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椅子三部曲

本文发表于2010年12月30日《南洋商报》<商余>副刊
椅子三部曲 。林华。

20多年前某日,我们全家送长男到马六甲某电子厂报到上班,回槟城之前在亚逸各落度假酒店小住。用自助餐时,我坐的椅子突然四脚脱离,坐板落地,我跌个四肢朝天,所幸没有丧命或受伤。当时酒店餐厅职员纷围过来观看,无不啧啧称奇,说是他们从未见过如此神奇的事。女儿说一定是我身体超重,椅子承担不起;太太说我一定随意摇动,没遵守坐椅子的规矩。我则只能赖那张椅子不合规格,有制作上的缺陷。

6 年前我们装修住屋,工程完毕,次男购买办事处大型皮质名贵座椅,让我在书房中享受阅读写作生活。椅子有高竖的靠背,能后仰又能旋转,两旁有靠手輭架,十分舒适。我每天在座椅上享受观书阅报的写意生活。某日,当我在座椅上仰卧阅报时,座椅圆铁撑杠突然折断,我仰跌在地,幸亏身体完好,只受一场虚惊,毫无受伤,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该椅子价钱昂贵,有品质担保。次子用车载着椅子前往找供应商理论。该店员工纷围过来观看,无不啧啧称奇,说是这种椅子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简直不可思议。经理问我儿子,是不是你爸妈同时坐上去?

最近太座意外跌坐地上,臀骨受伤,找上专科医生,照镜(X光)诊治。医生说需些时日让伤处自动复原痊愈,疼痛难免。太座在家多投诉,站走疼痛,坐久也痛,只有躺下平卧才舒服。可是我们要上云顶旅游的房间及往返车位早前已付款预定。说到放弃云顶之旅,太座心有不舍,所以只好勉强成行。奇迹发生于太座在云顶老虎机前连坐数小时,按着电钮,看着美妙的中将图案,听着祝贺中奖的美妙音乐,只见她喜形于色,完全忘了臀部的疼痛。

云顶度假村三天三夜的日子很快过去,太座少有臀部疼痛的投诉,可谓尽兴而归。

回家告诉孩子,孩子们说应该设法把老虎机前那张椅子买回来!

Thursday, December 16, 2010

庐山的面目与内涵



2010年12月15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

庐 山的面目与内涵 。林怀龙。

我们常听人家说,对某人虽然神交已久,但至今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我们把不曾见过的面孔,说成是庐山的真面目,其中含有神秘、迷茫、高远,难以一见真相的意境。成语源自宋代大文豪兼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诗。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不但是昂然耸立、内涵丰富、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而且是中国在地理、历史、文化与教育方面的显著据点。

庐山在江西省西部的鄱阳湖畔,山青水绿,烟雾弥漫。早在1千8百年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描写的便是庐山境内的一处群山环抱,风光秀美的村庄,是陶渊明虚构的乌托邦,也是愤世厌俗者,企图远避尘嚣而退隐的理想环境。9百年后的北宋理学家朱熹,却在此开设了学习兼研究的白鹿洞书院,积极弘扬儒学,成为天下博学鸿儒研究学习的理想殿堂,也是训练治国人才的堡垒。消极退隐与积极求进以图贡献国家社会,两者成为显著的对比。

公元1595至159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将外界的新鲜事物传播给中国学者,成为第一位到中国讲学的外籍人。

公元1894年,虚怀若谷的庐山,迎来了英国传教士李德立,这位思想独到,生活品味特高的传教士具有经济投资的眼光。他看到庐山风景秀丽,气候凉爽,特向满清政府租了一方土地建设一处避暑山庄,以供外国人夏天避暑的用途。这山庄命名COOLING,是后来庐山上著名的避暑村庄牯岭。

近代来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传教士赛兆祥,其女儿赛珍珠,是名闻世界的中国学者兼作家。赛珍珠对中国近代历史了若指掌。自小在庐山长大的赛珍珠,1922年在庐山开始其第1本著作,此后不断著述,其作品对中国与外界的思想沟通,起了很大的作用。

庐山有特出的奇峰秀景。所谓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态在树、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所有这些,庐山皆备,所以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中国国民党领导人兼总统蒋介石自1933年起,为举办庐山军官训练团,在庐山筹建三大建筑,1937年修建完成。蒋介石在此召开了11次的国民党高层会议。

谈到建立新中国的共产党,与庐山有更密切的关系。1959年7月,中共在此召开了党政治局的扩大会议,检讨当时所推行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毛泽东与中共资深领导人兼韩战总司令彭德怀思想言论公开决裂,彭德怀自此失势。接着中共又先后于1961年与1970年多次在庐山召开了党的高层会议。

1996年庐山会议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设了庐山会议纪念馆。。

现在我们要一见庐山真面目并不难,因为庐山已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

Friday, December 10, 2010

领 袖


2010年12月11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领袖 。林华。

记得中国文学家兼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其《文心》中有诸如这样的描写:领袖,是衣服的领和袖,衣服中的领和袖是最容易肮脏及最快破损的部分。社会上的领袖人物,也就像衣服的领和袖一样,容易遭人破坏,名誉容易受到损害。

顾名思义,领袖就是领导人物。是各界各行各业的突出首领,在其范围领导众人,作出决策,拟定计划,进行及完成某种斗争或创举。因为受到大家的支持而进行某种创举,因此所达致的成果必然受人欢迎而能让大家共同分享。不过,任何领袖所领导进行的计划或斗争,都必须要有很多追随者作出牺牲。但成功的荣耀首先归于领袖,失败则要大家共同承担后果。“一将功成”向来都是“万骨枯”的代价所交换而来的光荣。但是万骨枯如能给成功的领袖带来荣耀,又能给后人带来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那还是值得的和人所乐为也。

领袖必须要有过人的智慧与敏锐的眼光,同时还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识。记得数年前台湾红衫军领袖施明德带领百万人上街示威,要求总统陈水扁下台,并扬言“阿扁不下台,红衫军不解散”。这种作法,虽有十足勇气及号召力,但却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所谓“国有国法,党有党章,家有家规”,台湾的宪法有清楚规定民选的总统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下台。要总统下台,必须要有三分之二的立法议员赞成通过。虽然当时估计希望阿扁下台的朝野立法议员的确有三分之二,但执政的民进党主席下令其议员不准进入立法议会参加倒扁的投票,这是“党纪”的力量。所以议会无法遵循宪法促成陈水扁下台。结果红衫军在路边挨了一个多月之后,在精疲力尽的情况下只好解散,施明德就此沉沦退隐。劳民伤财又不得要领,乃是领袖不智无知所给支持者带来的麻烦。

世界上有很多领袖未能实现领导战斗的目标,便已受到敌人的摧毁消灭,这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领袖战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古已然,领袖必须准备面对胜败的荣辱。

中国历代出现了许多伟大领袖。封建时代及世袭制度之下的诸侯帝王乃至皇帝都是国家民族的领袖,他们对国家人民的贡献方式与程度各有不同。在史家笔下历代领袖功过各有不同,在朝廷控制之下,史家的对于领袖史迹的编写记载也未必标准。

领导革命解放中国的毛泽东,可以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但其所作所为也未必全对国家民族有益。文化大革命几乎毁掉他的伟大功绩。邓小平评其功过为“六四分帐”,相信是对这位伟大领袖标准而合理的评估。总之,领袖不易当,能够做到有功无过而受全民接受的领袖简直不可能。

Friday, December 3, 2010

道 歉


2010年12月4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道歉 。林华。

道歉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错失,是积极的礼貌行为。勇于认错的人,才肯道歉。

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交往,在见解或行为方面一定会犯上错误。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其实,即使是圣贤,也有可能犯错。犯错可能是存心,但多数是无意。存心犯错者,可能是见解问题,起先以为正确,后来才发现是错误的,所以纠正改过道歉。大多数是无意间疏忽犯错,导致对方蒙受损失,自知不该,而提出道歉,甚至赔偿。

道歉必须是出自诚意,不能是一种为达到自身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更不能用来骗取别人的宽恕。道歉必须是内心感到自责,勇于承认过失,才是出自真心诚意。

个人也好,国家也好,犯了错误,诚恳认错道歉,一切仇恨都可一笔勾销,重修旧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在欧洲犯了暴行,日本则在中国甚至整个亚洲惨无人道地杀害无辜,有照片为物证,有活着的日本人与当地人为人证。过后德国人提出道歉,全世界的人都能原谅,因为那毕竟是那个时代那些人犯的错误,他们的民族国人认为那种行为是错误的,所以道歉,证明以后的德国人不会也不要再犯上同样的过失。但是日本政府至今不但不肯道歉,而且还一再篡改历史,以图掩饰过失,同时政府领导人一再拜祭靖国神社中供奉的战犯神位,表示对他们的尊敬,等于认同他们当年的残暴行为。虽然,日本人民当中,有大部分人民不认同这种做法。但是领导人民的日本内阁却坚持维护这种丑行文化。

战争时期,枪林弹雨,炮击轰炸,目标在于战略地点及军事基地,意外伤害无辜,在所难免。但是尖刀刺杀婴孩,破开孕妇的肚子,这种行为是有人性的行为吗?虽然,即使他们永远不道歉,这世界上也不会再有其他人类(包括受害国家民族),重复他们那种暴行,但那犯错而不肯承认道歉的文化,却是世人所不齿。

道歉有时也可能在有条件的情形之下进行。“假如我有犯上错误,我愿意为此道歉。”这便是表示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犯错。这样的道歉是有条件的道歉,也可以说是没有道歉。战国时代,赵国大将军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是诚恳的道歉。

前马共书记长陈平说:“如果可以证明马共曾经蓄意滥杀无辜”他表示遗憾和愿意道歉。这与新闻所报导的:“陈平道歉”实际上不相符合。

父母曾为马共领袖而在北京长大的大马时评人兼电台主持人迦玛认为:一场战争是双方的。马共与殖民地政府并非一方手无寸铁而一方有武器。如果是在炸警局或是进攻一个攻击点时伤害周边平民,在战争层面来说,“滥杀无辜”并不全面。这说明陈平无需道歉也没有道歉。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鬼 屋 魅 影

2010年11月27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星云<幽默文学>

鬼 屋 魅 影 。林华。

1957年春,我以一个17岁的青少年,离乡背井,到马来半岛北端,泰国边境的小山镇加基武吉去教书。那时华校师资短缺,初中毕业便可当临教。高中毕业教师薪金1百48元。初中毕业者则1百零3元6角,供宿自膳。

我被安排与原任赖老师同住一房,颜、符两位与我同来的老师则到校舍后面约半公里处,由董事部以每月5元租下的亚答屋里一个房间共宿。颜、符两人各睡一张帆布床。

这间破陋的亚答屋,夹在几颗古老的大树底下,夜幕低垂时,更显得幽暗凄清。屋里边住着两位年逾八旬的老翁,眼花耳聋,乱发长须,夜里提着恍恍惚惚的煤油灯,摸索摇晃而行,“夜半歌声”戏里宋丹萍毁容后的影子若隐若现,十分恐怖。

颜、符二位是来自槟城闹市的老师,处此情景,早已十分凄凉。更恐怖的是,他们在凌晨3、4点,夜静更阑时刻,屋里竟然响起明晰、清脆、悦耳的音乐,乐曲是明显的日本音乐。一连几夜过后,他们询问屋里两位老人,他们都说没听过。老人是广西人,乡音沉重,语言不通,容易引起误会,以为年轻教师心里有鬼,破坏他们屋子的“干净”。

两位老师只好告诉校中同事,消息很快传遍小山镇。据当地人说,日本占领时期,有位爱好音乐,夜间常吹管乐的日本宪兵被抗日游击队干掉,可能阴魂不散,夜里出来伸冤,听了令人感到更加恐怖。

当时我这个17岁的小伙子,为要表示自己有胆量,不信邪,便自告奋勇,献议前去与颜、符两位老师一起过夜,以期了解究竟。

于是,我们便在一个周末前去陋屋同宿,三人共睡两张并排的帆布床。颜、符两位各睡在凹下的帆布床上,我则躺在中间凸起的床架硬木之上。三人一夜谈话,毫无恐怖气氛。直到凌晨3时过后,正当疲倦要入睡时,音乐突然响起,声音就在屋里,几乎近在床下。声音那么清脆悦耳,悠扬中带些哀怨。颜、符两位各振臂推撞我,我回应表示听到。我一时周身感到毛骨悚然,泛起鸡皮疙瘩,甚至心跳加速。我想,世间真有许多不可理喻的事,不容你固执倔强。音乐声音历时大约1分钟便停止,四周恢复寂静。

第2天一早,我们三人一同找两位老人再探问究竟。我们哼出乐曲的声音,并做手势以表现节奏。问题是老人耳聋,无法领悟我们的询问,总是摆手作态,表示没有这回事,同时埋怨我们嫌他屋里有鬼。

我在学期结束时收到教育部来信,录取我进入槟城日间师训学院,我便带着鬼屋的恐怖印象离开了小山镇。

一两年后遇到老符,偶然谈起鬼屋的事,他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日本兵士遗留给老人的一个古老的闹钟所传出的报时乐曲。老人只会上链让闹钟行走,却不理闹钟响起的时间,耳聋根本也听不到闹钟的声响。鬼屋留在我心中的恐怖感觉,就此消除。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贪 污


2010年11月27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两言凉语>专栏

贪 污 。林华。

贪污是指一个人利用其职权,通过非法手段,牟取自私的利益。这利益可以包括金钱、物质、股票、或生活上的其他便利等等。

一个国家的官员如果贪污,处事一定不公平,腐败的现象必然产生。为私利而贪污滥权的例子,从古到今,随时到处可见。从前看过一则笑话。中国古代没有三权分立的制度。县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判官。某日县官审案,卫士押上小偷,案前下跪。县官听了告状,大声喊道:“大胆畜生,竟敢偷窃,来人啊!给我痛打20大板!”护卫正要举板用刑。犯人突然求向县官大人耳边细语。获准后趋前从腋下取出一只嫩鸡呈送大人。县官收了嫩鸡,再大声喊道:“无罪释放!”卫士不解,询问大人何故前后判词相抵触。县官喊道:“早前是无稽(鸡)之谈,现在是见机(鸡)行事。”护卫只好点头退下。县官就此宣布退堂。这是古代讽刺贪污的笑话,相信是杜撰故事,却有其用意。

贪污现象,自古存在。权力在手,自然会有前来贿赂求助者。如果没有人自私贪图便利而进行贿赂,贪污事件便不会发生。因此,贪污有罪,贿赂者更是罪高一等。虽然如此,一些邪恶官员,为达到贪污的目的,可以主动诸多为难,怠慢拖延,让你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得想办法通过贿赂要求帮忙从速处理,以求达到你的目的。总之,任何掌握权力者,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滥权贪污的可能。

台湾前总统陈水扁,身居高位,生活优异,依然要滥权贪污,掠夺国家财物,犯下轰动世界的贪污案件,结果身陷囹圄,面对长期审讯。

贪污腐敗有時候也跟犯罪集團連繫在一起,在越繁华的大城市,当权者接受贿赂而協助犯罪集团进行各种非法勾当的例子随处可见。从电影戏上的上海滩,到今天报章上所报导的吉隆坡販毒、非法赌博、強迫賣淫等等。

贪污迹象在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较为显著。法治效率高的先进国家,贪污情况较不显著。要减少贪污,最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正确,私生活勤俭简朴;其次是政府的高薪养廉政策,使公务员生活安定;再其次是公民意识的提升,不为贪图个人便利或为了进行非法勾当而进行贿赂。

有些国家政府对于处理贪污问题并不积极。当权官员以公款购买高于市价数倍的物品,法律并没有给予追究制裁,还申辩说是:willing buy willing sell.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只能说是官官相护,同流合污而已。

据说香港在英殖民地时代贪污情况非常严重,但是自从廉政署设立以后,肃贪效率特佳,立竿见影,贪污情况显著改善,目前香港廉政署的效率闻名世界。马来西亚的反贪污局如果能向他们看齐学习,相信我们的国家也能减少贪污,走上廉洁政治的境界。

爽 约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11日《南洋商报》<商余>副刊

极短篇 爽约 。林华。

马汉和我,都是1959年日间师资学院毕业,1960年开始执教鞭。他在柔佛我在槟城。1962年吧?他带毕业生到槟城旅行,并且带着初坠爱河的小鸟儿邱玉英(后来的马汉夫人)同来。事前与我有鱼雁相通,我当时已拥有一辆开蓬MORIS NINOR老爷车,准备载他们离队去跑跑旅行团行程以外的景点,同时品尝槟城小吃。

我们约定抵槟翌日在佛学院会合,我下午3时在该处等载他们。

事有意外,当天我从大山脚要开车出门时,老爷车居然罢工不走,好容易找来修车员,他说油门损坏,须半天时间才能修好。当时并无手提电话,无法沟通讯息。如果搭车、换车、走路又乘渡轮,非到黄昏不能抵达,内心何其紧张又内疚,不知如何是好。我只能写信向马汉叩头道歉,以求宽恕爽约之罪。

隔天正要寄出道歉信,却收到马汉由槟城寄出的信函,拆开一读,原来马汉向我道歉要求宽恕。他说当天旅行团突然改变行程,没去佛学院了,害我久等白等,真是对不起。他一时束手无策,只能马上写道歉信,要求导游即刻代为寄出,希望我原谅。

此事经历48年,我记忆犹新,不知马汉可还记得?

痛心的回忆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26日《南洋商报》<商余>副刊

痛心的回忆 。林 华。

1958年初,我 在 槟 城 某 校 进 行 实 习 教 学。 当 时 主 理 校 政 的 是 一 位 著 名 的 女 校 长。.

翌年 该 校 发 动 筹 款 扩 建 校 舍 , 举 办 娱 乐 市 . 我 钦 佩 校 长 领 导 推 动 发 展 校 务 的 魄 力 .

当 时 校 方 规 定 教 师 与 董 事 一 样, 每 人 须 负 责 售 卖 娱 乐 券 一 百 本,每 本 一 元。 而 学 生 则 每 人 须 负 责 售 卖 十 本 。 我 当 时 心 想 : 这 是 多 么 有 意 义 的 事 。不 过,在 此 同 时 , 我 发 现 小 同 学 们 大 有 困 难。 他 们 捧 着 那 十 本 价 值 十 元 的 娱 乐 券 ,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校 长 周 会 上 的 勉 励 。 使 他 们 小 小 的 心 灵 明 了 爱 学 校, 为 学 校 效 劳 是 一 种 美 德, 能 使 校 长 老 师 高 兴 。可 是 对 贫 穷 的 父 母 却 十 分 为 难。.

