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7, 2010

友 谊


(本文于2010年8月28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友谊 。林华。

记得初小四年级时,老师以《我的朋友》为题要我们做作文。我便以“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为起头,得到老师大大的称赞。其实,我当时也只是模仿抄袭而已。对于友情友谊,还不曾有过深入的领会。

直到我在五年级时,某日上体育课,老师以苏武牧羊式的教法,让我们自由奔跑或在草地上乱滚。我在地上翻筋斗时,小腿打到破玻璃瓶,皮肉裂开,鲜血如潮涌出。同学洪君急忙呼唤其他同学前来扶起,走向大路边叫停一辆三轮车,载送我到附近的医院(当时校中包括校长并无汽车)。洪君在老师的同意之下陪我到医院。当时因无学龄限制,洪君年纪比我大,比我懂事得多。他一方面照顾我,一方面与医院方面联络,促请紧急处理我的伤口。医生护士也许见到洪君年纪小小,却如此懂事,并且热心照顾朋友,可能受到感动而尽速为我进行伤口消毒及缝针。缝针剧痛,我放声哭叫,洪君紧捏我手,在旁安慰。

这场经历,令我深深感激洪同学,更使我深切领会到友谊的可贵。

小学毕业了,在叙别茶会上我们全体同学站立,两手交叉,左手拉着右边同学的右手,右手拉着左边同学的左手。男女同学,高唱:“生平良朋,不能有忘,别后长相怀想;生平良朋,不能有忘,友谊地久天长… …”的《友谊万岁》。歌声悠扬亲切,内心的情感诚恳真挚,友谊的纯真与宝贵,从此深植我心。后来在中学,在师训,毕业离校的叙别会上,都有同样亲切,悠扬的歌声响起。此后的日子,可贵的友谊,多次感动我心坎,甚至影响我一生的命运。

在我自己的感觉上,友谊是朋友之间的情和义。有情无义,或有义无情,都不能算是完美的友谊。有人说:友谊只产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异性则只有爱情而没有友谊。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不能证实,也无从判断。我想异性之间如果有友谊的存在,那应该是在理智协调之下的爱情。爱情可能因失去而怀恨,友谊则万古长青。

有人说交朋友不求多,而要精。所谓精,便是能令你感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宝贵的友谊。也有人说: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友谊才能维持长久。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接触多便容易产生误会和冲突。例如夫妻原是恩爱到极点才结成夫妇,但因日日相处,便因摩擦而发生争吵,幸亏夫妻床头争吵床尾好,朋友则一经争吵便伤感情,而难以和好如初。

除了父母之外,朋友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盏明灯。有些朋友比兄弟更亲切,友谊比亲情还可贵。有些兄弟因利害冲突,或因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把兄弟疏远,甚至结仇怀恨。如何比得上真心朋友的真挚情谊呢?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关于本邦华文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英文问题的商榷

关于本邦华文小学一二年级
教学英文问题的商榷
林怀龙
原文刊载于1/1/1977 星槟日报新年特刊专题论著
27/8/2010由好友胡耀炳校长代为重新打字后输入部落格

重新打字时附加说明:

作者在1976年写作本文时,中国文化大革命尚未完全结束。中国国势疲弱,人民生活贫困,备受世人轻视。当时世人,特别是马来西亚的华人,视英文为人类谋生不可或缺的媒介,认为学习英文越早开始越好,甚至牺牲掉学习中文的机会也在所不惜。即使连马来西亚的许多华文教育工作者也有如此心态。为了遵循家长的意愿,宁可违背教师总会多年争取的苦心,不愿从三年级开始教导英文,偏离教育部课程纲要的规定,而让华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包括英文的三种语文。本文作者以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眼光及所应负起的责任,认定教师总会立场及教育部课程纲要的编订符合教育原理,是正确的决定。作者同时大胆预测未来中文价值必然会因中国国势,科学及经济上的成就而提升。马来西亚华人没有需要对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英文问题过于敏感。
在35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作者当年的预测正确。因此决定将本文重新打字收入部落格,以供后人参阅。

一. 问题的产生

近来,在北马的槟城和吉打两州,一些教师职工会的成员和社会人士,曾对华校一二年级教学英文的问题引起一些争论,这些争论虽然很快便告平息,但问题仍然存在。
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过去为海峡殖民地的槟城,以及其邻近的吉打州和霹雳州的一部份地区的华文小学,在政府颁布新课程条例,规定本邦华印文小学自三年级开始才教授英文之后,仍旧以种种不同的方式给一二年级学生教导英文。有些学校在一年级的时间表上写上「会话」节以便教学英语会话,有些除了会话之外还采用了简易的英文课本,以教导学生「读书」,有些学校则自一年级开始,正正式式地教授华巫英三种语文,这种情形也有从二年级开始的。另一部分的学校, 则与中南马其他的华文小学一样,完全遵照政府课程条例的规定,自三年级开始教学英文。由于有了这些不一致的混乱情况存在,所以才会导致今日的争论。

