Friday, September 4, 2009

匿名信是不良文化

匿名信是不良文化 。林怀龙。

没有勇气现形的恶作剧者,通常喜欢过过匿名信的传播,企图抹黑他人形像。这项找不到负责任的行动,虽然不致处人于死地,但确足以令人抬不起头,而陷入十分尴尬的窘境。

匿名信是不良文化的产物,是伤人的恶毒手段。因为散播者不敢露面,也没有勇气负起责任,是非虚实无法证明,但其杀伤力却是大得惊人。

匿名信可能使到受攻击者欲哭无泪,就此沉沦抬不起头。当然,受攻击者也可以否认或誊清,或提出挑战;但挑战通常得不到反应,因为你在明来他在暗,冤无头债无主,你尽管力竭声嘶暴跳叫嚣,他却躲在暗处冷笑。如果你说正归正,邪归邪,大可置之不理,但是谈何容易,尤其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如何经得起街头巷尾悉悉索索指指点点;再加上幸灾乐祸者落井下石,加油添酱,抹黑效果不能说完全没有。只是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得清者自清。但对于某些从政当权者来说,虽然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只怕到时大势已去,再也无法恢复原本的名誉地位与权势。

匿名信虽然恶毒令人讨厌,但近年来在我国却大行其道。尤其是在政党两派进行斗争时,使用匿名信抹黑对方,置对方于死地,以确保自己的胜利。这种情形在巫统有,在马华有,在民政党或是印度国大党也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匿名信可以图文并茂,春宫影片换人头,置人于极其尴尬的境地。散布方式可以通过硬件派发,也可通过邮电网络传播。

谈到采取如此肮脏手法,来散播匿名信者的动机,当然也是原因多多,不一而足。有些人权势大,心肝黑,作歹为非无人敢揭发,无人敢用真姓名举报投诉,恐怕消息走陋引来杀生之祸,只好匿名假名揭发投诉;有者因与对方有利害关系,长久累积深仇大恨,举报又无证据,正面理论无效果,只好以匿名信攻击对方,以求痛快减少心中怨恨,以上例子,看来罪恶虽然没有那么深重,但也绝对不是应该受鼓励的报复或攻击行动;至于因为权位利益的竞争,恐怕对方威胁到自身胜利的机会,或是希望推倒对方之后,自己才有机会填补肥缺,因而采取鄙恶手段,以恶毒的匿名信攻击对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此类行动最为卑鄙,其罪恶也最为深重。总之,无论起因于那一类的匿名信,都是见不得光,不应受到姑息的不良文化。

在我国曾经先后受到匿名信攻击者,包括了许多政坛上的重要人物;许多内阁部长,甚至正副首相等等,均不能幸免。政府对于这种非法手段,真是无法有效对付。如果要杜绝这种不良文化的滋长,看来只能依靠道德教育,提升文化素质,人人培养做事负责的生活价值观念,才有可能收到效果。

01-02-2002 光华言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