一 天 早 上 , 我 二年级班 上 一 位 学 生 陈 文 超 的 母 亲 来 见 我 。 她 头 戴 草 帽 , 身 穿 大 成 蓝 粗 布 衣 服, 显 然 是 要 上 建 屋 工 地 去 挑 土 劳 作( 上 世 纪50 年 代 建 屋 工 地 靠 女 工 挑 混 泥 土 建 屋)。 她 一 手 捏 着 娱 乐 券 , 一 手 抓 着 几 张 一 元 钞 票。她 用 带 着 广 西 腔 的 广 东 话 对 我 说 :" 先 生 , 文 超 没 有 爸 , 家 里 还 有 弟 妹 要 他 放 学 后 看 顾,我 每 天 要 做 工养 活 孩 子, 实 在 没 有 时 间 去 卖 娱 乐 券 , 文 超 年 纪 小,更 没 法 去 卖 券。 这 是 我 昨 天 一 天 做 工 的 工 钱 , 捐 给 学 校 , 娱 乐 券 请 您 收 回 , 我 们 穷 苦 人 家 实 在 没 有 办 法 , 请 多 多 原 谅 !" 说 着 把 手 上 的 钞 票 塞 过 来 给 我。 文 超则 拉 着 母 亲 的 衣 角 , 躲 在 后 面,眼 泪 早 已 夺 匡 而 出 。 我 想,在 他 小
小 的 心 灵 中 , 也 许 认 为 母 亲 这 样 做 是 羞 耻 与 罪 过 的 事 。

不 准 退 回 娱 乐 券 , 校 长 有 令 在 先,我 当 然 不 敢 做 主 。 不 过 我 想 , 这是 特 别个案, 加上 我 向 校 长 去 说 情 , 谅 能 获 得 例 外恩 准 吧。 那 知 我 话 还 没 说 完 ,校 长 便大 声 叫 喊 : " 不 行 , 不 行 , 一 个 都 不 准 例 外 ! "

那 家 长 呆 站 了 好 久 , 见 我 也 没 有 什 么 办 法 , 她 只 好 拉 着 孩 子 走 出 校 门, 从 此 文 超 再 也 没 来 上 学。我 后 来 冷 静 想 想 , 不 禁 痛 心 责 怪 自 己,为 何不 能 帮 助 文 超 售 卖 那 剩 余 的 六 本 娱 乐 券 呢 ?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燕 子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22.11.2010

燕子 。林华。

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上学,由于日本占领时期没有华校,我上学时已略微超龄。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抗日的情绪余波未了,音乐老师居然以悲壮洪亮的歌声,教我们唱抗日歌曲――燕子。

燕子啊,你来自北方,燕子啊,你来自北方,你知道哪一些村庄遭了苦难,哪一些城镇变成屠场?。。。。。。。。。。

那是我的生命中,第一次在悲壮的歌声中,与燕子发生感情上的交融。

燕子有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轻巧的动作。

燕子既然是北方的飞禽,因何在南方生活?据说燕子不像其他飞禽,可以到处停歇啄食,而是必须在空中飞逐追食飞虫。冬天,冰天雪地的北方飞虫冻死消逝,燕子必须南飞觅食求存。因此,北方的燕子,秋去春回,过着流浪的生活。至于生长在南方的燕子,常年是夏,无需迁移流浪。

在热带的马来半岛,有许多燕子。森美兰的瓜拉比劳,是半岛上著名的燕子城。但我只是听说,不曾去过。我只知道在年轻时候,到吉打州南部的山城居林过夜,当过了黄昏,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的时刻,头顶上的电线,站满了成千上万的燕子群,高唱支支喳喳的燕子歌。它们在晨曦初放的黎明时刻,便纷纷飞向各方去觅食。

如今再到居林,白天也听到支支喳喳的燕子歌声,但却是空屋上播放录音片所发出以引诱燕子飞入屋内筑窝的歌声。

时代变迁,帮助人类消除害虫的燕子,如今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残酷的人类所利用。它们追随音响,飞入人类专为它们设备好的空屋,在里边住宿吐沫造窝,生蛋孵卵。当雏燕未出世或刚出世的时候,燕窝已被人采夺去当人类的补品。而窝内的燕卵雏燕,即被丢弃糟蹋。人类的自私与残忍,岂是燕子妈妈所能想象得到?

燕子多情念旧,守信专一。北归又南来的北方燕子,也会回到去年的旧巢。即使过去富贵人家的豪宅,如今主人家消沉没落,人去楼空,或者由平常人家居住,燕子还是回归旧巢,绝不趋炎附势,弃旧投新。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借“燕子依旧,屋主易人”的情景,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北宋宴殊《浣溪沙》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燕影加深了诗人寂寞孤单的感慨。

燕子啊,你可知道,人类知你有情,却又对你无情?如今养燕者越来越多。你们是否担忧,你们的后代,将会因为人类的自私与贪婪而逐渐衰微?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著 书


2010年11月20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著书 。林华。

一般上,文人写文章,除了在报章杂志发表之外,便是累积作品编印成书。在先进国家,名家写作,如无立约,文章经过发表,版权便归发表其作品的报章杂志所拥有,作者没有权利再将之编印成书。即使要出版成单行本,也是有关报章杂志的权利。外国名作家著书赚大钱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国则不同,尤其是华文作品,市场根本不大,出版书籍一般上都是赔钱蚀本,所以即使你将发表过的文章再出版,也没有人去管你,除非你是很有名气的作家,事前有立约规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家名为“艺美图书公司”的出版社,为了提拔鼓励东南亚华文写作青年,而为许多青年作者出版单行本的短篇小说或散文集。当时马来西亚便有很多青年作者受惠而出版专集。出版人志在奖掖后进,而非图利。当时本人初期发表过的作品,也被编辑出版短篇小说集《不再倔强的人》。

在科技进步,电脑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好书名著都可在网络里找到读到,看书的人不多,买书的人更少。著书打字排版印刷等需要费用,著书须负担成本,但卖书则不容易。除了赠送朋友,剩下的只好置放在书商的架子上迎接灰尘,等待偶尔有人翻阅光顾,再不然便是堆积家中,过几年后交给收旧报纸的贩商处理。

我有一位写作朋友,其作品如短篇小说、散文及哲学论文等,公认有相当水准。如果不编印成书以保留长远,未免可惜。他经济能力许可,自掏腰包出版三本集子。他住在高级公寓,又时常到外国子女家小住,不方便推展发售其著作,又懒得找书商协助,除了送朋友三几百本之外,其余两千多本书留在家中,占地不少。其夫人纯受英文教育,看不懂无法欣赏而以此为患。她上巴刹总把丈夫一些著作置放菜篮中,遇人便问:Do you read Chinese? (你懂华文吗?)凡懂华文者便获赠书。

著书在我们这片文化沙漠既然是如此的可悲可怜,还是有很多作者趋之若鹜,原因据说是为了纪念,纪念自己曾经有过这番兴趣与用心,希望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位有文学造诣的长辈。

许多华团商业机构,为了鼓励华文写作而提供出版基金,让作者出版书本,实现“出书”的愿望与理想。也有些写作朋友,出书后东拜托,西讨情,要人买上10本20本去送朋友,或是代他发售,以期捞回多少出版成本。也有人向好友征求赞助出版费用,奖励办法是将赞助人的照片印在书中,以尽表扬责任,而令赞助者获得热心慷慨赞助文学出版的美好声誉。

爱护我的文坛朋友,多人多次鼓励我将发表过的文章出版成书。写马华文学动态及文学史篇的马仑先生,甚至告诉我他乐意协助我将剩余书本发送到全马各华文独中,不必担心存书占地方而防碍住家的舒适感。他们的一番好意令我感动,但我始终还在三思而未行。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考 试


2010年11月13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考试 。林华。

偶尔翻阅孙子的作文簿,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发现了这样的句子:“读书,如果不是为了考试,那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不知道他的描写,是否有经过老师的提示,或者是出于他内心的感慨。不论如何,我都同意并同情他对读书的感受。因为我是过来人,我现在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因为我不必再参加考试。想当年我在学校,每当考试来临,在日夜探索死背强记功课以应付考试的时刻,总是希望考试快点过去,然后便可以阅读小说、传记或游记等自己喜爱的书本。

我们明知道考试是影响读书乐趣的勾当,是给读书人造成压力的活动,但是我们却不能废除它。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经过程度的评审来决定升级转上另一学习阶段;我们的国家社会需要以资格决定适当人选执行适当职务。程度与资格,必须依赖考试来裁定。虽然这种经考试对程度与资格所作出的评定未必完全标准,但是在还没有更理想的遴选方式之前,考试制度还是不可能被废除。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简单,没有今日这么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国家政府的部门不多,治理政府事务的人才也很少,但是为了遴选适当人才处理各项事务,也得经过考试来作出裁决。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用以选拔人才的考试。当时的考试科目当然没有像现在这么复杂,所以只要“十年窗下”便可“一举成名”,“无人问”的十年苦读,便可换来“天下知”的美好成果,算来也是值得。因为当时考试一过关(即中举),马上便由朝廷委派出任官职而“衣锦还乡”。升官发财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所以当时鼓励读书的勉语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一直实行到近代清朝光绪31年(1905年),前后经过了1300年。在这过程中,历朝考试制度和考到的资格名称不断改变,当时考试除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曾经有短暂时间停止之外,其余时间延续举行。即使在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也是由其他考试来代替。

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皇帝以“察举制”选拔(由各级地方官员推荐才德兼备人才)来治理国事。结果发现举荐之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弊病。结果还是科举考试选拔较为合理实际。科举考试制度曾经严格到如考官徇私,将可能遭受抄斩九族的严重处罚。

在我们今天文明社会的教育制度,依然重视考试。家长千方百计,学子废寝忘餐,死读恶补,为的是考得好成绩,可以升读名校或分配到理想科目。尤其在教育政策以种族为考量的国家,考试成绩以不同诠释的“绩效”为选拔进入大学科系的准则,使到非土著子弟须挣扎死拼,以最好的成绩才能争到就读理想学科。这种情况使到原本已经可怕的考试变成更加恐怖。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收 获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12.11.2010

收 获 。林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强调因果效应者的说法。宗教规人行善,劝人戒恶;同时也训人以“厚德载福,天道酬勤”的哲理。多耕耘多收获,少耕耘少收获,没有耕耘,没有收获。老天所推行的道理,是肯勤力耕耘者,必然得到优厚的酬报。好像《守株待兔》寓言中不劳而获的例子,毕竟是少有的意外收获。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科技昌明,物资丰富的世界,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人类的智慧或劳力,辛勤努力的耕耘而得来的收获。虽然,老天赐给我们以丰富的资源,但矿物宝藏也要靠我们勤力去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也要靠科技加人工去探测钻取,才能有所收获。开采矿物和钻取石油所用的工具,也是要靠人类的智慧研发制造才能达到工善其事的效果。
在上古的农耕时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一年只有一季的耕种与收获,经过农业科学家的研发改造,今天的稻农,可以耕种收获两造甚至更多,这便是人类通过智慧努力研究而得来的成果。这些收获绝对不是从天而降。即使是依靠森林或海洋给我们提供的资源,也是需要靠我们勤力去猎取动物或捕捉鱼虾,才可能有所收获。

时至今日的工业社会,我们在父母抚养之下,上学校受教育,长大之后投身社会,各人担任一个职位,服务性质也好,生产性质也好,我们各尽所能勤力服务。我们的工作便是我们的耕耘,到月领薪,便是我们的收获。资格高职位重要的,薪金高收获多;低资格而担任普通职位的当然领取普通的薪水。因此,今日社会,人人注重教育,家长想尽办法,督促子女克尽所能努力求学。希望子女考获最好成绩,考到最高学位,将来在职场上职位高,薪金丰厚,收获最丰富,生活最美好。这种心态,是人的进取心所使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积极的现象。我们除了同情孩子们没有机会尽享儿童时代活泼快乐的生活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以埋怨的理由。

我们所担忧的,是社会上一般只想收获而不愿耕耘者。这些人生性懒惰,学无成就,工作不肯做,只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别人经过劳力血汗换来的收获。我们日常报上所报导的强盗小偷攫夺匪、邪门恶霸依靠弱小女子谋财自肥的奸犯人物、或是依靠某种关系获得固打或执照而转让出租以坐享其利的特权人物、政府部门凭权干捞的贪官污吏,这些人都不是靠自身耕耘而有所收获者。他们的不劳而获是靠剥夺他人的耕耘而得之。这些收获是不正当的收获,是我们所鄙视的所谓不义之财。

社会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人文教育中还提倡并特别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类为和平幸福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契约。法律讲求证据,道德注重本心。我们坚信有耕耘必然有所收获;而勤力又有道德的人,不但有更好的收获,同时也会有更幸福的生活。因为他对于所有的收获都有问心无愧的满足感,对于周围的人都有感恩纳福的亲切感。

Monday, November 8, 2010

探 病

本文于2010年11月9日刊载于《南洋商报》<商余>版副刊<片叶回甘>专栏

探 病 。林华。

日前我到某私人专科医院去探望一位生病的亲戚。病人年纪80余,个子壮硕高大,已经有一段时间行动不很方便。据说这次是因为呼吸困难,家属便将他送院求医。

病人看到我的到访,似有高兴的表情。他躺在病床上,很积极地叫我取张椅子坐下,我照办后,他便开始与我谈话。病人起初气定神闲,谈吐清晰正常。谈了一会儿,他开始对我投诉,说是医院设备不足,这么多病人只共用一个活动便桶。他要如厕,已经诉求很久,却不见护士送来便桶。我向护士探询,几位护士报以微笑,然后向我解释:病人不稳定,不能起身,恐怕跌倒;她们已为他置放尿片,可随意排泄,她们将代为清理。病人还是不满,说是不习惯,坚持要移动便桶。我再找护士理论,护士说病人昨天在医药刺激下大量排泄,今天无粪便,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护士并说她们了解病人心态,再过一会儿便没事。我不知谁是谁非,只知道病人到此境界,境况堪怜;而护士面对这种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她们的确需要爱心、耐心和苦心,才能履行如此神圣的任务。

病人接着很兴奋地和我谈话,果然把如厕的事忘了。从他对我热心谈话的态度,我理解到病人虽然疲倦,但并不希望我快离开。后来他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当然也无从对答,只能劝他好好休息,我便告辞了。

我曾经多次生病住医院,了解病人心理。虽然我们说不要去打扰病人,这只是薄情懒惰者的借词。其实躺在医院的病人,喜欢看到朋友亲戚来探病,尤其是临危病人,他很想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想念他、关心他。

我61岁那年才出水痘,水痘从体内暴发,痛苦异常。我当时肚内痛到无法忍受,呼吸困难,连呻吟的声音也很脆弱。假如说我痛到死去活来,谁都会认为夸张,但除此之外,我又想不到其他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后来,医生见我痛得可怜,便下令护士给我注射吗啡。这种神奇毒品,力量真是强大无比,一针下去,不但立刻止痛,而且轻松兴奋,朋友谢君来访,我口沫横飞,滔滔不绝,护士看了也笑。我住的是隔离病房,外人不准探病,谢君是院方相关人物,进出方便,才能前来听我在病中大发伟伦。我后来水痘从体内发到体外,满脸全身鸡皮疙瘩如癞蛤蟆,当时任何亲友如来探病,恐怕都认不得我了。

探病也可能给病人带来为难。有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一位患了癌症末期的中年朋友,见到有位女性也在场,床上虚弱的病人向我介绍说是旧同事,我除了问候病人之外,便与他们两者交谈。不久,病人的妻子来了,病人同样介绍我与旧同事给他太太知道,但是他的太太脸色呈现冰冷不悦,显然是妒忌引起。我不知道那位旧同事探病,是基于普通友谊、是曾受同事相助之恩、或是曾经有暧昧之情,但病人太太显然是认定为后者而打破醋瓮,对丈夫不悦,对来者表示痛恨。那位旧同事见此情况,只好匆匆走了。病人此时脸色苍白,尴尬而痛苦,他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女 儿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9.11.2010

女 儿 。林华。

晚上九时左右,电话铃响了,家里的人都知道是谁的来电。太太早有心里准备,却偏要假装若无其事,慢条斯理,洗手擦干,等孙子叫婆婆,才来接起电话。是女儿找妈妈煲电话粥,一煲就是半小时一小时。过后太太会似真似假的说:女儿真麻烦,那么多话,电话费又不便宜。。。。话虽那么说,但是过了九点多没电话来她却坐立不安,忍不住便打回去,一煲又是半小时一小时。我不知道女儿会不会嫌她的妈麻烦。

女儿漂亮活泼又调皮,虽然年逾三十,每次回家,总要在沙发上依偎着老爸O-LOH (闽语撒娇)一番。还有那学到他妈一样顽皮性格的小外孙,一回来总是增加了家里充满笑声的热闹气氛。幸亏女婿忠厚寡言,否则天下更乱。
太太虽然口中说着:“乱死了!”但是女儿一回来,总要多添几样她爱吃的菜肴。总之,今日的女儿之于母亲,便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重要。

朋友一连生了四胎男孩,做母亲的多么希望有一胎女的,但却偏偏不能如愿以偿,奈何!巴刹里卖油条的阿嫂,多么渴望有个女儿,将来可以和妈妈悄悄话谈心事,但却一连生了六个男儿,心慌又心急。顾客开她玩笑,说阿嫂啊,你天天炸油条怎么行,为何不试试炸些大饼?搞得油条阿嫂哭笑不得。

养儿防老的时代过了,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淡薄了,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似乎已经完全转变。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是普遍的现象。在教育不普及的时代,只有男孩子有机会受教育,女儿上学的机会很少。而在科举时代,女人根本就没有读书参加考试的机会,否则也不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悲剧发生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根本不必上学读书。那时代的女儿家与今天的来相比,真是地狱比天堂。

在那个时代,那家媳妇生孩子,如果生男的,大家都争相道贺说“恭喜”;如果是生女的,只有以安慰的口气说声“也好”。曾听福建人前辈说过一个笑话:某日乡下有人迎亲,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新娘的轿子经过,鼓乐随行,一片喧闹。屋里有人问什么事,外面的人回答说:四个“恭喜”抬着一个“也好”经过这里。由此可见在那时代备受重视的大男儿也未必成才成器。

在今日的朋友当中,还是有人把媳妇生男生女看得很严重。喜抱男孙的爷爷,往往给怀孕的媳妇心里上增加压力。特别是家财亿万的大富豪,总是担心将来财产落入别姓人家手里。有些甚至以大笔奖金来奖赏生男孙的媳妇,女儿嫁到如此富豪家中,一旦怀孕便忐忑不安,生活也不见得轻松。

每个理想的家庭,都希望有男有女,全男全女当然不算理想。但其实也无大碍,儿子成人娶了媳妇,或是女儿长大嫁了乘龙快婿,不也是有男有女吗?只要把媳妇当亲生女儿,把女婿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不就行了吗。

Friday, November 5, 2010

稿 费


本文于2010年11月6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稿费 。林华。

我念小学时,在老师的鼓励安排之下,投稿到报章的学生园地而被录取发表,不久之后收到报馆寄来的稿费单,稿费5角,非常高兴,也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

到了中学时代,记忆中《光华日报》的文艺副刊,是由当时的文坛老前辈温梓川先生主理。温先生乐意提拔后进,当时的“青年文艺”版便是为鼓励青年文友写作而开设。稿费每千字3元,一篇的短篇小说3000-4000字,可以得到10元左右的稿费,这对报馆来说,可能已经算是很大的付出。当时除了“青年园地”,其他报章其他副刊版位的稿费每千字大约是5元至7元。

近年来这些报纸副刊的稿费,大多数已经提升到每千字30至50元。从2001年2月16日到2009年4月9日的八年之间,我以不同笔名陆陆续续在本地各华文报章的副刊,总共发表了252篇文章,文字总数大约30万字,所得稿费累积总额9119令吉70仙。其中最多的是2001年4月份,共发表了22篇文章,获得稿费644令吉30仙。2001年受邀约为《南洋商报》言论版写“千字文”专栏,每则70令吉,是我写作以来所领过的稿费中最高的。

我的写作朋友当中,有些勤写作多发表,又将发表过的文章编印成书出售,他们的稿费所得必然较多。但是稿费即使更多,也无法靠稿费维持生活。所以大家都在埋怨本地报章杂志所发稿费太低。不过我们也得谅解,马来西亚华文报章杂志读者本来不多,副刊文章的读者可能更少,发稿费是一种负担,报章如果抄录转载大陆或港台文章,或可免发稿费。