二. 各种不同的意见

目前曾对这问题有意见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的人士:(甲)教师职工会的成员,他们就教学专业的观点来看问题。这一部分的人士认为政府既然没有给华文小学一二年级提供教学英文的课程纲要,同时没有规定教材及教学时间来教导一二年级的英文,那么,一位教师要根据什么来教学呢?教学计划或记录簿上应该写些什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如何去发挥其专业性的教学工作的效能?(乙)对于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及其发展过程有所细察,并对二十年前华校教师总会的立场以及其在语文教育方面所持的理论尚能记忆的教育工作者,则认为遵循政府所颁布的学校课程条例,自三年级起才开始教学英文是正确的,理由是一个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应先着重于自己母语母文的学习,同时国语(巫文)已经是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语文,我们不必使学生在刚进学校时,便负起同时学习三种语文的重担,再说根据政府所规定的(一九七O年以后)单元制英文教学课程进度,一个华校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预备班的五年当中,其所学到的英文教材与国民学校(包括前身英校者)学生所学到者完全一样,自中学一年级开始,来自各源流小学的学生已汇合在相同的课室中,学习同样的英文教材,既然华校学生自三年级开始读英文并未有任何损失,我们何必去违反课程条例而加重一二年级儿童的负担呢?(丙)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大部分这个地区的学校董事或家长(特别是槟城岛上的)则认为华校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教学华巫英三种语文,因为一个初人学的儿童,模仿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较强,同时能比年龄较大者学得更快,更标准。七岁儿童学习三种语文是华校的优良传统,其学生或学生家长并未申诉有遭遇任何困难.英文是世界最重要通用的语文, 我们应该越早学习它越好, 免得基础打不好, 将来在这方面不如人。(丁) 一部分校长认为华校在那一年级开始教学英文都不成问题, 只是政府所颁布的律令应该被遵守。各校各级英文教学之课程必须划一,以免半途转学的学生遭遇困难.例如,目前有一位刚念完二年级的学生,从南马某华文小学转到槟城某华校念三年级,该生原校遵照政府的规定一二年级不教英文,但转入槟城的这间学校却在一年级已经开始正式教导英文,按照单元制的英文教学课程,华校三年级本来是该从第一单元开始的,但这间学校却已教到单元第六十五了.这位刚转入的插班生便已无机会学到单元一到单元第六十四的教材.如果要这位学生的家长自请补习教师去解决问题,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念书和转学都是政府所给予我国所有儿童的权利.如果有大部分的学校认为一定要从一年级开始教英文,那么我们应该请求政府修改课程条例,俾供大家遵守以求教学课程的划一。(戊) 另一部分的校长认为自三年级开始, 教学英文的规定原则上没有错, 只是这个地区的现实环境-----董事家长----迫使我们不得不从一年级开始教导三种语文。我们何必为此问题去争论入乡随俗,看风转舵,总是不会吃亏的。

三。英文是世界重要语文

英文,谁都知道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通用的语文。不论在国际外交,贸易或是科学的研究等方面,英文都占着重要的地位,我们马来西亚人对这方面尤其特别敏感,因为几个与我们有密切来往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和纽西兰,都是通用英语的国家,而一种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发展,完全是看使用该语文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其在科学上的成就而定,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殖民地遍布全球,称为日不落国,原属于英国殖民地之一的美国,自一七七四年独立以还,一向以其宗主国的英文作为国家语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纷纷宣告独立,国际地位日渐低落.但通过大英联邦的组织以维持着各英联邦成员国仍旧继续重视英文的教学与应用.而美国则通过其军事及经济等外援的方式,大事扩张其势力.在科学的发展方面,除了苏联之外,英美一向遥遥领先.尤其是美国,自从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炸弹之后,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通过学术自由的门户开放政策,吸收了全世界优秀的科学人才,在设备完善的条件之下,其进步可谓一日千里,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事务方面,世界国际统一机构的联合国设在美国.各国外交官集中于此,他们外交上的主要媒介语便是英文。从这些方面看来,英文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了。

四。英文在本邦的发展

马来西亚过去是英国殖民地,英殖民地主义的政策,离不开政治统治,商业利益,宗教宣扬以及奴化教育的推展,尤其在教育方面更受重视.MALACCA FREE SCHOOL(后改为马六甲英文中学)以及PENANG FREE SCHOOL(槟城大英义学)是本邦最早设立的英文学校,各已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其他英文学校亦随着政治与宗教势力的扩张,遍布于全马各地。尤其是最初落入英人手中,称为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马六甲与槟城,其英文教育更是比其他各州为发达.最初, 英殖民地政府在本邦的官方考试分为初级, 初级剑桥以及剑桥文凭考试三种。考试媒介语文当然是英文。一九三九年以后, 由于英文教育水准已提高, 官方考试只剩剑桥文凭考试 (或称为学校文凭考试)。而所有公务员的录用,当然是以官方考试文凭为所需资格.在当时, 凡是受英文教育者, 不论是任何种族, 都会得到英殖民地政府的信任与厚待.他们打起洋腔, 摆着官架, 威风凛凛,神气十足.与那些只懂华文的华人或只懂巫文的马来人比较起来, 几乎有主奴之别,因此许多人宁愿公开地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母文,把子女送入英文学校去念书。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在英人的殖民地政府中谋一官半职,改变一下命运和前途。

四。本邦华校教学英文的历史

本邦华校在殖民地时代,完全是由华族热心人士捐资建设与维持,在一九五一年以前,华校所注重的是华文的教学,虽也有英文的教学,但节数不多,亦无统一之课程,所用的英文课本,几乎全部都是牛津大学出版的OXFORD ENGLISH COURSE。各校并无一致之教学进度, 自那一学年开始教英文也没有一致的步骤。因为在那个时候英文教师非常缺乏,懂英文的人多成为殖民地政府的官员,很少愿意去执教鞭的。在华文中学方面注重英文教学的也不多, 因此华校生英文的程度参差不齐,早期兼识中英文的华人,除槟城钟灵中学的毕业生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先念华文后转英校的.在当时学生并无年龄之限制,转学亦甚自由。
一九五一年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以英文或巫文为教学媒介的所谓国民教育政策.报告书同时建议在华印文小学开设与国民学校一样获得全部津贴的英文班。在当时虽然英殖民地政府亦把巫文列为国民学校之教学媒介,但限于课本与师资问题,实际上所能发展的就是英文教育.当时华人社会认为巴恩教育报告书,是英殖民地政府全面扩展英文教育以消灭华教的阴谋,于是群起反对,并使到一些华人对于英文教育产生反感,英殖民地政府的这一套把戏可
谓弄巧反拙.随着巴恩教育报告书而来的,是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及一九五四年的教育政策白皮书,都是一连串阴谋,企图通过威迫利诱来促使华印文方言学校变质成为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学校. 英殖民地政府当时很可能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地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造成各英殖民地纷纷独立,恐怕马来亚迟早也会受到影响而脱离其统治,因此企图通过奴化教育的积极推展以挽救残局.但这些计谋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证明本邦各族人民已达到能使本邦独立自主的成熟阶段。
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在华印文小学开设英文班的同时,教育部所颁的课程条例明确地规定了华校的英文教学时间。自三年级起,英文成为华校必修的第二语文.教学时间三年级每周三百分钟,四五六年级每周为三百三十分钟。而巫文教学则由四年级开始教授(在此之前,华校从未上过巫文课)计四年级巫文每周教学时间为一百卅五分钟, 五六年级每周一百八十分钟。而当时政府规定在华校开设的英文班,其英文的教学时间则为一二年级七百二十分钟, 三四年级五百七十分钟, 五六年级为四百二十分钟。华校英文班的华文科教学时间,一年级到六年级均为每周四百二十分钟,至于巫文的教学则从三年级开始。英殖民地政府当时急于英文教育的推展,而又不敢忽略巫文教育,其在华校英文班中尚且不敢规定从一年级起便教授三种语文,而是自三年级起才教授第三语文,此种措施,相信不无教育原理的根据吧。

五。华校教总对于英文教学的立场

一九五五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大选,联盟获得辉煌的胜利,便着手积极筹备独立建国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成立十五人教育政策委员会,以当时之教育部长已故敦阿都拉萨为首。检讨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及一九五四年教育政策白皮书.拟定了名为拉萨报告书的教育政策。政策中把学校类型分为标准学校与标准型学校, 标准型华文小学规定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以巫文及英文为必修科,当时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对于教育政策中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立场是:「关于三种语文制度,如果分为整个阶段逐步施行,虽然未必行不通,但必须指出的,不论就教育原理,或达成教育的目标来说,最好是到了中学阶段才开始加授英文.如于小学阶段同时学习母语,巫语及英语三种语文,则不论就教育效能或学童的精神与健康来说,均非年纪轻轻的儿童所能吃得消的。」教师总会的领袖们同时认为;「在过去一百多年来,马来亚的英文教育,虽然一直被当局视作宠儿,非常吃香,但英文毕竟是一种外族语文。马来亚的人口,主要由华巫印等民族组成.外族语文在生活上只占次要的地位,唯有训练专才者始需要之。一个儿童最初乃与其家庭接触,所用以表达意思者只其母语一种而已…儿童年纪稍大后,踏入社会始与各族人士接触,如欲成为专门人才,或与其他国家人士作商业或其他方面之接触时,才有应用到英文之处.基于此,待至中学阶段开始教授英文才是合理的办法。」一九五六年五月六日华校董教总与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代表晋见了当时的教育部长,正式提出了上述的意见。 一九五七年教育法令下所颁布的新课程条例,乃规定了华文小学自三年级起始教授英文。

六。教育家对语文教育之意见
教育家严元章博士在一九五九年十月出版的教师杂志第一期中发表的专题论著---「教育与语文」一文中有这样的立论:
「在单一语文的国家里,小学只教第一语文,中学才教第二语文.在多种语文的国家里,或者在殖民地里,小学也教第二语文.在这种社会里,必须有也应该有一种共同语文,作为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这种共同语文,便是国家语文,或者,在殖民地里,便是「官方语文」媒介语文既然列作学校里所要教的「第一语文」,共同语文自然是列为学校里所要教的「第二语文」了」。
作为共同语文的国家语文或者官方语文,显然是在这个国家里或者这个殖民地里,所有的学校全都要教的一个「必修科」,并且该看作是必修科当中的一个「主要科」.小学也要教两种语文,站在教育的立场替儿童说话,这就说不得是课程上的合理编配,但是站在教育的立场替社会说话,这却说得是课程上的合理编配.----但凡教育的事情,如果替社会着想认为合理,替儿童着想又不至于认为太不合理,也就可以接受了.………….
说到第三种语文的教学,这就在原则上成问题了,这在小学里固然成问题,在中学里还是成问题。小学里所要教的语文,最多只该有两种,一为母文母语,二为共同语文。。。要是我们把第三语文列为小学一种必修科,便是在教育上作了一个很不合理的决定。……如果一定要在小学教第三语文,最多也只能列为「选修科」。选修的时间应该是高年级的两年。并且第三语文的选修,不光是要出于家长的愿望,并且要限于优秀的儿童---第一第二语文程度好而又够聪明的儿童。
由此,保证第一及第二语文的学习,达到适当的水准,才能够开始学习第三语文。同时使到第三语文的学习,对于占少数的高材生无害。
宋哲湘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星洲日报新年特刊发表的一篇以「独立年的马华教育概述」为题的论著中指出:「标准型小学之释义----在建议用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小学,对其教授国语(巫文)及英文为必修科,应规定准其在适当的期间逐步实施,而不应在第一年即须执行,因有许多稚年儿童之脑力关系,在头二三年内,对学习三种或两种语文,恐难应付也。……」