在自由经济自由企业的国度,一切价值都以供求的情况来决定。文章自然也是如此。假如文章读者多,能帮助到报章杂志的销路,征求稿件者自然会付出更高的稿费。就华文读者来说,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阅读市场自然广大,所以近年来中国大陆也有靠写作致富的作家。2009年11月30日所公布中国富豪作家计有“童话大王”郑渊洁年入版税2000万元人民币,其次是郭敬明写稿年入1700万元,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年入1200万居第三。由此可见华文作家在中国大陆也是有发达的机会。

中国近年来虽然有作家靠稿费发达,但是如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名作家相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1997年9月2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名艺术家,其中位居第4名的美国作家迈克尔。克里奇顿,他在1996年和1997年的稿费收入是1.02亿美元,折合马币约3.5亿令吉。美国著名侦探小说女作家帕特里夏。康韦在出版7本畅销侦探小说之后,宣布自己要再写3部小说时,便有出版商抢着预付给她1.44亿美元的稿费。至于英国著名女作家,Harry Potter系列书籍作者 J.K.Rowling 的稿费收入,更是难以统计的天文数字。

Friday, October 29, 2010

歌 台

(本文于2010年10月30日刊载于《南洋商报》<商余>版<片叶回甘>专栏

歌 台 。林华。

我的童年及少年时代,在晚上时间,曾经跟着邻居同伴,到附近市郊空地上,临时搭起的歌台,去观看歌唱、戏剧及舞蹈表演。当时这些艺人的登台演唱,给地方上的华裔同胞,带来了绝无仅有的娱乐节目,应该可以算是一种值得回味无穷的街边文化艺术。

当时各地除了简陋的电影戏院,提供一些黑白电影节目之外,再无其他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娱乐节目,而歌台便是一种应运而兴的文化艺术活动。歌台除了租用电影戏院演出之外,也有在露天临时搭台演出的。露天搭起的戏台,周围以帆布围起,留一道收票及供观众进出的门。门票是一元几角那么便宜,小童则半价,而且并不流行检查身份证验票,所以我们这些参杂着超龄儿童的观众,总是半价入场。

当时这些歌台提供娱乐节目,不论在戏院登台也好,在露天搭起的戏台表演也好,都是由娱乐公司承办。即使是有组织的歌舞剧团,他们的演出,也是通过娱乐公司的安排,才能安心演出,不致半途出乱子。因为娱乐公司是专业行团,他们不论对于提供执照的政府部门,或是地方上的各方神圣,都有很顺畅的疏通管道。他们不但承办本地歌唱艺术团体的演出,同时也办理外国艺人莅临献唱。我当时在北海就曾听过中国女高音屈云云小姐登台献艺。

大约到了60年代初,在北马一带流行一时的刘冰歌剧团,章氏姐妹歌剧团等,他们除了到各地戏院登台演唱之外,也有应社团神庙的周年或神诞庆典演出。他们的崛起,逐渐取代了神诞及七月中元节受聘于庙宇或街边演出的潮剧班。在北马一带,遇有如此庆典,多数潮剧歌台各半,因为年轻一代很少懂得观赏潮州剧团的古装演出,而多数喜爱歌台的表演。歌台的节目,除了歌唱,还穿插了舞蹈及笑剧等,娱乐性高,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较强。

不过,在几年前,这些出街演唱的歌舞团,为了适应一般观众的“胃口”,艺员在台上演唱时,竟然穿着过分省布的新潮服装,边唱边扭,做出不堪入眼的性感动作。

2008年秋,我到印尼坤甸,受邀参加当地一间大伯公庙的开幕礼,场面非常热闹。庆委会安排了歌台演唱节目。受聘前来歌唱的海内外艺人多位,伴奏乐队则是来自山口洋的印尼青年乐团。演唱的全是华语歌曲,伴奏的印尼青年弹奏自如,毫无障碍,只是台湾来的毛毛歌后陈今佩要唱毛毛歌时,伴奏乐队便有点感到为难,后得主办当局出面阻止。毛毛歌后好不识趣,在那偏僻保守的边远乡区,人们怎懂得欣赏那肉麻当有趣的毛毛歌?

歌台艺术,历久弥新,现在基地设在大山脚的“美满娱乐机构歌剧团”,可以自洽生意,不必经过专业的娱乐公司。他们的团圆众多,布景及音响设备完善,在旺季时,可以分成几团同时出动。目前的歌台,台上置放了卡拉OK,嘉宾也可受邀登台献唱或与台上艺人合唱。现在除了社团庆典,神庙酬神之外,在婚礼或生日喜宴,聘请歌台到来助兴已是平常事。除了歌台原本艺员之外,还可另聘著名歌星莅临登台献唱,论价献艺,合理公平。

歌台,延续着街边艺术文化的生命,相信还会有很长的路可以走。

离 婚


(本文于2010年10月30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离婚 。林华。

结婚是喜事。过去婚宴流行恭请一位德高望重的社会闻人为主持人。婚宴主持人受邀上台致词。致词中必然给予新婚男女美词祝颂与训勉。郎才女貌,佳偶天成,爱情永固,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白头偕老… …新郎新娘,在司仪引导之下,切喜糕,开香槟,饮交杯酒等,全是缔造恩爱亲切的动作,使来宾羡慕不已。

令人失望的是,不少现代青年,结婚不久,一切祝颂美词言犹在耳,小两口已宣布离婚。既然结婚是喜事,离婚自然是相反的坏事。结婚是人生大事,离婚当然也不是小事。但是,现在听到年轻夫妇离婚好像是很平常的小事。

去年出席朋友孩子的结婚喜筵,今年某日相遇,问他是否已当祖父,他说孩子媳妇已经离婚。离婚的原因很简单,夫妻工作地点,分别在槟威两地,结婚周年纪念日,相约在槟城某酒店餐厅准备烛光晚餐庆祝。当天大桥发生大卡车翻覆,交通阻塞四小时,男的到槟城酒店餐厅已是晚上10时,妻子不高兴,就此翻脸提出离婚,男的认为又不是自己的错,既然连这种意外情况也不能谅解,离婚就离婚,勉强相处,经常无理取闹也不会幸福到那里。他们都还年轻,彼此英俊美貌,又无孩子拖累,不影响任何人,离婚不难,只是长辈面对亲友,难免稍微感到难堪而已。

有一对亲戚小辈,夫妻小两口生活看来美满,又有两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多么令人羡慕。但最近却闹离婚,原来男的另搞一个说是与妻子性情容貌相似,令他起爱心。妻子当然不能接受,理由很简单,既然她还活着,为何需要再多一个?因此离婚,妻儿每月领赡养费,丈夫挑个两头担子,压得喘不过气。不过他们经常大家聚餐,孩子依旧有爸妈,只是爸妈已经离婚。这是时髦而大方的离婚例子。

有些夫妇相处,经常吵闹,或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各怀鬼胎。这种情况,实在有违当年婚宴上主持人的一番祝贺与期望。苦苦支撑,也是徒然辜负青春,只要不是为了负起照顾子女的责任,其实早日离异,各奔前程,也可能比终日吵闹斗气的痛苦生涯更佳。

在过去的年代,离婚的事件没那么普遍,可能是因为男女地位不很平等,女方通常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生活上必须依靠丈夫,所以遇到不公平对待,也得忍气吞声,勉强迁就,不敢提出离婚。

丈夫外遇,妻子发现,即刻提出离婚,绝不妥协,一段美好姻缘,就此完结。也有些同样情形妻子没发现,不久丈夫在某种情况下而回心转意,从此永投旧爱怀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白头到老,相信这种例子确有存在。

夫妻相处,误会争吵或偶而行差踏错肯定会有,能互相原谅,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应该算是美德,不必动不动就闹离婚,那并不是好玩的事。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休闲随笔序



休闲随笔序 林怀龙。

(本文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 27-10-2010)

高级拿督林廷佾校长,是我在教育界的老前辈,也是我的宗亲长老。我一向尊敬他,佩服他。他是槟城华社一位孜孜耕耘,从年青到年老,永不言倦的长者。其实,身为早年的一介教育工作者,应该是财力有限,而子女众多,生活可能需要本身的勤劳营运(例如课余兼职以增入息等)方能应付;何况参加社团工作,不但需要出力,同时也需要出钱。而林廷佾校长却能付出如此丰厚的精力时间,去服务于宗社、乡团、教育、公益等团体;并且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不但没有遭遇闲言闲语,尚且深获拥戴嘉评,前后多次受封勋衔,最后荣膺高级拿督。这的确是他的无私奉献,也是他的殊荣。

由于林校长专心致志于教育工作,又有长期服务社会的恒心毅力,所以使他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与观感。这些经历与观感,值得回味,值得记忆,以文字记载宣扬,可作为他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参考、学习与模仿。林校长觉察其中意义,乃将这些资料写成文章,并且编印成书,流传久远。

2004年中,林校长决定出版专辑《廷佾忆往》时,来电要我为他的著作写序文。我当时感激他的盛情错爱,但告诉他我是小辈,岂敢班门弄斧。我建议他找老前辈,他接受我的献议。结果老前辈拿督许伟乾、高级拿督任雨农以及杨泉博士都为他写了精彩的序文。充分表扬了林校长《廷佾忆往》专著的内容与意义。
这次再接到高级拿督林廷佾校长的来电,说是今年庆祝九秩大寿,将出版第二本专辑《休闲随笔》,以赠送亲友作为纪念。他重提要我写序文的事,我再提先前建议,结果无效。鉴于林老前辈如此盛意殷切,我不敢再作多言,只好勉强答应。

林校长是一位重义多情的长者。在他的文章里,充满了对朋友的义气,以及对社会工作的正义感。他表扬槟城文教先辈贤达任雨农、周曼沙对本邦文学教育的贡献,以及同学吕海水对他的情与义。他对亲人华哥的不幸遭遇而仗义呼冤。林校长丰富感情所涵盖的部分有亲情、乡情、友情与宗亲、同学、同道之情。

在以题目为“鸡”的一文中,林校长写道:“我童年时,母亲经常把新母鸡首次所生的蛋留给我吃,母亲说这是儿童最好的补品。”由于母亲的特别关爱照顾,才能使这位年逾九旬的爱儿享受“寿而康”的美好生活。

在“牛”与“椰子树”等篇章里:“。。。回忆儿时在乡下,母亲养了一头健壮的大水牛,周日或学校假期,与邻居童伴一起赶牛到野外牧放。水牛各自吃草,牧童玩各种游戏,或骑牛背赛跑,或采食野果。。。到了日暮黄昏,便骑在牛背上,哼着儿歌回家去。。。。”

如今 林校长回到乡下,回味童年生活情景,看看母亲亲手栽种的椰子树,忆起已离世母亲的慈祥音容,感情丰富的作者,心中难免激起汹涌澎湃的波涛。这便是人与草木之别,也是接受过优秀儒家文化所熏陶过的中华儿女的优美情操。

林校长的海南乡情特别深厚,他不辞辛劳以许多篇幅,详述“海南传统美食”、“海南民间糕粿”、“海南民间甜品”、“海南民俗谚语”、“海南歌谣”等,充分表现作者对海南故乡的怀念与对海南文化传承的决心。这些篇章,都是年青一辈海南同乡不可不读的宝贵资料。

从《休闲随笔》的许多篇章里,可以看出作者林校长崇尚儒家思想,着重道德观念,对于他周围的人群,特别是年青一辈,总是苦口婆心,循循善导,警醒切勿行差踏错,以免落得苦命的下场。其效果如何,自然不是作者之所能预测。

高级拿督林廷佾校长,安于现状,满足于自己的生活。他在“老人”一篇中写道:“知足常乐,不与人争,自我警醒,自我悔改。人老心不老。心不老,才能享受晚年。”

仁者寿,乐者康。我们恭祝高级拿督林廷佾校长九秩荣寿生日快乐,年年喜今日,岁岁庆今朝!
2010年10月11日

Friday, October 22, 2010

戒 烟


(本文于2010年10月23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戒烟 。林华。

我的朋友说:“戒烟还不容易,我一年戒了好几次;想要戒烟就戒烟,一点都不困难。”试问如此戒烟,有何意义?我们所要谈的戒烟,是完全戒除抽烟的恶习,永远不再吸烟。因为吸烟无益,花钱又危害身体。所以不论医生或保健卫生组织,都在宣传劝人戒烟;政府机构,戏院餐厅,或其他公共场所,也都被政府卫生部宣布为禁烟区。

虽然如此,社会上吸烟的人还是很多。政府为鼓励人民减少吸烟,一再调整香烟税银,使香烟价格不断提升,从30年前一包20枝庄香烟1令吉60仙,提升到今天将近10令吉1包。虽然很多人已经戒了烟不再抽,但是还有很多人乐此不疲,依然沉迷在吞云吐雾,销魂蚀骨的享受里。

吸烟原本是比较有年纪的人的嗜好;特别是有心事、有烦恼、或对生活感到无聊的人特别喜爱抽烟。一根香烟在手,深深吸入心肺,再缓缓地呼出,望着在眼前上升的袅袅轻烟,的确有麻醉心脾,化解烦恼的功用。也有人说抽烟能给写作的人带来灵感。但这可能只是不肯戒烟的写作人的借口,因为我年轻时写作,有抽烟的习惯,认为吸烟才写得成文章。可是现在戒了烟,照样可以写作,照样有灵感。

目前许多有年纪的人都戒了烟,反而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孩子,反而喜欢抽烟。过去我到欧洲旅行,在巴黎街头的露天茶座,看见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一面喝咖啡一面吸烟,听说这样才是有形有性格。后来在国外其他地方,也看到同样的情形。她们那种呼出香烟时如醉如痴的形态的确引人注目。

我年轻时患鼻疾,有位持怪论的医生劝我抽烟。我从21岁到56岁,一共抽了35年的香烟。那期间也曾戒过两次烟,但后来在有烦恼时又旧病复发,恢复抽烟。一直到长孙进入幼稚园时,回来见我抽烟,便问我为什么要抽烟。“老师说抽烟不好,爷爷为什么要抽烟?”我被问得不耐烦,对于小小年纪的孙子又不能谈大道理,只好把烟扔了,从此戒了烟。如今孙子已经念中五,十多年来我完全无烟瘾,这全靠孙子的影响力,这也可说抽烟全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生理上的需要。

我过去戒烟后又抽烟时,一位年纪比我大的好友向我祝贺,他说我戒烟又恢复抽烟,证明我有感情而不是绝情的人。可是后来他患心疾,医生警告他绝对不能再抽烟,他只好做个绝情的人,让我讥笑。当年我抽烟时,太太也并不要求我戒烟,她说抽烟才有“丈夫的味道”。不过我后来完全戒烟,太太并不讨厌我,可见“丈夫的味道”并不止于抽烟而已。

虽然有些中医师认为抽烟有杀菌及提神醒脑的作用,但是抽烟肯定害处多过益处,抽烟也令周遭的人感觉讨厌;况且香烟越来越贵,在外国尤其贵得惊人。能戒烟不但节省金钱,可照顾健康,又不会惹人厌,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Friday, October 15, 2010

孝 道


(本文于2010年10月16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孝道 。林华。

2009年11月28日报章新闻报导:年届85高龄的马共前书记长陈平的愿望是回到马来西亚的家乡。记者问他:“你为何要回去那不是你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的马来西亚?”陈平回答:“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的父母埋葬在那里,我要争取回去拜祭他们,以尽人子的孝道。”

陈平是个共产主义者,他18岁离开马来西亚实兆远的家乡和亲人,23岁出任马共书记长,长年为实现理想而斗争。共产党的理想是为主义为国家,而不重视自己的家庭与亲人。但是在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在放下武器协议和平20年后的今天,竟然恢复仁慈本性,而期盼有机会回到家乡去奉行孝道。这种思维,代表着东方文化价值观的宏大力量。

孝道是东方圣人孔夫子所开创的儒家道德最高准则,百善孝为先。几千年来,孝道被视为人所应具有的天性,甚至是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孝经》把孝当着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百孝经》中有云“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在五四运动时,也有些人诋毁孝道,认为强调孝道是封建家庭用以限制子女的桎梏。这种理论究竟站不住脚,很快便消失不再流传。虽然行孝的方式与标准,有需要随着时代环境的转变而调整,但孝道肯定是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道德准则。

周朝时代订立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大教条,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都是为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而订立。这种规则全是为了缔造美好家庭,维持安定社会而立下的守则。不过当时所流传的君臣父子关系,有所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为不忠。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为不孝。这种不顾人权,没有法律根据的忠孝规则,在今天看起来根本是太荒唐。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民世代靠农耕为生,年轻力壮者才有耕种的能力,年老体弱时便得靠人奉养。所以有“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说法。身为子女的,孝道中最重要的便是尽反哺的责任。但今天的老人,有养老金,有些国家更有对老年人的诸多福利照顾,而没有需要孩子来奉养。虽然如此,并不代表子女已没有需要尽孝道。经常关怀父母长辈,嘘寒问暖,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最重要的是要循规蹈矩,奉公守法,过安定生活,不要令父母担忧挂虑。

古代也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说法,如今为生活到外地或外国工作,已非远游不可。不能与父母相处,便应该尽量设法回家探望父母,平日多通消息,多关怀问候,以使父母开心放心,这样才能算是有尽了孝道。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夕 阳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15.10.2010

夕阳 。林华。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有人认为诗中最后两句,意境苍凉消极。其实,夕阳晚霞,光辉绚烂,耀眼悦心,令人陶醉,是实在景色。而诗人一时感到良辰美景留不住,夕阳即将西沉,美景马上便要消失,所以有惋惜感叹的情怀。近代诗人吴兆江,将它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名作家朱自清很欣赏修改后的句子,将它收在书桌上的玻璃下,作为勉励自己积极坚强。不要怕老,不要因老而却步止步,要像夕阳一般继续发出绚烂的光辉,留给世人美好的回忆。

太阳一天的经历,有旭阳、骄阳、艳阳和夕阳的各个阶段。旭阳升起,晨曦初放,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骄阳艳阳都给人以强烈炙热的感觉。而夕阳则在暖和温馨的气氛中,把天边云彩染红,让绚烂光辉回赠大地,让人产生无限的留恋与追忆。这便是夕阳所赠送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也代表着它最后献给这个世界的美好贡献。

人的一生,也分为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老年人就如即将西沉的夕阳,虽然日子不是还有很长,但却是一生中最宝贵,最有价值的阶段。因为人到老年,经验丰富,见识广泛;并且时间自由,生活安定,是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刻。不论著书立说、咨询开导、授业传经,都会有成熟完美的表现,就像夕阳一样发出绚烂的光辉。有人唾弃老年人,责骂老人,甚至放肆到口出“老而不死是为贼”的狂言。但也有人歌颂老人如晚霞一般精美绝伦坚持到底。老人气质的美、心灵的美、智慧的美犹如晚霞一样令人动情心醉。

夕阳催唤出的晚霞值得赞美,老人经历的晚年值得珍惜。世界上有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到了老年才展现才华。中国古代的姜子牙,年届80,才被周文王所赏识,聘为丞相。丘吉尔75岁重当英国首相,里根69岁出任美国总统,新中国第一、二代领导人,都是年事偏高的长者。最近去世的98岁中国伟大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的一生,根本就没有退休这回事。他年过八九十,还是继续研究科学,不断著书立说,在他的科学与教育的著作中,有20本以上是在他80岁以后才完成的。他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比夕阳催唤起的晚霞还要光辉绚烂。许多贤达伟人,都是在“夕阳无限好”的黄昏时段,才为世界人类作出更伟大的贡献。