七。独立后华校为何在一二年级教英文

华校的第一语文是华文,第二语文是国语(巫文),第三语文是英文。一九五七年教育法令实施后,国语(巫文)便成了小学一年级的主要必修科。而第三语文英文则为华校三年级的必修科。虽然华校董教总的立场认为第三语文的教学最好是从中学开始,严元章博士认为第三语文的教学如果一定要从小学开始的话最好也是在第一及第二语文的教学有了相当程度之后的小学最后两年才开始,并且列为选修科,只供成绩优良的高材生选修。俾使第三语文的教学对小部分的高材生有益而对大部分的非高材生无害。然而,当政府规定华校自三年级起才教授第三语文---英文之后,却有许多华文小学(特别是在北马一带),从一二年级开始教授英文。这在六十年代的现实环境来说,华校是有理由这样做的。原因是在一九六0年的达立教育报告书公布以后, 一九六一年的教育法令规定中学的教学媒介语只有英文(国民型中学),及巫文(国民中学)两种。一九五七年以后举行的初级教育文凭LCE考试以及一九五九年以后举行的剑桥文凭及联邦教育文凭MCE考试中,英文是考试媒介,同时必须及格。MCE考试如英文不及格则国语必须及格。在这种情形之下,凡前身为华文中学而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者,其教学媒介便从华文改为英文。而当时华文小学毕业生大部分升入此类中学,少部分升上前身是英校的国民型中学。升入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中学者,在华小毕业生来说,至多只是千人中一两位而已。到一九六五年以后在全国各地大量建筑起来的所谓广博教育制度下的中学大部分也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型中学。这就是说华文小学毕业生在政府的规定下从三年级起才读英文,到六年级只念了四年英文之后便要去面对全部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初中预备班的功课,这的确是很成问题的。在当时,华文小学中的巫文教学只是粗浅的国语科Bahasa Kebangsaan而已,并非像现在一样与国民小学教相同的教材。另一方面,华校英文课程在当时并非如一九七0年以后所规定的以单元制度的教材,而是在选择方面较有伸缩性的教材。因此,华文小学为使其毕业生能在英文方面达致某种所需程度以便应付全部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学课程,便不能不在一二年级开始教授英文了。而政府当局在这个过渡时期,对于华校一二年级教授英文的事实,也就和华校教师总会的立场一样不加以严格的追究了。

八。英文在本邦地位的转变

英文作为本邦第二种官方语文的规定,只限于独立后十年的期间而已。马来西亚在刚独立的时期,由于在殖民地政府长久统治之下,本邦马来文教育以及马来语文的发展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几乎完全停顿在小学教育的阶段。故独立时虽然规定巫文为国语及官方语文,但实际上没有足够懂得巫文的人才,同时巫文在当时也未完全达到作为国语及官方语文所需的水准。因此当政府着手积极推展马来文教育及发展马来语文时,便暂定英文为官方语文至一九六七年为止。自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本邦独立后,在政府有计划的推行之下,通过国家语文局发展巫文,通过国民教育政策发展巫文教育。结果已毫无疑问地促使巫文达到成为本邦唯一官方语文的水准。一九六八年开始,英文不再是本邦的官方语文。而英文作为本邦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型英文小学教学媒介语的情形,也随着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计划而在迅速转变中。一九六八年起,英文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图工,体育卫生,地方研究及音乐等科目改以巫文授课。一九六九年除上述各科之外,四年级之公民亦改用巫文授课。一九七0年起,英校一年级除英文科之外,其余全部科目均以巫文授课。自此,巫文逐步成为国民型英文小学各级各科的教学媒介。至一九七五年,全国所有以英文为各科教学媒介的国民型英文小学,已全部成为以巫文为各科教学媒介的国民小学了。
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型中学,包括所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在内,亦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逐步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一个一九六九年入学华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当他在一九七五年升上初中预备班时,他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功课,而是全部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功课了。这就是免费的国民中学教育。一九七六年这种情形推上中学一年级,直至一九八0年,本邦只有一种中学,那便是全部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中学。当然,英文仍旧是一个必修的科目。在官方考试方面,以英文出题的LCE考试从一九七八年起将由以巫文出题的SRP考试代替。一九八0年以英文出题的MCE考试将由以巫文出题的SPM考试代替。HSC高级剑桥文凭考试,将于一九八二年起由以巫文出题的STPM文凭考试代替。一九八三年起,我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及学院)将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
在商场方面。我国财富约有六十七巴仙原是在外国人的手里。这就是说我国的各大洋行各大园丘或工厂,其资本多数属于外国人。而所谓外国人最主要的也就是英国人。这些洋行或其他大企业机构的职员也清一色是受英文教育或至少是兼通英文者。他们的来往文件以及日常交谈当然是以英语英文为主。但在马来西亚发展计划中,到一九九0年时,这些外国在本邦的投资额,将减少到三十巴仙而已。而土著的投资将由一巴仙增加到三十巴仙。另外的四十巴仙则是属于本邦非土著公民的。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发展,已不再以英国或英联邦国家为贸易的主要对象。精工业的日本,人口最多对原产品的消费力最强的中国,已逐渐成为我国贸易上最主要的对象。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出,到一九九0年以后,英文将不再是本邦主要的商用语文。
在过去,甚至一直到现在,各民族人士之间,尤其是各民族的知识分子之间多用英语交谈,这是长久以来的风气。但这种风气最多再将维持一二十年。在八十年代或以后离开学校投身到社会服务的各民族人士,将不再以英语交谈而是以我们新的共同语文---马来西亚语文作为社交的语言。华人与华人之间则将以华语交谈。
英文在本邦的地位便是如此这般地急转直下,这是本邦的公民,所应该注意到的事实。