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戏曲天净沙――秋思,写出夕阳西下时枯藤老树,小桥流水的飘逸境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如果没有“夕阳西下”,整个景色就不能给人以如此飘逸与霞光反照的绮美印象;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景,也不会给人以如此凄切悲凉的感觉。

我们欣赏夕阳唤起五彩缤纷、光辉绚烂的晚霞;我们珍惜老年经历稳健坚强、成熟完美的岁月。

Friday, October 8, 2010

奖 励


(本文于2010年10月9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奖励 。林华。

奖励是激发进步的动力。激发进步的方式有口头赞许、有奖状表扬、有礼物或奖金的奖赏。

我的一个学生Q君,他在小学时成绩表现并不十分特出,升上中学之后,上进心越来越强劲。尤其对于电脑的学习钻研,更是情有独钟。他对于电脑的汉字输入法特别有心得。经过多年的思考研究,他创造了某种改良的汉字输入法。那种输入法原本存在,他只是加以改良创新,使到应用时更加快速方便。他的用心,最初只想方便自己,后来发现对所有应用者都有省时省事的便利,便将这种输入法上网欢迎大家免费采用。他的这项创新,算是对广大的电脑使用群众有贡献。有一家日本公司发现了,便有意给他提供奖励。

这家公司最初通过邮电请Q君提供个人资料,以方便他们给予奖励。起初Q君并没有多加注意,也没回答。过后再收到邮电,于是他便给予回覆。谁知对方是日本一家大企业,他们为做研究而对社会有贡献者提供金钱的奖励,以激励他继续进行研发与创新,以期对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Q君前后共收到这家企业马币10 万令吉的巨额奖励金,这是他始料不到的意外收获。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世界上,真有关怀社会进展的热心家,他们在静悄悄的情况下,真心诚意的提供奖励,以奖励对社会有贡献的潜心研究者。这种善举,的确很有意义而值得赞扬。

在我们周遭的社会,也有各式各样的奖励。学校里对学生的奖励,公司里对员工的奖励,社会上的任何活动如体育、音乐、艺术、文学等方面,也有通过各种竞赛及奖励,来鼓励进步,精益求精。就文学方面来说,各社团或商业机构有提供出版基金,鼓励写作并出版书籍。这种美举虽然并不普遍,杯水车薪,难起大作用,但也算是对写作人的一种奖励。

各社团每年所颁发的会员子女成绩优良奖励金,是对于努力求学,成绩优良的会员子女的奖励。这种奖励当然是希望在学会员子女不断努力求上进,将来学业有成,贡献国家社会,以免辜负长辈提供奖励的用心。

可贵的奖励应该是出于至诚,而非另有目的。最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及和平奖,所颁发给予的得奖人都曾引起异议。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认为是因其著作反共,攻击中国大陆,迎合美国意愿所以得奖;刚上台不久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世界和平方面还未有机会作出特别的贡献,便已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这些奖励的例子未能令世人感到公平合理。

一般上,奖励与竞赛有着密切关系。奖励发给在竞赛中表现杰出的优胜者。但竞赛的评判必须公正不阿,所发出的奖励才有意义。对于执行任何奖励,都应该认真谨慎,确保不致乖离贯彻激励以促成进步的本意。

Friday, October 1, 2010

退 休



拿督王耔耘颁发长期(超过10年)服务奖给林怀龙(林华)

(本文于2010年10月2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退休 。林华。
2010年10月1日是我第二次退休,第一次是在1994年当我年届55岁时从教育界退休。
1994年我从当年全马学生人数第二多(曾经最多),拥有三千多名学生的北海光华学校退休时,即刻和内人到英国去探望儿媳和第一个孙子,心情何其轻松愉快。当时也乘便参加旅行团到欧洲大陆旅行。那旅行团36位团员来自19个国家。在比利时酒店的欢迎茶会上,许多团员过来问我是不是从中国来,(那时中国改革开放后已开始强盛起来)我告诉他们我是马来西亚华人。他们问我从事什么行业,当我说是教师时,他们便问我现在是假期吗。我说我已退休,他们都以奇异的目光望我,认为我这么年青怎么就退休了。我说我们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年龄是55岁,他们都认为55岁退休太年轻。查问一下,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都在60岁以上。
过了几年,我国政府在众人喧闹争取之下,俯顺民意试将公务员退休年龄提升到56岁,怎知翌年便有2万8千多位大学毕业生失业的难题产生,这数目相等于延迟一年退休的公务员人数。原来我国许多大学毕业的土著学生正等待填补公务员的空缺。当公职尚未增加时,公务员延迟一年退休竟然引起如此严重问题。如今政府部门职位大量增加,所以可以考虑将公务员退休年龄提升到58岁。
从学校退休一年多之后,一天偶遇朋友拿督王耔云,当时他已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其PLB国云集团有限公司正筹备挂牌上市。他邀我到他的公司任职。当时我曾予婉拒,因其公司专才济济,我一无所长,未敢贸然接受。后来承蒙他一再出于真情的善意邀请,我终于答应担任拿督王的私人助理。后又兼职主理拿督王本人与许世界、许世凯贤昆仲合资而拥有一片200多英亩油棕园的凯云有限公司。从教育界退休后进入商场这十多年来,我真正领悟到活到老学到老的意义。我也领悟到,只要治事有方有系统,任何知识学问都可能在很快的时间中掌握到。
十多年来得到老板友善相待,进餐饮茶,交换心事,坦诚相待。拿督王如此,许氏兄弟也一样。十多年来,温馨亲切,情如兄弟,从来没令我有雇主雇员的感觉。
凯云有限公司的园地已售卖,公司正进行结束业务。我在PLB国云集团也已工作了15年,长期服务的金牌也领过了,所以和拿督王耔云诚恳商量,要求在2010年9月30日聘约期满,不再续约,宣告真正退休。虽然拿督王劝我职位保留,方便才来上班。这种优厚条件,恐怕世间少有,我感激他的好意,但我辞谢,因为我的确需要真正的退休。
带着温馨亲切的感觉,我离开PLB国云集团,离开所有同事,我退休了。我会再回来,回来参加常年股东大会,参加新年开工仪式,参加自由餐会,看看同事朋友。

Thursday, September 30, 2010

北海斗母宫庆祝40周年山门开光道教文化展览


周庆四十年,山门宏伟喜开光,纳瑞迎祥,民丰物阜
道源五千载,太上覃恩多赐福,尽忠行孝,阳吉冥绥

对联释义:

上联: 1。周庆四十年:北海斗母宫庆祝创立四十周年纪念
2.山门宏伟喜开光:北海斗母宫新建堂皇宏伟的牌楼式“山门”同时举行开光典礼
3.纳瑞迎祥:在此喜气洋洋的日子,正是本宫采纳瑞气迎接吉祥的时候。
4.民丰物阜:在九皇大帝及道教太祖与众神仙护佑之下,本地区人民生活丰足,物资充裕茂盛。

下联: 1。道源五千载:道教太祖溯源自轩辕黄帝。历史记载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祖师,时在四千七百多年前,
也就是将近五千年前。
2.太上覃恩多赐福:太上指三清即三大天尊。也就是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覃恩多赐福是指太上对人间与神仙界的深恩大德,因为太上多多赐予福气。
3.尽忠行孝:道教信徒首要的修持便是对国家尽忠,对父母长辈行孝道。只有这样,才能与太上的
覃恩赐福相呼应、相配合而达到成果。
4.阳吉冥绥:所达到的成果便是人间吉祥,冥(神仙)界安定绥和。

备注:上述对联乃为配合“马来西亚槟城州北海斗母宫庆祝创宫四十周年纪念,山门落成开光典礼,启建太上覃恩
护国佑民冥阳普利福世大醮会”而撰。撰联者宗教知识有限,仅沿用参考资料而作。

撰联及解释者:林怀龙 2010年9月16日

Friday, September 24, 2010

垃 圾


(本文于2010年9月25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垃圾 。林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会有许多已经用过,或者已经损坏不能再用的东西必须丢弃。这些被丢弃的无用物体便是垃圾。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垃圾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我们的城市,或者城市郊外的住宅区,路旁或屋后都有置放垃圾桶,以方便居民倒弃垃圾。由向居民收取门牌税的地方政府,负责派出垃圾车按时巡回收集垃圾,然后送往堆填区掩埋,或是用焚化炉焚化。但两者都会产生环境保护的问题。如堆填区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会污染地下水和发出臭味,而且很多城市可供堆填垃圾的地点已经越来越少。焚化垃圾则可能产生有毒气体,危害生物。

目前,全世界的先进国家或城市,都在研究减少垃圾产生的方法,鼓励资源回收,以及积极教育人民如何保护环境,妥善处理垃圾问题。

我们经常在报上读到某地垃圾堆积如山,发出臭味,危害居民健康的新闻。有人责骂地方政府无能,没有妥善清理垃圾。有些地方市政局安置大垃圾柜,希望居民将垃圾倒入,以方便垃圾车按时将大垃圾柜更换拉走。但是居民不予合作,随便将垃圾倒在柜外,使周围地区满地恶臭无比,令人见而生畏,嗅之呕吐。那些恶作剧、没有功德心的居民不自检讨,反而要责备市政局工人没有妥善清理垃圾。我们邻近巴刹边沿的垃圾堆便是如此,小贩把鱼腮鱼肚,虾壳虾头,胡乱倒弃。野猫流浪狗翻覆挖掘,令人恶心。守规矩者欲走近垃圾柜倒入垃圾却无从进入,只好有样学样,胡乱抛弃算了,虽然市政局树立“乱扔垃圾罚款RM500”的告示牌,但依然效果全无。而其附近另一处往日有人丢弃垃圾的地方,最近却干净无比,不见有人再丢垃圾。好奇心使我走前看看,原来有人在此竖立小木牌,上面写着:『咒:在此丢垃圾者一世走衰运,永远不会中万字票!』原来如此,居然效果不凡,妙极了。

我家女佣,不知从何时开始,懂得将每日垃圾分为“可以回收”与“不可回收”两袋子,置入屋后垃圾桶,垃圾车的工人把“可以回收”的垃圾置放到车上特定的大袋中。

我在中国旅行时,看到广西南宁市和湖南常德市等地,街上的不锈钢垃圾箱精致美观,每个垃圾箱都左右分为“回收”与“不回收”两个部分,扔垃圾者已经知道并习惯于如何处理他们要丢弃的垃圾。

我们要改变众人困难,要改变自己容易。只要我们人人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减
少制造垃圾,妥善处理垃圾,我们的生活环境,必然能够逐步改善,使人人受益。

Friday, September 17, 2010

嗜 好


(本文于2010年9月18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嗜好 。林华。

2009年10月24日,新加坡一位年方37岁的青年医生,在柔佛东海岸丰盛港海域作深海潜水时意外身亡。出殡时他三岁的儿子画了一只鲨鱼,放置在棺木中死者的身旁。年幼的孩子,知道爸爸喜欢潜水看鲨鱼,所以自绘鲨鱼送给爸爸,以表示“知其所好而投其所好”的孝心。

其实,潜水对这位青年医生来说何止是“喜欢”,其实是比“喜欢”、“兴趣”程度更高的“嗜好”。

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除了衣、食、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之外,还需要一些促使我们身心愉快的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奢华的需求,而是性情中自然产生的欲念,这种满足欲念的活动,久而久之便成了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习惯,也就是成了一个人的嗜好。那怕是潜水、爬山、集邮、阅读、养鱼、种花或饲养宠物等等,只要能使一个人产生乐趣,充实生活的活动项目,都能形成其嗜好。

有一位成功的商界朋友,他的嗜好是赌博。由于赌博,使他输钱不少,甚至影响生意的运作。于是有密友奉劝他戒赌,他很不高兴的回应道:“赌博是我的嗜好,如果放弃我的嗜好,赚钱对我还有什么意义?”那位好友只好知难而退。

上述因潜水意外身亡,或因赌博影响生意,当事人未必感到遗憾惋惜,因为他们的嗜好曾使他们在生活上获得无上的享受与满足。这是生活哲学理念问题,外人无法了解也无从干涉。不过,拥有这种刺激性较高的嗜好者,最好自己小心谨慎,时常自我警惕,以防止乐极生悲的局面发生。潜水意外时有所闻,好此道者应有预防良策,可免重蹈前人覆辙。赌博是非常刺激而快乐的事,如果是小赌怡情,肯定无伤大雅;若是豪赌失去理智而致倾家荡产,那就未免太可惜可悲了。

有位嗜好收集茶壶的商人,后来生意失败,全靠售卖名壶给同好而维持生活。听说半世纪之前有位往返中国上海的商人,他的嗜好是收藏名画。因搞婚外情生了个儿子,后来家道中落,黑市小妾没分到财产,只得到一张名家的绘画。后来那张名画经过识货的鉴赏家介绍,居然卖了十几万元,足以给她儿子受完大学教育。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文明世界,生活上花样多多,能增进生活乐趣的项目应有尽有,不胜枚举。即使生活在贫穷的旧时中国,人们也各有嗜好,如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饮酒吸烟,甚至抽吸鸦片等。虽然古人已知“玩物丧志”,但是依然代代相传,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曾消失灭绝。

如果有害身心,有碍前途的玩意,最好尽量避免,或是在还没有到了危险地步时劝诫放弃改过。尤其是对于入世未深,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少年,我们身为长辈的,应该多加注意,给予适当辅导,以免养成不良嗜好而断送前途。

Friday, September 3, 2010

唱 歌


(本文于2010年9月4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唱歌 。林华。

歌唱是高尚音乐艺术,可以陶冶性情,美化人生。从喉咙口腔发出的歌声,代表一个人当时的心境。虽然音质优劣有所不同,但雄壮、幽怨、欢乐、悲伤等的情感,都会表露得淋漓尽致,完全倾诉胸中块垒,而让听歌者沉入陶醉,引起共鸣。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听歌却不会唱歌。我在小学时代,自认资质不差,各科成绩优越,只有绘画和音乐两个科目可能不及格。当时的所谓音乐,也只不过是唱歌一项而已。批分的老师,见我品学兼优,不忍心批上红字的成绩。为了帮助我,通常叫另一位同学和我合唱而给60分。如此这般,成绩单上便没有出现红字,老师的深恩大德,我至今没忘记。

自从卡拉OK盛行以后,很多平时没有唱歌的朋友都学会唱歌。我看了很羡慕,时常在冲凉房里试歌喉,发现声音还不错,只是没有机会练习。有时在家想要学习唱歌,太太总是不鼓励,她说唱的人不觉得辛苦,听的人可觉得好辛苦。后来太太同意和我一起学唱歌。我喜出望外,跑到书店“儿童世界”想买一本歌集回家学唱经常有听到的老歌。谁知却被店里的女职员笑我痴呆,她说这年头那里还有人买歌集学唱歌,要唱歌的人都到卡拉OK去了,那有书店还卖歌集的,你发梦啦!被她这么一数落,我可羞得无地自容。原来我落伍到如此地步还不自知,可怜!

在几年前的结婚宴会上,我和年逾古稀的小学老师同席而坐,宴会设有卡拉OK,当时看到很多人登台献唱,我便称赞老师当年教我们唱歌时歌声很好。想不到老师不但没有谦虚否认,甚至还说:“我现在唱得更好,因为我有参加乐龄合唱团,有老师指导,唱得更好了。”我好羡慕,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唱出一个春天来。

以前有位邻居,他们夫妇有参加宗亲团体,相信那团体有开设卡拉OK,所以他们自起炉灶以便打好歌唱基础,在家里装上一套家庭式的卡拉OK。当孩子媳妇出门时,他们便开始练习。起初我听起来,他们的歌声比我差劲得多。谁知过了不久之后,他们居然歌声清脆又嘹亮,我还误会以为是收音机电视机所播出的歌声呢。真的是士别三日,应该要刮目相看。

最近有一个时期,我和太太曾经在星期天下午时间,到某卡拉OK的HAPPY HOUR廉价时间去唱歌。那边设备好,可以自己按钮选歌,房门关起来,大展歌喉,太太没再笑我差劲,原来我的歌声,经过练习之后已略有进步,我们很开心。只可惜过了不久,那间卡拉OK便停止营业了。我们也曾光顾过其他的卡拉OK歌厅,可是发现其中另有天地,不适合我们光顾。

其实,唱歌真的是一项很好的消闲活动,没有年龄的限制,不必太高消费,便可以大展歌喉,抒发情感,得到身心舒畅与精神快乐。

Friday, August 27, 2010

友 谊


(本文于2010年8月28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友谊 。林华。

记得初小四年级时,老师以《我的朋友》为题要我们做作文。我便以“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为起头,得到老师大大的称赞。其实,我当时也只是模仿抄袭而已。对于友情友谊,还不曾有过深入的领会。

直到我在五年级时,某日上体育课,老师以苏武牧羊式的教法,让我们自由奔跑或在草地上乱滚。我在地上翻筋斗时,小腿打到破玻璃瓶,皮肉裂开,鲜血如潮涌出。同学洪君急忙呼唤其他同学前来扶起,走向大路边叫停一辆三轮车,载送我到附近的医院(当时校中包括校长并无汽车)。洪君在老师的同意之下陪我到医院。当时因无学龄限制,洪君年纪比我大,比我懂事得多。他一方面照顾我,一方面与医院方面联络,促请紧急处理我的伤口。医生护士也许见到洪君年纪小小,却如此懂事,并且热心照顾朋友,可能受到感动而尽速为我进行伤口消毒及缝针。缝针剧痛,我放声哭叫,洪君紧捏我手,在旁安慰。

这场经历,令我深深感激洪同学,更使我深切领会到友谊的可贵。

小学毕业了,在叙别茶会上我们全体同学站立,两手交叉,左手拉着右边同学的右手,右手拉着左边同学的左手。男女同学,高唱:“生平良朋,不能有忘,别后长相怀想;生平良朋,不能有忘,友谊地久天长… …”的《友谊万岁》。歌声悠扬亲切,内心的情感诚恳真挚,友谊的纯真与宝贵,从此深植我心。后来在中学,在师训,毕业离校的叙别会上,都有同样亲切,悠扬的歌声响起。此后的日子,可贵的友谊,多次感动我心坎,甚至影响我一生的命运。

在我自己的感觉上,友谊是朋友之间的情和义。有情无义,或有义无情,都不能算是完美的友谊。有人说:友谊只产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异性则只有爱情而没有友谊。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不能证实,也无从判断。我想异性之间如果有友谊的存在,那应该是在理智协调之下的爱情。爱情可能因失去而怀恨,友谊则万古长青。

有人说交朋友不求多,而要精。所谓精,便是能令你感到彼此之间存在着宝贵的友谊。也有人说: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友谊才能维持长久。这话不无道理,因为接触多便容易产生误会和冲突。例如夫妻原是恩爱到极点才结成夫妇,但因日日相处,便因摩擦而发生争吵,幸亏夫妻床头争吵床尾好,朋友则一经争吵便伤感情,而难以和好如初。

除了父母之外,朋友就是我们生命中的一盏明灯。有些朋友比兄弟更亲切,友谊比亲情还可贵。有些兄弟因利害冲突,或因受其他方面的影响,而把兄弟疏远,甚至结仇怀恨。如何比得上真心朋友的真挚情谊呢?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关于本邦华文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英文问题的商榷

关于本邦华文小学一二年级
教学英文问题的商榷
林怀龙
原文刊载于1/1/1977 星槟日报新年特刊专题论著
27/8/2010由好友胡耀炳校长代为重新打字后输入部落格

重新打字时附加说明:

作者在1976年写作本文时,中国文化大革命尚未完全结束。中国国势疲弱,人民生活贫困,备受世人轻视。当时世人,特别是马来西亚的华人,视英文为人类谋生不可或缺的媒介,认为学习英文越早开始越好,甚至牺牲掉学习中文的机会也在所不惜。即使连马来西亚的许多华文教育工作者也有如此心态。为了遵循家长的意愿,宁可违背教师总会多年争取的苦心,不愿从三年级开始教导英文,偏离教育部课程纲要的规定,而让华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包括英文的三种语文。本文作者以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眼光及所应负起的责任,认定教师总会立场及教育部课程纲要的编订符合教育原理,是正确的决定。作者同时大胆预测未来中文价值必然会因中国国势,科学及经济上的成就而提升。马来西亚华人没有需要对小学一二年级教学英文问题过于敏感。
在35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作者当年的预测正确。因此决定将本文重新打字收入部落格,以供后人参阅。

一. 问题的产生

近来,在北马的槟城和吉打两州,一些教师职工会的成员和社会人士,曾对华校一二年级教学英文的问题引起一些争论,这些争论虽然很快便告平息,但问题仍然存在。
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过去为海峡殖民地的槟城,以及其邻近的吉打州和霹雳州的一部份地区的华文小学,在政府颁布新课程条例,规定本邦华印文小学自三年级开始才教授英文之后,仍旧以种种不同的方式给一二年级学生教导英文。有些学校在一年级的时间表上写上「会话」节以便教学英语会话,有些除了会话之外还采用了简易的英文课本,以教导学生「读书」,有些学校则自一年级开始,正正式式地教授华巫英三种语文,这种情形也有从二年级开始的。另一部分的学校, 则与中南马其他的华文小学一样,完全遵照政府课程条例的规定,自三年级开始教学英文。由于有了这些不一致的混乱情况存在,所以才会导致今日的争论。

二. 各种不同的意见

目前曾对这问题有意见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的人士:(甲)教师职工会的成员,他们就教学专业的观点来看问题。这一部分的人士认为政府既然没有给华文小学一二年级提供教学英文的课程纲要,同时没有规定教材及教学时间来教导一二年级的英文,那么,一位教师要根据什么来教学呢?教学计划或记录簿上应该写些什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教师如何去发挥其专业性的教学工作的效能?(乙)对于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及其发展过程有所细察,并对二十年前华校教师总会的立场以及其在语文教育方面所持的理论尚能记忆的教育工作者,则认为遵循政府所颁布的学校课程条例,自三年级起才开始教学英文是正确的,理由是一个七岁的一年级学生,应先着重于自己母语母文的学习,同时国语(巫文)已经是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语文,我们不必使学生在刚进学校时,便负起同时学习三种语文的重担,再说根据政府所规定的(一九七O年以后)单元制英文教学课程进度,一个华校学生自小学三年级开始,到初中预备班的五年当中,其所学到的英文教材与国民学校(包括前身英校者)学生所学到者完全一样,自中学一年级开始,来自各源流小学的学生已汇合在相同的课室中,学习同样的英文教材,既然华校学生自三年级开始读英文并未有任何损失,我们何必去违反课程条例而加重一二年级儿童的负担呢?(丙)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以及大部分这个地区的学校董事或家长(特别是槟城岛上的)则认为华校学生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教学华巫英三种语文,因为一个初人学的儿童,模仿学习其他语言的能力较强,同时能比年龄较大者学得更快,更标准。七岁儿童学习三种语文是华校的优良传统,其学生或学生家长并未申诉有遭遇任何困难.英文是世界最重要通用的语文, 我们应该越早学习它越好, 免得基础打不好, 将来在这方面不如人。(丁) 一部分校长认为华校在那一年级开始教学英文都不成问题, 只是政府所颁布的律令应该被遵守。各校各级英文教学之课程必须划一,以免半途转学的学生遭遇困难.例如,目前有一位刚念完二年级的学生,从南马某华文小学转到槟城某华校念三年级,该生原校遵照政府的规定一二年级不教英文,但转入槟城的这间学校却在一年级已经开始正式教导英文,按照单元制的英文教学课程,华校三年级本来是该从第一单元开始的,但这间学校却已教到单元第六十五了.这位刚转入的插班生便已无机会学到单元一到单元第六十四的教材.如果要这位学生的家长自请补习教师去解决问题,那是不公平的,因为念书和转学都是政府所给予我国所有儿童的权利.如果有大部分的学校认为一定要从一年级开始教英文,那么我们应该请求政府修改课程条例,俾供大家遵守以求教学课程的划一。(戊) 另一部分的校长认为自三年级开始, 教学英文的规定原则上没有错, 只是这个地区的现实环境-----董事家长----迫使我们不得不从一年级开始教导三种语文。我们何必为此问题去争论入乡随俗,看风转舵,总是不会吃亏的。

三。英文是世界重要语文

英文,谁都知道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通用的语文。不论在国际外交,贸易或是科学的研究等方面,英文都占着重要的地位,我们马来西亚人对这方面尤其特别敏感,因为几个与我们有密切来往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洲和纽西兰,都是通用英语的国家,而一种语文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发展,完全是看使用该语文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其在科学上的成就而定,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其殖民地遍布全球,称为日不落国,原属于英国殖民地之一的美国,自一七七四年独立以还,一向以其宗主国的英文作为国家语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纷纷宣告独立,国际地位日渐低落.但通过大英联邦的组织以维持着各英联邦成员国仍旧继续重视英文的教学与应用.而美国则通过其军事及经济等外援的方式,大事扩张其势力.在科学的发展方面,除了苏联之外,英美一向遥遥领先.尤其是美国,自从爱因斯坦发明了原子炸弹之后,科学研究方面的进展,通过学术自由的门户开放政策,吸收了全世界优秀的科学人才,在设备完善的条件之下,其进步可谓一日千里,使美国成为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事务方面,世界国际统一机构的联合国设在美国.各国外交官集中于此,他们外交上的主要媒介语便是英文。从这些方面看来,英文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了。

四。英文在本邦的发展

马来西亚过去是英国殖民地,英殖民地主义的政策,离不开政治统治,商业利益,宗教宣扬以及奴化教育的推展,尤其在教育方面更受重视.MALACCA FREE SCHOOL(后改为马六甲英文中学)以及PENANG FREE SCHOOL(槟城大英义学)是本邦最早设立的英文学校,各已超过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其他英文学校亦随着政治与宗教势力的扩张,遍布于全马各地。尤其是最初落入英人手中,称为海峡殖民地的新加坡,马六甲与槟城,其英文教育更是比其他各州为发达.最初, 英殖民地政府在本邦的官方考试分为初级, 初级剑桥以及剑桥文凭考试三种。考试媒介语文当然是英文。一九三九年以后, 由于英文教育水准已提高, 官方考试只剩剑桥文凭考试 (或称为学校文凭考试)。而所有公务员的录用,当然是以官方考试文凭为所需资格.在当时, 凡是受英文教育者, 不论是任何种族, 都会得到英殖民地政府的信任与厚待.他们打起洋腔, 摆着官架, 威风凛凛,神气十足.与那些只懂华文的华人或只懂巫文的马来人比较起来, 几乎有主奴之别,因此许多人宁愿公开地抛弃了自己的母语母文,把子女送入英文学校去念书。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在英人的殖民地政府中谋一官半职,改变一下命运和前途。

四。本邦华校教学英文的历史

本邦华校在殖民地时代,完全是由华族热心人士捐资建设与维持,在一九五一年以前,华校所注重的是华文的教学,虽也有英文的教学,但节数不多,亦无统一之课程,所用的英文课本,几乎全部都是牛津大学出版的OXFORD ENGLISH COURSE。各校并无一致之教学进度, 自那一学年开始教英文也没有一致的步骤。因为在那个时候英文教师非常缺乏,懂英文的人多成为殖民地政府的官员,很少愿意去执教鞭的。在华文中学方面注重英文教学的也不多, 因此华校生英文的程度参差不齐,早期兼识中英文的华人,除槟城钟灵中学的毕业生之外,其他大多数是先念华文后转英校的.在当时学生并无年龄之限制,转学亦甚自由。
一九五一年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以英文或巫文为教学媒介的所谓国民教育政策.报告书同时建议在华印文小学开设与国民学校一样获得全部津贴的英文班。在当时虽然英殖民地政府亦把巫文列为国民学校之教学媒介,但限于课本与师资问题,实际上所能发展的就是英文教育.当时华人社会认为巴恩教育报告书,是英殖民地政府全面扩展英文教育以消灭华教的阴谋,于是群起反对,并使到一些华人对于英文教育产生反感,英殖民地政府的这一套把戏可
谓弄巧反拙.随着巴恩教育报告书而来的,是一九五二年的教育法令以及一九五四年的教育政策白皮书,都是一连串阴谋,企图通过威迫利诱来促使华印文方言学校变质成为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学校. 英殖民地政府当时很可能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地掀起民族主义运动的浪潮,造成各英殖民地纷纷独立,恐怕马来亚迟早也会受到影响而脱离其统治,因此企图通过奴化教育的积极推展以挽救残局.但这些计谋并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证明本邦各族人民已达到能使本邦独立自主的成熟阶段。
巴恩教育报告书建议在华印文小学开设英文班的同时,教育部所颁的课程条例明确地规定了华校的英文教学时间。自三年级起,英文成为华校必修的第二语文.教学时间三年级每周三百分钟,四五六年级每周为三百三十分钟。而巫文教学则由四年级开始教授(在此之前,华校从未上过巫文课)计四年级巫文每周教学时间为一百卅五分钟, 五六年级每周一百八十分钟。而当时政府规定在华校开设的英文班,其英文的教学时间则为一二年级七百二十分钟, 三四年级五百七十分钟, 五六年级为四百二十分钟。华校英文班的华文科教学时间,一年级到六年级均为每周四百二十分钟,至于巫文的教学则从三年级开始。英殖民地政府当时急于英文教育的推展,而又不敢忽略巫文教育,其在华校英文班中尚且不敢规定从一年级起便教授三种语文,而是自三年级起才教授第三语文,此种措施,相信不无教育原理的根据吧。

五。华校教总对于英文教学的立场

一九五五年,马来亚联合邦举行大选,联盟获得辉煌的胜利,便着手积极筹备独立建国的工作。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工作便是成立十五人教育政策委员会,以当时之教育部长已故敦阿都拉萨为首。检讨一九五二年教育法令及一九五四年教育政策白皮书.拟定了名为拉萨报告书的教育政策。政策中把学校类型分为标准学校与标准型学校, 标准型华文小学规定以华文为教学媒介,以巫文及英文为必修科,当时马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对于教育政策中有关语文教育方面的立场是:「关于三种语文制度,如果分为整个阶段逐步施行,虽然未必行不通,但必须指出的,不论就教育原理,或达成教育的目标来说,最好是到了中学阶段才开始加授英文.如于小学阶段同时学习母语,巫语及英语三种语文,则不论就教育效能或学童的精神与健康来说,均非年纪轻轻的儿童所能吃得消的。」教师总会的领袖们同时认为;「在过去一百多年来,马来亚的英文教育,虽然一直被当局视作宠儿,非常吃香,但英文毕竟是一种外族语文。马来亚的人口,主要由华巫印等民族组成.外族语文在生活上只占次要的地位,唯有训练专才者始需要之。一个儿童最初乃与其家庭接触,所用以表达意思者只其母语一种而已…儿童年纪稍大后,踏入社会始与各族人士接触,如欲成为专门人才,或与其他国家人士作商业或其他方面之接触时,才有应用到英文之处.基于此,待至中学阶段开始教授英文才是合理的办法。」一九五六年五月六日华校董教总与马华教育中央委员会代表晋见了当时的教育部长,正式提出了上述的意见。 一九五七年教育法令下所颁布的新课程条例,乃规定了华文小学自三年级起始教授英文。

六。教育家对语文教育之意见
教育家严元章博士在一九五九年十月出版的教师杂志第一期中发表的专题论著---「教育与语文」一文中有这样的立论:
「在单一语文的国家里,小学只教第一语文,中学才教第二语文.在多种语文的国家里,或者在殖民地里,小学也教第二语文.在这种社会里,必须有也应该有一种共同语文,作为人民与人民之间的桥梁,这种共同语文,便是国家语文,或者,在殖民地里,便是「官方语文」媒介语文既然列作学校里所要教的「第一语文」,共同语文自然是列为学校里所要教的「第二语文」了」。
作为共同语文的国家语文或者官方语文,显然是在这个国家里或者这个殖民地里,所有的学校全都要教的一个「必修科」,并且该看作是必修科当中的一个「主要科」.小学也要教两种语文,站在教育的立场替儿童说话,这就说不得是课程上的合理编配,但是站在教育的立场替社会说话,这却说得是课程上的合理编配.----但凡教育的事情,如果替社会着想认为合理,替儿童着想又不至于认为太不合理,也就可以接受了.………….
说到第三种语文的教学,这就在原则上成问题了,这在小学里固然成问题,在中学里还是成问题。小学里所要教的语文,最多只该有两种,一为母文母语,二为共同语文。。。要是我们把第三语文列为小学一种必修科,便是在教育上作了一个很不合理的决定。……如果一定要在小学教第三语文,最多也只能列为「选修科」。选修的时间应该是高年级的两年。并且第三语文的选修,不光是要出于家长的愿望,并且要限于优秀的儿童---第一第二语文程度好而又够聪明的儿童。
由此,保证第一及第二语文的学习,达到适当的水准,才能够开始学习第三语文。同时使到第三语文的学习,对于占少数的高材生无害。
宋哲湘在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星洲日报新年特刊发表的一篇以「独立年的马华教育概述」为题的论著中指出:「标准型小学之释义----在建议用华文为教学媒介之小学,对其教授国语(巫文)及英文为必修科,应规定准其在适当的期间逐步实施,而不应在第一年即须执行,因有许多稚年儿童之脑力关系,在头二三年内,对学习三种或两种语文,恐难应付也。……」

七。独立后华校为何在一二年级教英文

华校的第一语文是华文,第二语文是国语(巫文),第三语文是英文。一九五七年教育法令实施后,国语(巫文)便成了小学一年级的主要必修科。而第三语文英文则为华校三年级的必修科。虽然华校董教总的立场认为第三语文的教学最好是从中学开始,严元章博士认为第三语文的教学如果一定要从小学开始的话最好也是在第一及第二语文的教学有了相当程度之后的小学最后两年才开始,并且列为选修科,只供成绩优良的高材生选修。俾使第三语文的教学对小部分的高材生有益而对大部分的非高材生无害。然而,当政府规定华校自三年级起才教授第三语文---英文之后,却有许多华文小学(特别是在北马一带),从一二年级开始教授英文。这在六十年代的现实环境来说,华校是有理由这样做的。原因是在一九六0年的达立教育报告书公布以后, 一九六一年的教育法令规定中学的教学媒介语只有英文(国民型中学),及巫文(国民中学)两种。一九五七年以后举行的初级教育文凭LCE考试以及一九五九年以后举行的剑桥文凭及联邦教育文凭MCE考试中,英文是考试媒介,同时必须及格。MCE考试如英文不及格则国语必须及格。在这种情形之下,凡前身为华文中学而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中学者,其教学媒介便从华文改为英文。而当时华文小学毕业生大部分升入此类中学,少部分升上前身是英校的国民型中学。升入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中学者,在华小毕业生来说,至多只是千人中一两位而已。到一九六五年以后在全国各地大量建筑起来的所谓广博教育制度下的中学大部分也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型中学。这就是说华文小学毕业生在政府的规定下从三年级起才读英文,到六年级只念了四年英文之后便要去面对全部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初中预备班的功课,这的确是很成问题的。在当时,华文小学中的巫文教学只是粗浅的国语科Bahasa Kebangsaan而已,并非像现在一样与国民小学教相同的教材。另一方面,华校英文课程在当时并非如一九七0年以后所规定的以单元制度的教材,而是在选择方面较有伸缩性的教材。因此,华文小学为使其毕业生能在英文方面达致某种所需程度以便应付全部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学课程,便不能不在一二年级开始教授英文了。而政府当局在这个过渡时期,对于华校一二年级教授英文的事实,也就和华校教师总会的立场一样不加以严格的追究了。

八。英文在本邦地位的转变

英文作为本邦第二种官方语文的规定,只限于独立后十年的期间而已。马来西亚在刚独立的时期,由于在殖民地政府长久统治之下,本邦马来文教育以及马来语文的发展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几乎完全停顿在小学教育的阶段。故独立时虽然规定巫文为国语及官方语文,但实际上没有足够懂得巫文的人才,同时巫文在当时也未完全达到作为国语及官方语文所需的水准。因此当政府着手积极推展马来文教育及发展马来语文时,便暂定英文为官方语文至一九六七年为止。自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本邦独立后,在政府有计划的推行之下,通过国家语文局发展巫文,通过国民教育政策发展巫文教育。结果已毫无疑问地促使巫文达到成为本邦唯一官方语文的水准。一九六八年开始,英文不再是本邦的官方语文。而英文作为本邦国民型中学以及国民型英文小学教学媒介语的情形,也随着政府推行教育政策的计划而在迅速转变中。一九六八年起,英文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图工,体育卫生,地方研究及音乐等科目改以巫文授课。一九六九年除上述各科之外,四年级之公民亦改用巫文授课。一九七0年起,英校一年级除英文科之外,其余全部科目均以巫文授课。自此,巫文逐步成为国民型英文小学各级各科的教学媒介。至一九七五年,全国所有以英文为各科教学媒介的国民型英文小学,已全部成为以巫文为各科教学媒介的国民小学了。
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型中学,包括所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在内,亦从一九七五年开始,逐步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一个一九六九年入学华文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当他在一九七五年升上初中预备班时,他所面对的已不再是以英文为教学媒介的功课,而是全部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功课了。这就是免费的国民中学教育。一九七六年这种情形推上中学一年级,直至一九八0年,本邦只有一种中学,那便是全部以巫文为教学媒介的国民中学。当然,英文仍旧是一个必修的科目。在官方考试方面,以英文出题的LCE考试从一九七八年起将由以巫文出题的SRP考试代替。一九八0年以英文出题的MCE考试将由以巫文出题的SPM考试代替。HSC高级剑桥文凭考试,将于一九八二年起由以巫文出题的STPM文凭考试代替。一九八三年起,我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大学及学院)将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
在商场方面。我国财富约有六十七巴仙原是在外国人的手里。这就是说我国的各大洋行各大园丘或工厂,其资本多数属于外国人。而所谓外国人最主要的也就是英国人。这些洋行或其他大企业机构的职员也清一色是受英文教育或至少是兼通英文者。他们的来往文件以及日常交谈当然是以英语英文为主。但在马来西亚发展计划中,到一九九0年时,这些外国在本邦的投资额,将减少到三十巴仙而已。而土著的投资将由一巴仙增加到三十巴仙。另外的四十巴仙则是属于本邦非土著公民的。另一方面,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发展,已不再以英国或英联邦国家为贸易的主要对象。精工业的日本,人口最多对原产品的消费力最强的中国,已逐渐成为我国贸易上最主要的对象。我们由此可以推测出,到一九九0年以后,英文将不再是本邦主要的商用语文。
在过去,甚至一直到现在,各民族人士之间,尤其是各民族的知识分子之间多用英语交谈,这是长久以来的风气。但这种风气最多再将维持一二十年。在八十年代或以后离开学校投身到社会服务的各民族人士,将不再以英语交谈而是以我们新的共同语文---马来西亚语文作为社交的语言。华人与华人之间则将以华语交谈。
英文在本邦的地位便是如此这般地急转直下,这是本邦的公民,所应该注意到的事实。