十。世界其他重要语文的发展

英文虽然是世界上重要及通用的语文,但并不是唯一最重要最通用的语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所以中华语文是世界上通用的语文之一。在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以前,美国几乎垄断了联合国中的许多重要事务。而英文是联合国官方语文,也是工作语文。虽然中文也是联合国官方语文之一。但在中国大陆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前,由于国民党中国国际地位低微,科学上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所以中文不受人重视,甚至连中华民国的代表本身也是用英语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发言。
自从中国大陆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之后,情形已经大大地改变,中文不但是原先既定的联合国官方语文,同时更跃进一步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文之一----联合国所有的工作文件都必须有中文译稿,联合国的成员也可用中文起草任何工作计划或工作报告。中国进入联合国之后,很明显地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随着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中文已确确实实成为世界上另一最重要的语文。全世界各国的人民,正掀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而早在一九六一年的七月四日。英国的泰晤士报便发表了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学院华文教授DENIS TWITOHETT及JOHN MASON中学校长DERRICK HURD 一篇联合文告,呼吁英国人努力学习华文。文告说:
「……就纯实用的立场而言,教授华文实有强烈之需要,正如四十年代初期要教俄文一样。在十年内,中国毫无疑问地将会取得她的世界三强之一的地位。……为了要了解她的特殊文化形式,必须赶快增多能够直接读华文原文的人。
此外,还有两个强有力的理由:第一是在最短期内,无可避免的,华文技术及科学出版物必会大量多增;那许多出版物,大部分都得先翻成俄文,再从俄文翻成英文,于是才能进入到说英语的世界。第二是到本世纪结束的时候,在这个地球上,每四个人中,也许就有一个中国人。如果我国忽视了这庞大人口所构成的市场,那将是一种危险;反之,若能广泛的接触,可能有利于贸易…….」
诚然,时至今日,中华语文已经迅速地发展成为世界外交,商业贸易上的重要语文,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吸取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了。

十一。吸收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

闻名世界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于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七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发表演讲时说:「假如有人说是教科学及教数学,用中文教起来不合适的话,那么我一定要和他辩论,因为我教了一年并没有发生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讲得更透彻一点的话,我们只要翻开国际上的文献,将于科学工作上的一些文件。今天的新中国在科学上有了很多尖端,高度意义的成就,而这些文章最初是用中文写的,后来才翻译成英文…….」
这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内,实在不应再固执地认为只有通过英文媒介才有办法吸取到最新科学技术上的知识。
马来西亚是亚洲一个新兴的国家。在过去殖民地时代,当然是与其宗主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独立以后由于政治制度的关系,我国当然与世界其他民主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如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的教育事业都相当发达,又因为英联邦国家利益互惠互相承认学位文凭的关系,便造成本邦出洋留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到英国或上述等国家去。这无形中使我们只看到这个地球上的某一部分而感觉到凡是要出洋留学以吸收高深科技知识的都必须要以英文为媒介。
我国最近几年来已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学及专科学院正在不断地被建设起来,政府有计划使本邦学生尽量在本国完成高等教育,出洋留学的情形,此后将可能逐渐减少。而我国大专学院将在一九八三年以后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从过去十几年我国在语文出版事业发展的速度看来,我国是有能力实现这个计划的。在这个计划实现之后,我国的大学生将可直接通过巫文媒介来吸取大学阶段的科技知识。(包括出身于华文小学的大学生在内) 。到那时,英文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主要功用,将只在于参考课外书籍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在最接近我国的地区内,有两个科学技术相当进步的国家,那便是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在经济贸易以及日常生活方面与我们的关系日渐密切。我们的日常用品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两个国家,我国的原产品输往这两国,尤其是中国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中。过去我国与中国没有来往是因为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但目前国际外交事务已进步到政治制度与外交及经济贸易利益互惠等方面可以完全分开。这便是马中两国能达致建立邦交并积极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原因。由于地理上以及经济利益上的关系,我国与其他亚洲地区的国家一样将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到更加密切的地步。依照这种趋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将来我国学术界参考中国学术刊物或书籍以吸取最新科技知识是不可能的事。
学术是比什么都自由而没有国界的。目前英美纽澳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研究院都有中国或苏联出版的学术专刊以供参阅研究,这是世界学术知识交流的实际情况。