十。世界其他重要语文的发展

英文虽然是世界上重要及通用的语文,但并不是唯一最重要最通用的语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各个角落都有中国人,所以中华语文是世界上通用的语文之一。在中国大陆进入联合国以前,美国几乎垄断了联合国中的许多重要事务。而英文是联合国官方语文,也是工作语文。虽然中文也是联合国官方语文之一。但在中国大陆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之前,由于国民党中国国际地位低微,科学上也没有什么显著的成就。所以中文不受人重视,甚至连中华民国的代表本身也是用英语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发言。
自从中国大陆取代台湾进入联合国之后,情形已经大大地改变,中文不但是原先既定的联合国官方语文,同时更跃进一步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文之一----联合国所有的工作文件都必须有中文译稿,联合国的成员也可用中文起草任何工作计划或工作报告。中国进入联合国之后,很明显地已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在国际事务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随着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中文已确确实实成为世界上另一最重要的语文。全世界各国的人民,正掀起了学习华文的热潮。而早在一九六一年的七月四日。英国的泰晤士报便发表了伦敦大学东方及非洲学院华文教授DENIS TWITOHETT及JOHN MASON中学校长DERRICK HURD 一篇联合文告,呼吁英国人努力学习华文。文告说:
「……就纯实用的立场而言,教授华文实有强烈之需要,正如四十年代初期要教俄文一样。在十年内,中国毫无疑问地将会取得她的世界三强之一的地位。……为了要了解她的特殊文化形式,必须赶快增多能够直接读华文原文的人。
此外,还有两个强有力的理由:第一是在最短期内,无可避免的,华文技术及科学出版物必会大量多增;那许多出版物,大部分都得先翻成俄文,再从俄文翻成英文,于是才能进入到说英语的世界。第二是到本世纪结束的时候,在这个地球上,每四个人中,也许就有一个中国人。如果我国忽视了这庞大人口所构成的市场,那将是一种危险;反之,若能广泛的接触,可能有利于贸易…….」
诚然,时至今日,中华语文已经迅速地发展成为世界外交,商业贸易上的重要语文,同时也逐渐成为人类吸取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了。

十一。吸收科学技术知识的媒介

闻名世界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于一九七六年三月十七日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发表演讲时说:「假如有人说是教科学及教数学,用中文教起来不合适的话,那么我一定要和他辩论,因为我教了一年并没有发生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讲得更透彻一点的话,我们只要翻开国际上的文献,将于科学工作上的一些文件。今天的新中国在科学上有了很多尖端,高度意义的成就,而这些文章最初是用中文写的,后来才翻译成英文…….」
这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马来西亚的华人在内,实在不应再固执地认为只有通过英文媒介才有办法吸取到最新科学技术上的知识。
马来西亚是亚洲一个新兴的国家。在过去殖民地时代,当然是与其宗主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独立以后由于政治制度的关系,我国当然与世界其他民主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国家如加拿大,澳洲,纽西兰等的教育事业都相当发达,又因为英联邦国家利益互惠互相承认学位文凭的关系,便造成本邦出洋留学的学生大多数是到英国或上述等国家去。这无形中使我们只看到这个地球上的某一部分而感觉到凡是要出洋留学以吸收高深科技知识的都必须要以英文为媒介。
我国最近几年来已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大学及专科学院正在不断地被建设起来,政府有计划使本邦学生尽量在本国完成高等教育,出洋留学的情形,此后将可能逐渐减少。而我国大专学院将在一九八三年以后改以巫文为教学媒介。从过去十几年我国在语文出版事业发展的速度看来,我国是有能力实现这个计划的。在这个计划实现之后,我国的大学生将可直接通过巫文媒介来吸取大学阶段的科技知识。(包括出身于华文小学的大学生在内) 。到那时,英文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主要功用,将只在于参考课外书籍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在最接近我国的地区内,有两个科学技术相当进步的国家,那便是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在经济贸易以及日常生活方面与我们的关系日渐密切。我们的日常用品大多数都是来自这两个国家,我国的原产品输往这两国,尤其是中国的数量也在日渐增加中。过去我国与中国没有来往是因为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但目前国际外交事务已进步到政治制度与外交及经济贸易利益互惠等方面可以完全分开。这便是马中两国能达致建立邦交并积极促进双边贸易发展的原因。由于地理上以及经济利益上的关系,我国与其他亚洲地区的国家一样将和中国在各方面的关系发展到更加密切的地步。依照这种趋势,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将来我国学术界参考中国学术刊物或书籍以吸取最新科技知识是不可能的事。
学术是比什么都自由而没有国界的。目前英美纽澳加拿大等国的大学研究院都有中国或苏联出版的学术专刊以供参阅研究,这是世界学术知识交流的实际情况。

十二。单元制之最新英文课程纲要

目前北马一带,特别是槟城一州的某些华校学生家长,对于英文的重要性似乎有过于敏感的现象。由于这种敏感的心理便导致一些感情上的作用。感情一旦冲动,便难以理智去平心静气地分析一件事情的实况。以上的一些引证与叙述,看来似乎有点累赘之嫌,但作者却认为这些引述,可能对于消除某些人士对英文重要性的敏感心理有所助益。当这种敏感的心理不再存在之后,我们便可以冷静地来研究一下一九七0年以后单元制的最新英文教学课程纲要;以及根据这种新课程纲要,华文小学自三年级开始教授英文,是否会比从一年级开始教授英文的国民小学吃亏?在程度上前者是否能赶得上后者?相信这些都是大家急着要研究的问题。
一九七0年以后,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而又最有系统的单元制(UNIT SYSTEM)英文教学课程纲要。这分新纲要把国民小学一到六年级所要教学的英文教材分为一百八十四个单元。而国民小学各级的教学进度如后: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单元 1-40 41-64 65-94 95-117 118-147 148-184
课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在国民型华文小学方面,这一百八十四个单元的教材,则分由三年级起至初中预备班的五个学年完成之。其各年级教学进度如后:
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中预备班
单元 1-40 41-64 65-94 95-117 118-184
课本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六册
五年级政府检定考试,国民小学考英文试卷二,其范围考到单元147;华文小学则考英文试卷一,其范围考到单元94。
国民小学自一九七0年开始采用以上这种新的单元制英文教学课程纲要。教育部在一九七二年发出的第四号专业通告中饬令所有国民型华文小学自一九七三年起依照上述新课程纲要进行教学。
国民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直接升入中学一年级;国民型华文小学六年级毕业生则尚要经过一年的初中预备班,然后才升上中学一年级。自中学一年级起,来自华文小学经过初中预备班的学生和来自国民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生在相同的课室里上课,他们在英文课方面用中学一年级英文课本,修读着相同的教材。三年级,他们一起参加初级文凭考试,初级文凭及格后升上中学四年级,再过两年他们一起参加教育文凭考试。在整个中学的过程中,来自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学生与来自国民小学的学生,都修读相同的英文教材,谁也没有吃亏。从以上两种课程进度表来看,华文小学的英文程度只有在六年级毕业时比国民小学者为差,但在初中预备班一年中已完全补足。因为初中预备班每周至少有六节(每节四十分钟)的英文,有些中学增加到九节。在一年中补足国民小学五六年级的英文教材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自一年级起教授英文,到六年级时教完课本第六册,而学生升上初中预备班时却又读回第五册,那岂不是开倒车吗?这种情形将使学生在小学时负荷过重,在初中预备班时则又因为重复学过的旧教材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更何况初中预备班的英文教师自有他的把握去完成他的任务,为何要由小学教师在贪多嚼不烂的情形之下来代劳呢?

十三。英文教学方法的问题

有人认为,自一年级开始教学英文,是因为有关系到教学法的问题。认为学习一种语文,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儿童的模仿力较强。同时教学英语英文,应该采用直接教授法(DIRECT METHOD) 。从儿童初入学时便开始教他们直接讲英语读英文,不要让他们以别种语文去翻译。诸如先懂华文的华人,以华文去翻译英文的意思,所以不能讲流利的英语。若是自小直接学英语英文,便能讲得正确流利。到了三年级才来学英语恐怕太迟而学不好。这种理论似是而非。笔者从前在槟城BROWN ROAD一带的英人住宅区,亲眼看到那些小时没有机会念书,大了给英国人看顾孩子的华人或印度人妇女,她们讲得一口与英国人一般流利的英语。由此可见语言完全是习惯运用的问题而不是从什么时候应开始学习的问题。从前华校生不能与英校生一样说流利的英语,那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上没有需要也没有经常应用到英语的缘故。一旦生活上需要用到而经常用到的话,华校生自然也会讲得如英校生一样流利的英语。
世界上懂得多种语文的人多得很。联合国前任秘书长韩马舍懂得十七国的语文,难道他从一年级开始便读十七种语文吗?中国早期留学海外而今在欧美各国担任大学教授讲师的多得是,槟城理科大学沈祖勋教授也是其中一例,他们这些人在中国念书时是从初中一开始念ABC的,难道他们的英语讲得不流利吗?
谈到语文教学上的直接教授法与翻译法的问题。蜚声国际文坛的名作家名教授林语堂博士在其「英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凡读外国语教授的人,都讲到直接教授法。所谓「直接」是用外国语。直接表示意思,不靠本国语翻译。……其实绝端主张不用翻译者矫枉过正,常自讨苦恼而已。专重翻译以为练习固然不对。但在许多解释意义的地方,一二字翻译出来,省却许多周折。」林语堂博士又说:「句义字义不明时,可用翻译法,翻译句义之用处,在于作比较,研究本国语与外国语说法之不同。」
由此可见,如果有了一种语文做基础之后,再来学习其他语文是会比较容易的。

十四。准备出洋留学的问题

身为家长的,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而立足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又鉴于目前本邦各大专学院录取学生的固打制造成华人子弟升读大学困难。于是他们产生了未雨绸缪的心理。他们认为特别注意攻读英文,打好英文的基础,作为将来出洋留学的准备。家长为子女前途着想,这是合情合理而又负责任的好现象。虽然,我们希望并相信我国目前各大学这种录取学生的情形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所改变。但家长存着事先准备以防万一的心理并非是不正确的。不过,我们并不希望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便转学到海外的学校去受中学教育,因为如此做法将会使到这个学生将来学成回国时无法适应本地的现实环境。至少在马来西亚语文方面便成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学生出洋深造,至少应该是已达到具有进入大学的资格。照目前的情形便是念完大学先修班(俗称十一号位FORM 6) 。那么,根据目前的英文教学课程。一个华校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大学先修班,总共修读了十二年的英文。除非是成绩差劣无法升学者外,其英文程度必然已经达到出洋深造所需的水准了。在这方面,家长们应该可以绝对放心。
此外,我们知道不论是那一科的功课,都有一些学生对它特别感到兴趣。当然英文一科也不能例外,必然有很多学生对英文一科的学习特别有心得。学校方面应该通过组织英文学会或其他课外指导来提供一切增加学习英文的机会,以便提高那些对英文特别有兴趣者的程度,那才是实际的方法。在一二年级教授英文,从整个英文教学的过程中看来,对提高学生英文程度方面毫无助益。

十五。华校应尽所能打好华巫文基础

一个七岁的一年级儿童,他们是天真而纯洁的。他们来到学校,正是走出家庭来与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正式接触的开始。他们会把上学念书当着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但当他们面对学习三种语文的重负时,除了少部分智力高的优秀生之外,其他大部分智力中下的都会开始感到苦恼。尤其是面对巫文与英文这两种字形相同而又陌生的文字。在他们幼稚的心目中,巫文和英文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所以他们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会指着一张椅子说THIS IS A KERUSI,会指着一本书说INI BOOK。再不然,他们就对这两种科目置之不理。结果不但英文学不好,巫文也学不好。
其实,先打好一种语文的基础之后,再推广学习其他的语文,那才是学习多种语文的正确途径。不过,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儿童。一开始便要学习两种语文----华文小学一年级就要学习华文和巫文,这是不得已的事。
巫文,是本邦的国语和官方语文,是各民族之间的共同语文;同时,它也是华文小学的主要必修科,又是中学及一九八三年以后的大学教学媒介语文。中学毕业时的教育文凭考试,巫文不及格便全功尽废。要成为政府公务员巫文必须优等。由此可见巫文在我们的生活上对我们是如何的重要。
目前,国民型华文小学和国民小学所读的是相同的巫文教材。五年级检定考试所考的是相同的试题。但国民小学巫文每周的教学时间是四百二十分钟,而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巫文,每周教学时间是一百八十分钟。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如要挽救低劣的巫文程度,无疑的便须增加巫文的教学时间。而华文是华族文化的背脊骨,是华校的命根。谁也不愿意牺牲华文的教学时间去教巫文。其他各科都有规定最低的教学分钟数,不容再减少。唯一能够移动的,便是由校长自行决定的教学时间。在一二年级这种由校长自行决定的时间是每周八十分钟。这八十分钟除了卅分钟作为选修科音乐或唱游的教学之外,剩下的五十分钟,最好便是用来增加巫文的教学时间,以便打好巫文教学的基础,而不应把这仅有的宝贵时间用以教授一二年级课程中所没有规定的英文课。
我们如果能在一二年级时把华文教好,又能在巫文方面给学生打定基础。那么,在三年级开始教学英文时对学生将会有好的影响。理由是到了三年级已经有了其他语文作基础,尤其是巫文的基础有助益于英文的学习。因为巫文与英文字形相同而拼音相近。至少,在字母的认识与书写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十六。结论

总括上述所提出的各种理论与事实,我认为目前北马一带的华文小学,应该与全马各地其他华文小学一样,依照政府所颁布的课程条例以及单元制的最新英文教学课程纲要,自三年级起才开始教授第三种语文----英文。
谁都不否认英文是世界通用的重要语文之一。我们必然要学习英文,在本国的教育政策之下也不容我们不学习它。但在华巫文有了一些基础之后才来开始教学英文是绝对不会太迟的。孔子曰:「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曰:「莫速,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Friday, August 20, 2010

厨 房


(本文于2010年8月21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厨房 。林华。

厨房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部分。重要是因为它与食有关,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中,作为提供饮食处所的厨房,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厨房原本就是女人专有的活动地盘。这当然是指家庭中的厨房来说;至于大酒店的大餐厅、或是菜馆酒楼的厨房,其中厨师则免不了以男人居绝大多数。女人主理家庭的厨房,主要是为了照顾整个家庭。除了在厨房料理餐食之外,女人还得看顾孩子、清理居处及打理家中其他一切大小事务。

自从女人高喊走出厨房的大革命以后,厨房已不再是女人独据的区域,当然也不很可能是由身为丈夫的男人所代替管理的地带。不过,我们不管占据厨房的是丈夫还是妻子,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印尼妹还是菲律宾婆,总是一家人生活健康所仰赖的地方。

为了满足一家人的胃口和照顾一家人的健康,厨房以及在厨房中的所有运作过程,都必须注意到清洁卫生,以及食物的美味可口与营养平衡。

在居处的地理学说上,厨房也是一间屋子当中特别重要的部分。因为厨房和浴室一样,是比较大量用水的地方。在“水为财”的理论上,大量出水,便是象征钱财流失,不利于财运的积蓄。通常,我们请来一位堪舆师(即地理先生)来勘查房子位置及布设情况,堪舆师通常便会先看厨房位置及内中布设。据说厨房中的炉灶水盆及抽风出气位置,将影响吉凶而左右家运的兴衰。一般上厨房宜设在屋子的后部,勿让厨房热气回涌入客厅或卧室。厨房门勿朝向浴室厕所等等。本人不是堪舆师,只凭普通常识信口开河,真正的堪舆师将会对你大作文章。所以一间屋子,如要请堪舆师堪察指点,最好是在还未迁入居住之前办理。至于入住之后,最好是既迁入则安居,须知心正运途佳,仁善自然多福。

现在人多数夫妻一起出外工作,孩子寄在保姆家或托儿所,早出晚归。周末假期,一家出外进餐,家中厨房已不像从前那么繁忙,一桶煤气可能用上一年半载。为避免煤气桶漏气引起意外事件,最好经常检查更换气管接头,免醸大祸。

现代妇女,尤其是新潮少女,多以进厨房从事烹饪事务为耻辱。这些人皆因养尊处优,未曾经历单居独处的环境。我的孩子当年在家也是不曾进过厨房,但是当他出国深造时,才知道马死必须落地行,结果学得一手厨艺,当我们去探望他时,还会下厨房去烹煮“蚂蚁上树”,“乱棍打死猪八戒”等拿手好菜让他爸妈品尝。

其实有些职业妇女,甚至是专业人士,虽然平日工作在外忙碌,但总要找些时间机会,买些家庭丈夫孩子和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下厨房弄两手,展现厨艺功夫,让一家大小尽享口福,促进美满家庭的快乐气氛,实在很有意思。

Friday, August 13, 2010

写 稿


(本文于2010年8月14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写稿 。林华。

写稿是文人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文人,但是我喜欢写稿。

从学生时代遵照老师所出的题目写作文,到后来自拟题目写散文、短篇小说、游记、时评、言论、旧诗词等,投稿到各报章发表,成为写作人,并结交了许多写作朋友。最近得知汕头大学海外潮人文学研究中心,对我发表过的文稿,给予极高评价,让我感到无限安慰。(可参阅www.limwl.blogspot.com 《评述》章)。

我虽然写稿投稿,但是并非持之有恒,经常写写停停,停停又写写。文友经常讥我为逃兵,马汉老兄则经常来信提醒鼓励,使我感到不好意思而继续提笔写作。其实全马有很多写作人都是因为受到马汉的不断激励而成名。马汉对整个马华文坛的确有很大的贡献,他得到第十届马华文学奖,真是实至名归,咸庆得人。

我后来从事教育工作,也参与社团活动,经常受托写演讲稿,被人讥笑为“文奴”,说是被人利用。不过,我并不以此为辱。当我看到自己的论点通过某闻人的口宣读,再经过报章全文照登,我得到的满足感,就像看到自己的文章在报上发表一样,我自己一定先读为快。我写演讲稿虽然不像发表文章一样获得稿费,但是托
写者通常礼貌相待,年节送礼,丰餐招待尊为上宾,令人有非常受尊敬的感觉。

不过,社会上也有一些闻人,的确把你当文奴稿匠,经常要你写稿,不但毫无表示,有时还要指指点点,告诉你应该要这样要那样。这些人甚至认为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要致词,应该不必等他吩咐便替他准备讲稿。假如我是校长而他是我学校的董事长,那我当然会自动替他准备讲稿。有些学校我已离开,但董事长还要我替他写学校庆典的讲稿,我劝他要尊重在任校长,不能让我越俎代庖。

朋友担任社团书记,主席要致词,他不惯写稿要我代劳。在朋友立场,我当然乐意相助。但写演讲稿的需求越来越多,实在令我感到疲于应付,招架不了。当我感到写演讲稿成为日常生活上的重大压力时,只好知难婉拒,结果得罪人,奈何!