十二。单元制之最新英文课程纲要

目前北马一带,特别是槟城一州的某些华校学生家长,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似乎有过于敏感的现象。由于这种敏感的心理便导致一些感情上的作用。感情一旦冲动,便难以理智去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件事情的实况。以上的一些引证与叙述,看来似乎有点累赘之嫌,但作者却认为这些引述,可能对于消除某些人士对英文重要性的敏感心理有所助益。当这种敏感的心理不再存在之后,我们便可以冷静地来研究一下一九七0年以后单元制的最新英文教学课程纲要;以及根据这种新课程纲要,华文小学自三年级开始教授英文,是否会比从一年级开始教授英文的国民小学吃亏?在程度上前者是否能赶得上后者?相信这些都是大家急着要研究的问题。
一九七0年以后,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而又最有系统的单元制(UNIT SYSTEM)英文教学课程纲要。这分新纲要把国民小学一到六年级所要教学的英文教材分为一百八十四个单元。而国民小学各级的教学进度如后: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单元 1-40 41-64 65-94 95-117 118-147 148-184
课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在国民型华文小学方面,这一百八十四个单元的教材,则分由三年级起至初中预备班的五个学年完成之。其各年级教学进度如后: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中预备班
单元 1-40 41-64 65-94 95-117 118-184
课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六册
五年级政府检定考试,国民小学考英文试卷二,其范围考到单元147;华文小学则考英文试卷一,其范围考到单元94。
国民小学自一九七0年开始采用以上这种新的单元制英文教学课程纲要。教育部在一九七二年发出的第四号专业通告中饬令所有国民型华文小学自一九七三年起依照上述新课程纲要进行教学。
国民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直接升入中学一年级;国民型华文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则尚要经过一年的初中预备班,然后才升上中学一年级。自中学一年级起,来自华文小学经过初中预备班的学生和来自国民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生在相同的课室里上课,他们在英文课方面用中学一年级英文课本,修读着相同的教材。三年级,他们一起参加初级文凭考试,初级文凭及格后升上中学四年级,再过两年他们一起参加教育文凭考试。在整个中学的过程中,来自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学生与来自国民小学的学生,都修读相同的英文教材,谁也没有吃亏。从以上两种课程进度表来看,华文小学的英文程度只有在六年级毕业时比国民小学者为差,但在初中预备班一年中已完全补足。因为初中预备班每周至少有六节(每节四十分钟)的英文,有些中学增加到九节。在一年中补足国民小学五六年级的英文教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自一年级起教授英文,到六年级时教完课本第六册,而学生升上初中预备班时却又读回第五册,那岂不是开倒车吗?这种情形将使学生在小学时负荷过重,在初中预备班时则又因为重复学过的旧教材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更何况初中预备班的英文教师自有他的把握去完成他的任务,为何要由小学教师在贪多嚼不烂的情形之下来代劳呢?

十三。英文教学方法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一年级开始教学英文,是因为有关系到教学法的问题。认为学习一种语文,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儿童的模仿力较强。同时教学英语英文,应该采用直接教授法(DIRECT METHOD) 。从儿童初入学时便开始教他们直接讲英语读英文,不要让他们以别种语文去翻译。诸如先懂华文的华人,以华文去翻译英文的意思,所以不能讲流利的英语。若是自小直接学英语英文,便能讲得正确流利。到了三年级才来学英语恐怕太迟而学不好。这种理论似是而非。笔者从前在槟城BROWN ROAD一带的英人住宅区,亲眼看到那些小时没有机会念书,大了给英国人看顾孩子的华人或印度人妇女,她们讲得一口与英国人一般流利的英语。由此可见语言完全是习惯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从什么时候应开始学习的问题。从前华校生不能与英校生一样说流利的英语,那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上没有需要也没有经常应用到英语的缘故。一旦生活上需要用到而经常用到的话,华校生自然也会讲得如英校生一样流利的英语。
世界上懂得多种语文的人多得很。联合国前任秘书长韩马舍懂得十七国的语文,难道他从一年级开始便读十七种语文吗?中国早期留学海外而今在欧美各国担任大学教授讲师的多得是,槟城理科大学沈祖勋教授也是其中一例,他们这些人在中国念书时是从初中一开始念ABC的,难道他们的英语讲得不流利吗?
谈到语文教学上的直接教授法与翻译法的问题。蜚声国际文坛的名作家名教授林语堂博士在其「英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凡读外国语教授的人,都讲到直接教授法。所谓「直接」是用外国语。直接表示意思,不靠本国语翻译。……其实绝端主张不用翻译者矫枉过正,常自讨苦恼而已。专重翻译以为练习固然不对。但在许多解释意义的地方,一二字翻译出来,省却许多周折。」林语堂博士又说:「句义字义不明时,可用翻译法,翻译句义之用处,在于作比较,研究本国语与外国语说法之不同。」
由此可见,如果有了一种语文做基础之后,再来学习其他语文是会比较容易的。

十四。准备出洋留学的问题

身为家长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立足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又鉴于目前本邦各大专学院录取学生的固打制造成华人子弟升读大学困难。于是他们产生了未雨绸缪的心理。他们认为特别注意攻读英文,打好英文的基础,作为将来出洋留学的准备。家长为子女前途着想,这是合情合理而又负责任的好现象。虽然,我们希望并相信我国目前各大学这种录取学生的情形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所改变。但家长存着事先准备以防万一的心理并非是不正确的。不过,我们并不希望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便转学到海外的学校去受中学教育,因为如此做法将会使到这个学生将来学成回国时无法适应本地的现实环境。至少在马来西亚语文方面便成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学生出洋深造,至少应该是已达到具有进入大学的资格。照目前的情形便是念完大学先修班(俗称十一号位FORM 6) 。那么,根据目前的英文教学课程。一个华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先修班,总共修读了十二年的英文。除非是成绩差劣无法升学者外,其英文程度必然已经达到出洋深造所需的水准了。在这方面,家长们应该可以绝对放心。
此外,我们知道不论是那一科的功课,都有一些学生对它特别感到兴趣。当然英文一科也不能例外,必然有很多学生对英文一科的学习特别有心得。学校方面应该通过组织英文学会或其他课外指导来提供一切增加学习英文的机会,以便提高那些对英文特别有兴趣者的程度,那才是实际的方法。在一二年级教授英文,从整个英文教学的过程中看来,对提高学生英文程度方面毫无助益。