写稿可以运用脑力,也可表达心声。对于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年人,写稿可以避免痴呆症,又可消磨太空闲的时间。通过文章的写作,把经验传给他人,可收到传道授业的效果,对社会人群有益。我的杏坛前辈如任雨农、倪子仲等及其他贤达长者,都在老年写稿,著书立说,将经历思想留传久远,开启他人智慧,功德无量。

现代科技进步,电脑网络成了传播知识与讯息最快速有效的媒介。但是网络里的资讯文稿也是要靠人写作。我虽然写稿,但我不喜欢将文稿编印成书。我最近在学生陈强勤硕士的指导之下,将过去所写而曾经在报章上发表过的部分文稿,收入我的上述部落格,有兴趣者欢迎浏览参阅、批评、指教。

Friday, August 6, 2010

公 园


(本文于2010年8月7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公 园 。林华。
现在的地方政府,在进行市容设计或是新住宅区的规划时,都会考虑到公园的开发建设。公园的建设,可以提供市民或附近地区的居民,有运动、休闲、相聚、联络的场所与机会。一般上公园由地方政府维持,地方政府聘请专人除草、栽花种树、施肥浇水等以维持生态的青翠蓬勃,保持地方清洁,空气新鲜。

目前,政府批准一项发展图测,条件之一便是保留一片空地,并且在获取建筑物之入伙字之前,将有关空地建设美化,成为居民早晚可以享用的公共花园。问题是有些在这种情况之下建设起来的公园,在获得入伙字而将公园移交给地方政府保管之后,有关公园便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成为蛇鼠窝藏的安乐窝。有些住宅区的居民协会,筹资维持,保留良好条件,使全体居民受益,这是比投诉埋怨更具体有效的好办法。

欧洲早期的公园,和中国一样,原属皇家贵族的园林,后来才逐渐向公众开放,形成目前的公园模式。

早期中国在帝王统治的封建时代,公园属于皇室的游览消遣场所。像北京的颐和园等便是例子。后来公园最初开放给平民时,也只有公子哥儿、士大夫、文人雅士前往游览。至于农耕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即无休假,何来时间闲逛公园。当时中国的公园,设计别致,除了花草林泉之外,要注意到丘壑间石头的“瘦、皱、漏、透”,风水构设的古雅及诗情画意。还要符合“古、思、幽、放、远”的境界。

中国古之公园林泉,总与诗人词客及书法家相配搭。园中大石头上刻上诗词成语,是极普遍的景象。例如江苏宿迁市的“马陵公园”便有明朝诗人李翼臣题诗如下:
白露秋空净碧天,月华如水照初筵。北来山势连城举,东去涛声绕景悬。
放浪衣冠虚岁月,寂寥宫殿引神仙。清晖到处堪观赏,何必年年映井园。
诗人观景生情,情景融合而为雄伟幽远的“马陵公园”锦上添花。

近代诗人宁新峰为湖北大口森林公园题诗曰:谷幽泉映木,山远闻樵歌。静聆松涛罄,闲观柳婆娑。踏湖纹树影,拂草漾花波。林深传人语,斯人已过河。
在广阔幽深的森林公园中,诗人发挥了思、放、远的情怀。

现代城市公园注重开发园林绿化资源,打造生态绿地,造形方面,可分为古典园林、城市公园、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市民休闲广场、儿童乐园等。

目前在我国,几乎每一个县区都有开设一个森林公园或休闲公园,只是维持保管问题还待改善。槟城“市政局公园”(青年公园)管理最妥善,是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全国各地的公园,如能向槟城青年公园看齐,那真是太理想了!

Friday, July 30, 2010

人 生


(本文于2010年7月31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人生 。林华。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说法正确,因为戏演的就是人生的部分,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 所不同的是:戏是虚幻的人生,人生却是真实的戏。

人生虽然只是短短几十年,但生活上的遭遇,却有许多转折变化。贫贱富贵、安乐痛苦、羞辱荣耀、得志失意、悲欢离合、世事沧桑…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遭遇。一个人不可能有太多不同的遭遇,只有在戏里才能看到所有。

人生过程的遭遇变化,令我们编制出自己的生活哲学。古人缺少民主法治,无人权可言。生活在毫无法理的环境中,长辈教我们安分守己,明哲保身。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时局中,胜者尽量发挥残忍天性,杀人不眨眼;败者则任由宰割,生命不如鸡狗。虽然在如此残酷的淫威之下,还是有人立志洒热血抛头颅,以舍己为人的烈士气魄回应强暴。秋瑾烈士说:云云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有些人生不逢时,出生在战乱的时代,在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环境中,生不如死。有人说宁为和平狗,不做乱世人。的确,在烽火连天的战地里,朝不保夕,生命有何意义?在今天这个文明社会,还是可以看到强权侵略的暴行。当世人在享受和平安乐的人生时,伊拉克、阿富汗等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认为人生应该秉持正义,为国家为人民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所以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但我们相信,大部分的人,只想过和平安定、健康、舒适、快乐的生活。

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应该可以算是和平安定。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要怎样才算舒适快乐呢?回答者自然各自持有不同的标准。有些人富有,但生活并不快乐;有些人并不富有,但他却乐天知命,知足常乐。有些人与人相处,喜欢钩心斗角,互相猜疑,乃致经常误会闹事。其实人生何其短暂,与人相处,不论亲朋戚友,应该要有宽怀雅量,不必斤斤计较。我给别人快乐,别人才会给我快乐。

人生在世,即使遇到挫折失意,也不必怨天尤人。因为只要不多惹是非多制造麻烦,不如意的事很快便会过去,快乐便会到来。佛说: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是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人生多因相处密切长久而互相摩擦,产生误会而惹烦恼。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只要淡如水,便少摩擦,少恩怨。所以满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名句: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但愿我们一切如初生初见,无忧无怨,度过宁静安适、平淡快乐的人生。

Friday, July 23, 2010

亲 善


(本文于2010年7月24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亲善 。林怀龙。

亲善是达致和平的先决条件。亲善能使我们过更舒适愉快的生活。不论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朋友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亲善精神能消除猜疑,促进和谐,互敬互爱,共同生活在和平安乐的气氛中。

人与人之间的亲善来自仁慈与礼貌。礼貌是快速传染的好行为。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你对人有礼貌,人家必然对你有礼貌。礼貌的共同表现,便是亲善的开始。仁慈则是同情及助人的善心。仁慈也是宽恕他人的善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虽然尽量做到仁慈有礼,但在谈话做事之间误会可能会产生,误会引起冲突或怨恨,便有需要依靠宽恕的量度来互相涵容,亲善的气氛才能恢复。

亲善的致命大敌便是挑拨离间。挑拨离间通常出自小人自私或幸灾乐祸的恶作剧心态。为了讨A的欢心而违背良心制造A对B的仇恨,为了满足恶作剧的心态而挑拨AB敌对相斗。缺乏理智而情绪容易冲动者最容易受到挑拨而上当。

受到挑拨离间者不但失去亲善感情,甚至滋生仇恨而相斗。个人仇恨相斗事小,国家或种族仇恨相斗则将醸成大祸,后果不堪设想。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共同相处的国家。为避免发生种族冲突的不幸事件,国家政府经常鼓励人民和睦相处,培养各民族之间的亲善感情;民间组织也是如此大力鼓吹人民之间亲善团结的重要性。其实人民之间一向和睦亲切,不论是在渔村、在农耕地带、或是在山地园丘,人民一向亲善合作,遇事互相帮助,节日互赠食物互相拜访。阿末家的菠萝蜜熟了,会送一些果肉给阿成;阿炎的芒果有丰收,依不拉欣的孩子肯定有得分享。在渔村渔夫出海回来,在大树下赌四色牌,车马炮,王士相碰个不停,即使是粗话骂出口来,还是嬉笑钩抱,并无各怀鬼胎,暗藏打杀的念头。

曾几何时,自从有了政党政治之后,一些政治人物为了获得族群的支持,而不惜散播谣言,进行挑拨,以表示他们特别照顾个别族群的利益,结果种族之间的亲切感便起了变化,仇恨开始酝酿产生。这也是民主政治言论自由所产生的弊病。

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特殊环境,各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不同、文化背景有异、生活习惯与理想都不一样,除非能够通过理智互相谅解、互相忍让、共同认知存异求同的价值,否则受人煽动而互相猜疑产生怨恨是极容易发生的事。但是,谅解与忍让必须是互动的,谅解与忍让只有在被欣赏接纳而有所反应的情况之下才能产生效果,否则不但徒劳无功,甚至会使情况更加恶化。所以祈盼获得亲善相待者,必须先具备善心善性,然后才能与人建立及维持亲善的关系。

我们期盼全世界人类,都能在亲善和睦的气氛中,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Friday, July 16, 2010

书 包


(本文于2010年7月17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书包 。林华。

我小时候提着没有覆盖的藤织书包上学。书本放在书包里,看得清清楚楚,也可以伸手去摸算本数。记得班上有位弱智同学,某日上课时突然大声哭叫起来。老师跑过去看,那同学举起空书包,哭诉他的书忘记带来,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书包里空空如也,一望便知,如何等到上了几节课之后才发现,弱智儿痴呆若此,他家里又没人关怀协助,真是可怜!

那时校中同学,大部分都是来自穷苦家庭。许多同学提着补了又补的破书包上学,并不觉得难堪羞耻。那时的孩子,不像现在的孩子一样喜欢展示夸耀自己的富有。

后来出现厚布缝制有覆盖又有背带的书包,可以背着上学,方便得多。当时书包里的书本不多,而且每本页数有限,文具也简单。每个书包连里边装带的书本文具,最多不过两三公斤。同学们背着书包可以蹦蹦跳跳上学校,多么活泼快乐。游艺会上小同学表演“读书郎”,女孩绑着两条小辫子,轻快地边跳边唱:“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 …”活泼可爱。回想那时代的儿童,虽然没有今天的孩子那么幸福,但他们却能享有另一种满足快乐的童年。那时候的书包对于上学的儿童,是多么的亲切、可爱而有意思!

当商人发现人类越来越重视子女教育的时候,所有与孩子教育有关的用品都在迅速的改进,以迎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而现在一般上家长的经济情况也比过去好,子女数量也大大减少,所以爱子心切的家长,都在尽量满足子女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子女求学方面的需要,更是有求必应,尽量满足所需。而书包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书包外表的图案,到内部分层的设计,没有一样不在随机改进,以满足儿童的兴趣与需求。

不过,可爱的书包却在不断加重。如今,书包不论设计如何可爱,儿童们都无心欣赏,而且成了他们的重担和梦魇。我国的学校教育,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为应付考试,为了考到好成绩,每个科目多了参考书及补充作业,而政府编纂的教学课本也增加厚度,全部装进书包,使到小学生的书包重量惊人。书包也从提和背演进到拖和拉,像出外旅行用的行李箱一样,两轮着地拉着走。一个书包还不够,要两个或另加一扎。上学时孩子拉一个,妈妈或工人抱一个。古代以竹片编书,古人上京考试须请书童挑书的情况,居然在今天这个文明社会重现。

孙子挤身客货车上学,驾车的安娣经常要为孩子们的书包烦恼。每个孩子抱着两个书包上车,经常无法挤得进去。可能将来运载学生的巴士或客货车,需要另设拖格来运载学生的书包。

Friday, July 9, 2010

邻 居


(本文于2010年7月10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邻居 。林华。

我小时候住在乡村,邻居的来往较为频密。在上世纪中叶,科学未如今日这般发达,家中没有电视机可供观赏,更没有连续剧可以追踪。家庭妇女,在家务完毕之后,抱着家中的小孩,到邻居家去坐谈,也算是日常生活中的插曲。于是东家长西家短,都是“八婆”交流讯息,增进生活情趣的资料。

邻居接触多,误会和摩擦的机会也多。误会摩擦一旦发生,彼此都会感到不便或难堪。如有任何一方能诚恳谦让,主动伸出友善的触须去招呼对方,那友谊就会很快恢复。因为在那生活单调的时代,彼此都渴望邻居的互相关照。

在那个时代的乡村地区,邻居也可能因家禽家畜的事而引起误会争吵。我小时候就曾看到邻居找不到他的鸡,另一家又刚好杀鸡,找不到鸡的邻居一口咬定邻居杀的就是他的鸡,而杀鸡者受不了被诬赖偷鸡的耻辱,便大叫冤枉。两家大吵大闹,几乎闹上伯公庙去斩鸡头。正在难解难分时刻,那只鸡咯咯几声,从附近的草丛中连跑带跳飞跃出来,搞得诬赖人者无限尴尬,连声“对不起,对不起。。。!”这场邻居的闹剧,在被诬赖者宽宏大量,接受道歉之后宣告落幕。

近数十年来经济转型,工业区到处设立;屋业发展迅速,处处都有新式的住宅区。许多人迁居到市区附近的住宅区,过着不同方式的生活。过去农业时代的乡村,即使没有减少也不会再增加。

新式住宅区的居民,一般上篱笆铁门深锁。大人早出晚归,小孩上学或补习。家中只剩老人与女佣,邻居鲜少往来,见面时点头招呼已称友善。虽然如此,邻居还是需要互相照应。尤其是遇到意外和紧急事件,邻居互助合作的精神还是会充分发挥出来。有一次我家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贼,邻居出面观看监视,吓走盗贼,然后打电话通知我。虽然我回来时盗贼已搬走一些东西,但如果不是邻居关照,我们的损失肯定更加惨重。邻居因为我家进贼的事,后来多次被传召到警局认人,真使我过意不去。但他却很友善地说:邻居本来就是应该如此。邻居的善意,使我深深领悟到我应该尽量关怀我的邻居,帮助我的邻居。

现在,我们前面左边的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他们心地善良,专门收养流浪狗,为狗冲凉,治病,疗伤,长期喂食。这原是他们的善良与自由,但麻烦的是他们在篱笆内收养了十多条野狗,每天野性大发时互相扭咬,呼天抢地,大声吠个不停,闹到天翻地覆,使附近邻居不得安宁。而我们前面右边的邻居,则饲养了几十只各类小鸟,每天发出清脆美妙的啼叫声,非常悦耳,令人心情喜悦精神爽快。

孙子说:左边的“狗安弟”,右边的“鸟安哥”,都是我们的邻居。是的,我们都保持着亲切友善的关系。因为我们了解到“远亲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的道理。

Friday, July 2, 2010

遗 产


(本文于2010年7月3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遗产 。林华。

张大强卧病在床已有一段日子。果然不出医生所料,他终于在中元节之前四肢挺直,停止呼吸。

生老病死,原是一个人一生必经过程,没有什么意外的精彩。问题是这个日子的到来,竟使张家子女原已不算很亲密的关系更形恶化。原因是张大强遗留下一笔为数可观的财产。在张家三男二女当中,两位女儿倒是没有什么意见,只是三个儿子则早在父亲患病初期,便已开始互相猜疑。尤其是三位原本已少有互相交谈的媳妇,更各自担心他们的丈夫不争气而在遗产的分配上吃亏。

在张老遗体入殓之前,律师出现在张府。原来张大强在律师楼立有遗嘱。律师宣读遗嘱。内容大概是遗孀三分之一,子女三分之二。至于详细分配情况,遗嘱内已列清楚。店屋、住家、生意、股票及银行存款,全有分配。生意分给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长子;次子工程师,幼子会计师,各得店屋以收租,住家归妻子,股票及银行存款归妻子及女儿。看来这种分配恰当而得体,应该皆大欢喜无需争议。但却已因妇人的冷言冷语闹得妯娌之间,脸色冷漠,各怀鬼胎。更使平时怕看老婆脸色的兄弟之间少有亲切交谈。

身为律师的二媳妇最难搞。她早在家翁健在时偶而捐款赞助教育慈善,律师媳妇便不以为然。她曾经告诉小姑说:虽然父亲的钱喜欢怎样花都是他的权力,但我们作为财产的继承人,他对金钱的处理不能说对我们毫无关系。小姑不能苟同,所以姑嫂之间,早已不很协调。三媳妇也认为大媳妇在父亲病中常常炖汤煲药,嘘寒问暖,肯定另有目的。这次她们一定会有得到遗嘱之外的好处。大媳妇认为二三媳妇即无孝心却要平分财产,岂有此理!

总之,对于遗产的分配,即使死者已经尽量做到最公平最妥善,但还是不能尽满人意。亲友知其事者,无不摇头叹息;如果死者有知,一定感到失望。

我们绝对不能相信天下儿媳,都有如此麻烦的心态行为。但这些少数的例子已足以令人感到心寒。有人认为一个人养儿育女,一生辛苦奋斗,最终应该有所积蓄以安度晚年,尽量不要连累子女。但是如果有钱,也应该花得爽快,让生活过得开心一点。没有需要为了多留财产给儿女享福而克勤克俭,一毛不拔来刻薄自己。

因此,经常有人建议给予子女充足的教育机会,让他们各自拥有谋生的资格技能,而不必考虑到要留给他们多少财产。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财产,不一定会给子孙们带来好的影响。

林则徐曾经说过:子孙胜于我,留钱做什么?(他们将会比我赚得更多);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三两下子便被花光,可能还会因而惹祸上身)。

Friday, June 25, 2010

误 会


(本文于2010年6月26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误会 。林华。

我最近在一个晚宴上观赏一段两人表演的幽默短剧。剧情简单,对话如下:
A 老张,你近来好吗 ?
B 真倒霉!
A 为什么?
B 昨天连上公厕也遇到麻烦。
A 上公厕会有什么麻烦?
B 我一走进厕所,隔壁的家伙就大声问我你在那里,我说我在你隔壁,他又问:
你在那边做什么?真是岂有此理,我大声回答:我要和你做一样的事。那家伙
还不罢休,居然叫我不要跑,他马上就要过来。我生气地问他:“你要过来做
什么?”他更不要脸的说:“我现在不便告诉你,我过来就让你知道。”我感
到情形不妙,整理拉链即刻跑掉。你说倒霉不倒霉?
A 我要揍你!原来是你。我昨天走进公厕,恰巧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我刚好急
着要见他,便约他等我。谁知通话时隔壁的家伙一直打岔扰乱,现在才知道原
来是你,真是岂有此理!你说到底是你倒霉还是我倒霉?
B 噢,原来是误会,凑巧的误会!