十五。华校应尽所能打好华巫文基础

一个七岁的一年级儿童,他们是天真而纯洁的。他们来到学校,正是走出家庭来与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正式接触的开始。他们会把上学念书当着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但当他们面对学习三种语文的重负时,除了少部分智力高的优秀生之外,其他大部分智力中下的都会开始感到苦恼。尤其是面对巫文与英文这两种字形相同而又陌生的文字。在他们幼稚的心目中,巫文和英文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他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会指着一张椅子说THIS IS A KERUSI,会指着一本书说INI BOOK。再不然,他们就对这两种科目置之不理。结果不但英文学不好,巫文也学不好。
其实,先打好一种语文的基础之后,再推广学习其他的语文,那才是学习多种语文的正确途径。不过,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儿童。一开始便要学习两种语文----华文小学一年级就要学习华文和巫文,这是不得已的事。
巫文,是本邦的国语和官方语文,是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语文;同时,它也是华文小学的主要必修科,又是中学及一九八三年以后的大学教学媒介语文。中学毕业时的教育文凭考试,巫文不及格便全功尽废。要成为政府公务员巫文必须优等。由此可见巫文在我们的生活上对我们是如何的重要。
目前,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国民小学所读的是相同的巫文教材。五年级检定考试所考的是相同的试题。但国民小学巫文每周的教学时间是四百二十分钟,而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巫文,每周教学时间是一百八十分钟。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要挽救低劣的巫文程度,无疑的便须增加巫文的教学时间。而华文是华族文化的背脊骨,是华校的命根。谁也不愿意牺牲华文的教学时间去教巫文。其他各科都有规定最低的教学分钟数,不容再减少。唯一能够移动的,便是由校长自行决定的教学时间。在一二年级这种由校长自行决定的时间是每周八十分钟。这八十分钟除了卅分钟作为选修科音乐或唱游的教学之外,剩下的五十分钟,最好便是用来增加巫文的教学时间,以便打好巫文教学的基础,而不应把这仅有的宝贵时间用以教授一二年级课程中所没有规定的英文课。
我们如果能在一二年级时把华文教好,又能在巫文方面给学生打定基础。那么,在三年级开始教学英文时对学生将会有好的影响。理由是到了三年级已经有了其他语文作基础,尤其是巫文的基础有助益于英文的学习。因为巫文与英文字形相同而拼音相近。至少,在字母的认识与书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十六。结论

总括上述所提出的各种理论与事实,我认为目前北马一带的华文小学,应该与全马各地其他华文小学一样,依照政府所颁布的课程条例以及单元制的最新英文教学课程纲要,自三年级起才开始教授第三种语文----英文。
谁都不否认英文是世界通用的重要语文之一。我们必然要学习英文,在本国的教育政策之下也不容我们不学习它。但在华巫文有了一些基础之后才来开始教学英文是绝对不会太迟的。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曰:「莫速,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Friday, August 20, 2010

厨 房


(本文于2010年8月21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厨房 。林华。

厨房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部分。重要是因为它与食有关,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中,作为提供饮食处所的厨房,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厨房原本就是女人专有的活动地盘。这当然是指家庭中的厨房来说;至于大酒店的大餐厅、或是菜馆酒楼的厨房,其中厨师则免不了以男人居绝大多数。女人主理家庭的厨房,主要是为了照顾整个家庭。除了在厨房料理餐食之外,女人还得看顾孩子、清理居处及打理家中其他一切大小事务。

自从女人高喊走出厨房的大革命以后,厨房已不再是女人独据的区域,当然也不很可能是由身为丈夫的男人所代替管理的地带。不过,我们不管占据厨房的是丈夫还是妻子,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印尼妹还是菲律宾婆,总是一家人生活健康所仰赖的地方。

为了满足一家人的胃口和照顾一家人的健康,厨房以及在厨房中的所有运作过程,都必须注意到清洁卫生,以及食物的美味可口与营养平衡。

在居处的地理学说上,厨房也是一间屋子当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因为厨房和浴室一样,是比较大量用水的地方。在“水为财”的理论上,大量出水,便是象征钱财流失,不利于财运的积蓄。通常,我们请来一位堪舆师(即地理先生)来勘查房子位置及布设情况,堪舆师通常便会先看厨房位置及内中布设。据说厨房中的炉灶水盆及抽风出气位置,将影响吉凶而左右家运的兴衰。一般上厨房宜设在屋子的后部,勿让厨房热气回涌入客厅或卧室。厨房门勿朝向浴室厕所等等。本人不是堪舆师,只凭普通常识信口开河,真正的堪舆师将会对你大作文章。所以一间屋子,如要请堪舆师堪察指点,最好是在还未迁入居住之前办理。至于入住之后,最好是既迁入则安居,须知心正运途佳,仁善自然多福。

现在人多数夫妻一起出外工作,孩子寄在保姆家或托儿所,早出晚归。周末假期,一家出外进餐,家中厨房已不像从前那么繁忙,一桶煤气可能用上一年半载。为避免煤气桶漏气引起意外事件,最好经常检查更换气管接头,免醸大祸。

现代妇女,尤其是新潮少女,多以进厨房从事烹饪事务为耻辱。这些人皆因养尊处优,未曾经历单居独处的环境。我的孩子当年在家也是不曾进过厨房,但是当他出国深造时,才知道马死必须落地行,结果学得一手厨艺,当我们去探望他时,还会下厨房去烹煮“蚂蚁上树”,“乱棍打死猪八戒”等拿手好菜让他爸妈品尝。

其实有些职业妇女,甚至是专业人士,虽然平日工作在外忙碌,但总要找些时间机会,买些家庭丈夫孩子和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下厨房弄两手,展现厨艺功夫,让一家大小尽享口福,促进美满家庭的快乐气氛,实在很有意思。

Friday, August 13, 2010

写 稿


(本文于2010年8月14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写稿 。林华。

写稿是文人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文人,但是我喜欢写稿。

从学生时代遵照老师所出的题目写作文,到后来自拟题目写散文、短篇小说、游记、时评、言论、旧诗词等,投稿到各报章发表,成为写作人,并结交了许多写作朋友。最近得知汕头大学海外潮人文学研究中心,对我发表过的文稿,给予极高评价,让我感到无限安慰。(可参阅www.limwl.blogspot.com 《评述》章)。

我虽然写稿投稿,但是并非持之有恒,经常写写停停,停停又写写。文友经常讥我为逃兵,马汉老兄则经常来信提醒鼓励,使我感到不好意思而继续提笔写作。其实全马有很多写作人都是因为受到马汉的不断激励而成名。马汉对整个马华文坛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得到第十届马华文学奖,真是实至名归,咸庆得人。

我后来从事教育工作,也参与社团活动,经常受托写演讲稿,被人讥笑为“文奴”,说是被人利用。不过,我并不以此为辱。当我看到自己的论点通过某闻人的口宣读,再经过报章全文照登,我得到的满足感,就像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一样,我自己一定先读为快。我写演讲稿虽然不像发表文章一样获得稿费,但是托
写者通常礼貌相待,年节送礼,丰餐招待尊为上宾,令人有非常受尊敬的感觉。

不过,社会上也有一些闻人,的确把你当文奴稿匠,经常要你写稿,不但毫无表示,有时还要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要这样要那样。这些人甚至认为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要致词,应该不必等他吩咐便替他准备讲稿。假如我是校长而他是我学校的董事长,那我当然会自动替他准备讲稿。有些学校我已离开,但董事长还要我替他写学校庆典的讲稿,我劝他要尊重在任校长,不能让我越俎代庖。

朋友担任社团书记,主席要致词,他不惯写稿要我代劳。在朋友立场,我当然乐意相助。但写演讲稿的需求越来越多,实在令我感到疲于应付,招架不了。当我感到写演讲稿成为日常生活上的重大压力时,只好知难婉拒,结果得罪人,奈何!

写稿可以运用脑力,也可表达心声。对于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写稿可以避免痴呆症,又可消磨太空闲的时间。通过文章的写作,把经验传给他人,可收到传道授业的效果,对社会人群有益。我的杏坛前辈如任雨农、倪子仲等及其他贤达长者,都在老年写稿,著书立说,将经历思想留传久远,开启他人智慧,功德无量。

现代科技进步,电脑网络成了传播知识与讯息最快速有效的媒介。但是网络里的资讯文稿也是要靠人写作。我虽然写稿,但我不喜欢将文稿编印成书。我最近在学生陈强勤硕士的指导之下,将过去所写而曾经在报章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稿,收入我的上述部落格,有兴趣者欢迎浏览参阅、批评、指教。

Friday, August 6, 2010

公 园


(本文于2010年8月7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公 园 。林华。
现在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容设计或是新住宅区的规划时,都会考虑到公园的开发建设。公园的建设,可以提供市民或附近地区的居民,有运动、休闲、相聚、联络的场所与机会。一般上公园由地方政府维持,地方政府聘请专人除草、栽花种树、施肥浇水等以维持生态的青翠蓬勃,保持地方清洁,空气新鲜。

目前,政府批准一项发展图测,条件之一便是保留一片空地,并且在获取建筑物之入伙字之前,将有关空地建设美化,成为居民早晚可以享用的公共花园。问题是有些在这种情况之下建设起来的公园,在获得入伙字而将公园移交给地方政府保管之后,有关公园便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成为蛇鼠窝藏的安乐窝。有些住宅区的居民协会,筹资维持,保留良好条件,使全体居民受益,这是比投诉埋怨更具体有效的好办法。

欧洲早期的公园,和中国一样,原属皇家贵族的园林,后来才逐渐向公众开放,形成目前的公园模式。

早期中国在帝王统治的封建时代,公园属于皇室的游览消遣场所。像北京的颐和园等便是例子。后来公园最初开放给平民时,也只有公子哥儿、士大夫、文人雅士前往游览。至于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即无休假,何来时间闲逛公园。当时中国的公园,设计别致,除了花草林泉之外,要注意到丘壑间石头的“瘦、皱、漏、透”,风水构设的古雅及诗情画意。还要符合“古、思、幽、放、远”的境界。

中国古之公园林泉,总与诗人词客及书法家相配搭。园中大石头上刻上诗词成语,是极普遍的景象。例如江苏宿迁市的“马陵公园”便有明朝诗人李翼臣题诗如下:
白露秋空净碧天,月华如水照初筵。北来山势连城举,东去涛声绕景悬。
放浪衣冠虚岁月,寂寥宫殿引神仙。清晖到处堪观赏,何必年年映井园。
诗人观景生情,情景融合而为雄伟幽远的“马陵公园”锦上添花。

近代诗人宁新峰为湖北大口森林公园题诗曰:谷幽泉映木,山远闻樵歌。静聆松涛罄,闲观柳婆娑。踏湖纹树影,拂草漾花波。林深传人语,斯人已过河。
在广阔幽深的森林公园中,诗人发挥了思、放、远的情怀。

现代城市公园注重开发园林绿化资源,打造生态绿地,造形方面,可分为古典园林、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市民休闲广场、儿童乐园等。

目前在我国,几乎每一个县区都有开设一个森林公园或休闲公园,只是维持保管问题还待改善。槟城“市政局公园”(青年公园)管理最妥善,是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全国各地的公园,如能向槟城青年公园看齐,那真是太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