这就是一场误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家人共处,或者是亲友来往,在谈话行止间,引起误会是很平常的事。

误会可大可小,小的误会造成双方一时不快,但在继续相处交往中,可以经过互相体谅而逐渐消除误会,恢复原来的亲切感情。有些误会造成深仇大恨,“跳下黄河洗不清”。亲友从此不相往来,从误会引起的怨恨永远没有消除化解的机会。这是人间憾事,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误会的产生。问题是有许多误会,是在自己不知不觉的情况之下发生。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曾经与人发生多次严重的误会。当我发现某人对我突然表现态度冷淡或甚至有敌意时,我会主动与他亲近,探测他对我改变态度的原因。但有些人尽管你如何设法解释以消除误解,他还是不肯罢休,坚持与你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你在大庭广众伸手要与他握手时,他也可以掉头不理,让你在众人之前出丑难堪。记仇怀恨,只因一场误会。

有位好朋友,在发表的文章中严重伤害到我,使我感到莫大的耻辱而心痛。他向我道歉,说明是无意间的错。他说他原本要映射的是另一个人,但相识的人都会认为他指的是我。我当时非常生气,告诉他即使是另一个人,也是不应该受到你文笔的伤害。我同时告诉他一些文人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他都因为希望得到我的原谅而全部认同。他后来果然改变原先写作时所抱的那种幸灾乐祸的心态。一场误会,使我有机会做了一件好事,纠正了朋友的错误态度。我们后来成了更亲密的朋友,因为我们心存善意,气量宽宏。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论言谈行止,都应该小心谨慎,尽量避免发生误会。但误会既然产生了,便应该彼此宽宏相待,诚恳化解消除误会,解开心结,以免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情绪。

Friday, June 18, 2010

节 俭


(本文于2010年6月19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节俭 。林华。
节俭是美德。中国先贤告诉我们:勤为无价宝,俭乃护身符。如果细心思考,当会发觉中国人之所以特别强调节俭,是有其历史背景与渊源的。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其中四千九百年是在封建帝王统治之下。政治专制,重人治轻法治,人民只有受治而无主治的机会。最早兴起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工业社会的经济建设,直到最近几十年才有轮到中国人分享的机会。一向落后仅靠人力推动的农业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穷困者多,家无隔宿之粮者十分普遍。如果农产品因天灾或虫害而失收,饥荒便接踵而至。因此积谷防饥,便是节俭储蓄的开始。

因缺粮而挨饥受饿的经历,使到我们的祖先紧紧抱着“节俭”的护身符,并以此作为教子教孙的传家宝训。

在这种传家宝训的延续教育之下,使我们这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民族,出了很多只懂得勤劳吃苦赚钱而不知适当花钱以过合理生活的守财奴。

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周围,还存在着许多家财万贯而一毛不拔的勤俭者。其实,当我们贫穷或尚未富裕的时候,节俭的确是美德,储蓄是应有的习惯。但是,当我们经济情况已很宽裕,储蓄已达可观的数目时,应该使我们的衣食住行,达到舒适美好的境界,并且量力行善布施,作些协助或救济世间不幸者的慈善工作。而不应该一毛不拔而不肯为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作出些微贡献;更不应该一味刻薄自己,虐待自己。让自己穿破旧衣服,吃喝粗茶淡饭,骑老爷脚车,以确保收入全部累积,家财代代增加。这种人几乎忘了赚钱的目的何在,更没想到子孙也有谋生的能力。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已经没有需要养成鄙吝成性的节俭方式。一个人节俭储蓄以保障老年退休后的充裕生活是天公地道的事,但没有需要贪得无厌及节俭到一毛不拔。因为在这科学经济的工商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谋生过活的能力与机会,谁也没有必要去为子孙未来的生活而节俭储蓄。

现代青少年,喜欢追随时代潮流,付高价购买名牌货,上时尚咖啡馆,喝一杯10元8元的饮料,这种近于挥霍的习惯,已经远离节俭的美德,那是要不得的。那些家长节俭到吝啬刻薄者,应该考虑到如果对子女约束过度,死后家产落入他们的手中,会不会被报复性的挥霍。因此,对子女生活方式的适当调整也是应该的。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之道,凡事因时因地制宜,不可过极,物极必产生反效果。

节俭是美德,但节俭的程度和标准应视环境而定。不该花的钱应节省,应该花的钱别吝啬。我们欣赏节俭的美德,我们更应该培养适当花钱的好习惯。我们自己的生活如此,对子孙的教育也是一样。

Saturday, June 12, 2010

学校社团对联



北海中华总校大礼堂,纪念彦雄、玉环贤伉俪的冠首对联

彦生俊士,玉树良材,共谱弦歌欣不辍
雄略奇韬,环攻教育,齐肩伟业庆功成

联词释义:

彦,指有才华的学者,彦生俊士和玉树良材,都是形容社会上有才有德有智慧的好领袖;集群众的力量来共同谱写“弦歌”,弦歌是指学校学生的读书声,世世代代欣然听到读书的声音永远不会半途停止。
社会好领袖,通过雄奇的韬略(计谋和策略),来使教育事业普及本地区。“环攻”在《词渊》里的解释是“普及”。大家共同肩负起缔造伟大事业的责任,而如今大家庆祝伟大的事业成功了。

字词注释:

彦――有才华的学者
玉树――佳子弟
环攻――形容普遍(普及)



中华一校礼堂

中华文教弘扬四海同沾德泽
一校师生共勉百年广树良材

北海中华二校水金礼堂
水衍南洲 贤哲齐心 献力献资扬教泽
金辉北海 师生共勉 培才培德振中华

大山脚日新中学
日诵絃歌声不辍
新传科技艺无疆

大山脚日新国民型中学礼堂大门楹联

日课共潜修缔造贤能荟萃
新知齐钻研攀登卓越辉煌

威北甲抛巴底培育校友会主办
全国公开组书法比赛题目
培本植根勿忘本
育才修德必成才

培元保气兴民族
育哲启贤利国家

大山脚武吉丁雅平民学校吴清时礼堂
清名共仰,超然典范仁风,伟构堂皇彰盛德
时命同肩,慷慨捐资献力,恢弘众志育英才

沙朥越育南学校金禧纪念
育坛培隽秀,鼓乐笙歌迎盛典
南苑聚英才,柏松桃李庆金禧


大山脚韩江公会大门联

韩山翠黛万里绵延辉故邑
江水清澄十支融汇壮新潮
2003三年癸未花月 林怀龙撰 陈君信书

马潮联会第73周年纪念及第68届代表大会
大山脚韩江公会第79周年纪念 对联


潮联聚俊彦七三寒暑试坚贞连年智慧交辉竞为乡亲谋福利
韩水润威中七九春秋承滋渥今日嘉宾云集齐敦情谊共联欢
25字

福德正神虎岁春联
福缘广结正则恢弘迎瑞景
德泽恒施神恩浩瀚庆丰年

福缘广结正则恢弘添虎旺
德泽恒施神恩浩瀚接寅煦

庚寅(2010)年诗人节

庚寅(2010)年端午诗人节依刘作云词长原玉奉和

其一

汨罗江上夕阳红,泣雨丝丝伴冷风;
自古忠良多命桀,千秋祭祀舟如龙。

其二

聚首槟江兴致生,抒怀吊古会鸥盟;
忠心报主应无悔,误国昏君惹怨声。

Friday, June 11, 2010

老 鼠


(本文于2010年6月12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老鼠 。林华。

我家篱笆内小鱼池边的石头堆里,最近时常有老鼠出没。

我从小对老鼠便没有好感,甚至有敌意。原因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田里种来当杂粮的番薯,收成后收放在布袋中,收藏在储藏室里,经常有老鼠来偷吃。婆婆翻看到布袋破了,里面的番薯被老鼠咬得七零八乱。婆婆骂老鼠的声音大而凶狠。有时还拿着藤鞭在屋里屋外追打老鼠。

虽然在我当时小小的心灵中,看到小巧玲珑的老鼠,匍匐地上,小心翼翼,伸出鼠须探寻食物的样子是蛮可爱的,但是因为老鼠令我婆婆生气,所以我很自然的就讨厌老鼠。更何况我也听过其他人说老鼠偷吃食物,甚至咬破衣服。讨厌老鼠的不但是我们,其他人也一样。

长大了,知道老鼠几乎是每个人都讨厌的小动物。有人把令人怨恨讨厌的人物形容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人为消灭老鼠而用老鼠药渗入食物中将老鼠毒死;有人用老鼠笼捕捉老鼠,然后将之连笼带鼠置入水中,让它窒息而死,或甚至淋了火水之后,将它活活烧死。老鼠之于万物之灵的人类,居然有如此深仇大恨,要我们以如此残忍的手法来处置它!

最近在我家篱笆内小鱼池边出没的老鼠,引起我两位小孙子的兴趣。老鼠起初是出来与小麻雀共同食用我喂鸟的鸟谷。其实,小老鼠的出没,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威胁或麻烦。女佣发现我们储藏室中有个老鼠笼,便建议取出来诱捕老鼠。她在笼中勾上一小块烧烤过而发出香味的鱿鱼,然后将笼子置放在小鱼池边。

第二天早上,女佣很兴奋的叫喊:老鼠被捉到了!贪吃的老鼠进笼咬吃鱿鱼,中了机关,被困在铁笼中,紧张的冲冲撞撞,总是没法逃出。

我们将笼带鼠置放在树荫下,等两位孙子放学回来,让他们看了,我再与他们商量如何处置这只捕捉到的小动物。

说到要将老鼠处死,两位孙子以怪异的目光互相对望,然后再看看老鼠又看看我。我可看出孙子并不憎恨老鼠,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要残忍地把它处死,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其实,我也了解,在他们这个时代,老鼠与人类争食物的情况已是少之又少,老鼠传染疾病的例子也已几乎绝迹。同样是大自然中的生命,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难道不能承认老鼠有生存的权力与机会吗?

经过一番商议后,我驾车和两位孙子带着笼中的老鼠到卓君山下的森林公园,将老鼠放生了。老鼠在林中消失之后,我们爷孙三人相望彼此露出满意的微笑,然后带着老鼠笼离开森林公园回家来。

Friday, June 4, 2010

老 人


(本文于2010年6月5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老人 。林华。

我们的社会有很多老人,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必然现象。

老人大多数是没有生产能力的消费者。而且消费一般上比普通人高,原因是年老体弱,健康问题需要较大量的医药保健开销。

在很自然的情况之下,在没有考虑到道德责任的心态中,老人是比较令人讨厌的一群。在形态方面,老人行动迟钝缓慢,甚至软弱战抖,处处表现出黄叶秋风的苍凉景象。但是偏偏这些老人最珍惜生命,最关心及担忧自己的健康。每天清晨或黄昏,我们可以看见一群老人在公园,在海边,在任何空旷地方散步或作运动。太极拳、香功、丹功、智能气功、专为老年人而改编的太极十八式等,只要动作轻柔缓慢,适合老年人学习的运动,都会受到他们的欢迎而投入学习。

一般身体健康的老人,也需要社交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老人歌唱班或合唱团,甚至舞蹈,聚餐,集体旅游等活动,都是老年人所喜爱并企图留住青春的活动。在老人的社交生活中,偶尔也会有一些花边新闻,而引起“老不休”的流言蜚语,成为流星陨落之前所喷发出的灿烂火花。

有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其实老人并非总是处于弱势而完全没有强点。老人有长久的经历,丰富的知识与宝贵的生活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犹如老人脑袋中的宝藏,是社会上宝贵的资产。我们如果能够加以发掘与引用,对我们的社会必然能够产生积极良好的作用,而使我们人类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达到更加美好的境界。

所谓“前车可鉴”,听取老人的经验谈,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可以省却多少的麻烦,避开多少的失败挫折,而保存无限的实力以创造更美好的前途。

问题只在于我们是否能虚心接受老人的意见与劝导。我们当然可以应用智慧,以审定老人的意见,是否能实用于当今的社会,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不否定环境变迁,时代不同,人类生活方式有随之而改变的趋势。但是文化道德,哲学伦理应该是不会随着科技进步而改变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虽然现在有顽皮的青年人把它改为“听了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顽皮青年所指的吃亏,却是短暂的吃亏而换来长久的受益。因此,总的来说,老人言毕竟还可以算得是年轻人做人做事应该参考采纳的指引。

无论如何,老人,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老年人是在经过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晦明起伏的日子之后,走向另一个世界的必经之路。我们希望这段路程对每一个老人,都能像五彩缤纷的灿烂晚霞一般美好。

Friday, May 28, 2010

电脑


(本文于2010年5月29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电脑 。林华。

我小时候住在乡间的农村,日以捕鱼捉鸟为戏。当时跟着年纪较大的同伴,造弹弓,织鱼笼,捉蚱蜢,挖蟋蟀;有时也学大人水沟里拉渔网,灌木丛中设机关。游鱼上网,或飞鸟入笼中机关,便以有所收获而手舞足蹈,大感满足。

后来随着父母搬到城市居住,与城市邻居或同学,打陀螺、玩石弹(巴古里)、对弈象棋、或做追逐游戏等,也都各得其乐。记忆中,童年生活过得蛮充实。

在儿女的童年时代,他们玩的是不着地面的另类陀螺,放布制的七彩风筝,后来也玩还不算很普遍的电子游戏;女孩子则玩跳人头,七个小石子,独脚追逐等。

谈到现代儿童的玩意,电脑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工具。不论求知学习,休闲娱乐,电脑是现代儿童的亲密伴侣。

年纪小小的孙子,不但可以通过电脑与同学朋友玩各种游戏,也可互通讯息,讨论功课;甚至上网找朋友聊天等等。我们不能断定这种玩意是好是坏,不过这已经是这个时代的儿童,所不可或缺的生活项目。

我在30年前担任小学校长时,曾经因为反对小学开设电脑班而令电脑公司对我痛恨入骨,他们利用董事家长向我发难,所幸我有充足理由说服他们。因为当时电脑价格6千至8千令吉,在全校学生当中,只有2巴仙的家庭有电脑。而电脑班每位学生每月交费10令吉,每周上课一小时,过后完全没有接触电脑的机会,把1小时(扣除进出电脑室的时间,只剩50分钟)所学,1星期后再来温习,一切已忘记。白交学费,结果一无所得,最后全部放弃。

目前学校电脑班兴旺起来,电脑公司也增加了。在激烈竞争之下,电脑课程软件改进提高效率不谈,最重要的是现在1台电脑1千多令吉,二手货2百令吉即可买到,不但每家有电脑,而且每家有好几台。我家儿媳孙儿连我这个老头子,总共有6台电脑。孙子放学回来,冲凉吃饭之后,便与电脑为伍。

现在学校电脑课程,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没有白费金钱。如果我今天还没退休,我掌管的学校也可能开设电脑班。这是时代不同环境改变,促使小学生有学习电脑的条件。

掌握电脑知识技术,是这一代儿童的特长,是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专利。当然,我们也知道电脑网络所带来的坏处也真不少。网上赌博,色情影片,种种违反道德的不良讯息,都能荼毒日与电脑为伍的青少年。但我们只能从教育辅导方面,给他们灌输健康的思想,让他们懂得择善避邪,以免受害而自毁前途。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总不能为了害怕电脑网络所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而放弃电脑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千万种便利。

我们提醒家长多加注意子女对于电脑的使用;同时希望小朋友们善用电脑,创造光明前途,建立幸福美好生活。

Friday, May 21, 2010

爱 情


(本文于2010年5月22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爱情 。林华。

人生不能没有爱情,没有爱情就如一塘死水,没有波涛起伏的动劲,没有流水潺潺的音韵,更没有江河汇海的精彩。

爱情,这里仅指男女之间的情与爱。在人生过程中,到了青春时期,男女之间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互相爱恋的心态与情感。

在中国帝王统治的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男女之间也没有互相恋爱的自由。男女的结合,全靠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有爱情,也是在结婚之后才产生。在结婚之前,如果男方看上那家闺秀,可以托人做媒去说亲。女方则只能待字闺中,即使心目中有合意情郎,也只有暗恋的份儿。《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与上京考试而在普救寺中巧遇的张君瑞彼此相恋,结果因探病探出火花而激怒母亲,幸有机智刁巧的红娘妙计解困,才得成全美事以掩盖丑事。

中国封建时代也留下一些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除上述的西厢记主角张崔之外,尚有战国时代的范蠡与西施,汉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唐代诗人陆游与唐婉,唐明皇与杨玉环(贵妃),赵明诚与著名词人李清照,近代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这些几百年才一桩的爱情故事,大多数都是因为悲剧才能长留爱情史。

男女恋爱自由,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但是这种自由权利有时并没有被妥善的利用。太自由太方便的自由恋爱却衍生出种种不幸事件,如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或始乱终弃而闹出失恋自杀的悲剧。有些在籍学生因恋爱而影响学业,这些都是因爱情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虽然如此,爱情依然是生命中最宝贵最精彩的部分。只要理智牵制感情,适当处理恋爱过程,则便是有利无弊的健康爱情。

恋爱的结果是结婚,但结婚却不是爱情的结束,而是彼此给予对方的爱情保障。我们期盼爱情专一,誓言海枯石烂此情不变。但在现实的情况之下,爱情不变容易,爱情专一则困难。因为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男女日常接触的机会很多,日久生情是自然现象。问题是每个人都应该对原先的爱人或已结婚的配偶,遵守契约而负起责任。份外的爱慕之情应该发乎情止乎礼,适可而止。有人说:男女之间,爱情没有上床或上床没有爱情,一样是不完美的爱情。这可能有道理,但是道德与责任不能让我们享有太多的完美。否则见一个爱一个又抛弃原来那个,这将如何能维持安定幸福的家庭生活呢?

现代社会的怪现象是爱情已经不仅限于男女之间,同性别也能搞恋爱,这便是众多先进国人民所搞着的同性恋。同性恋的滋味如何,相信只有局内人才能明白。

爱情神圣伟大,多少诗人作家,艺术家与音乐家,为歌颂爱情作诗词谱乐曲,编戏剧写小说。我们歌颂爱情,人人应该珍惜爱情,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

Wednesday, May 19, 2010

浅谈对联规格

浅谈对联规格 。林怀龙。


对联是中华文学精粹,历史悠久,艺术性高;历代相传,文风不息。

在当今社会,对联文词有颂扬,勖勉,激励等作用。对联可当建筑物厅堂,庭院,书轩,门窗的装饰,也可当作座右铭用以自勉或赠送给喜庆,受封勋衔,高升膺选及乔迁开张等等的亲友商号。

对联的撰写,需要遵守规则,须讲求平仄,对偶,还得注意含义,意境;进而讲求巧妙,韵味。。。

(甲)对联句中用字须符合平仄

对联的平仄规格如律诗中的句子一般。平仄规则为一句中第1,3,5字的声音不论,第2,4,6字的声音必须分明。所谓2,4,6 分明,是指句中的第2,4,6字必须是平仄平,或是仄平仄,而且须上下联相对。
对联每句字数不拘,可以4字,5字,六字或7字。如超过7字时最好分节。如11字长联,可分为4字加7字;如15字长联可作4,4,7字或4,5,6字等。其平仄规格如下:(0代表平,X代表仄)

4字对联 5字对联

0 x x 0 x 0 x 0 x 0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5 1 2 3 4 5

以上所示0代表平声,X代表仄声。上联的2,4,6字如果是 仄平仄,下联的2,4,6字则应该是平仄平。不过也有一些特别的例子是仄平平对平仄仄的。
如:喜乐之心是良药,仁慈本性为寿征。 上联的第2、4、6字是仄平平,下联的第2、4、6字是平仄仄。

对联上联最后1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1字必须是平声。弄清楚这一规格,悬挂对联时就不致上下联倒挂。

如分多节的长联,每节平仄规格均如上例。

所谓平声仄声,便是以阴、阳、上、去四声及汉语拼音的第1,2与3,4声来分辨。阴阳(1,2)是平声,上去(3,4)则是仄声。

(乙)对联中文词须讲求对偶

除了平仄声调之外,联句中相对文词必须词性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例如:

X 0 X
世事洞明皆学问,
0 X 0
人情练达即文章。

世事对人情,洞明对练达,学问对文章,皆对即,对得很工整。

鸟在笼中观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风从南海掀锦涛,奔万里,难得小平

此联词意全属双关,对得巧妙。

(丙)标语与对联的区别

一些不符合对联规格的文句,我们可以称之为标语。两句标语排在一起,看起来像对联,但却不是对联。标语不需要严守对联规格。有人把标语评为不合规格的对联,其实对联和标语是两回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述名句,可称标语。以上标语平仄完全正确,但文词没有对偶。标语用字可以不必严守平仄规格,文词也可不必讲求对偶,但词意必须鲜明,能唤起感情回应,能产生某种作用。

(丁)一些值得传诵的德教对联

在德教会师尊所颁布的乩文当中,常见对联。一些是赠送给备受师尊宠爱的德生,加以勉励或褒扬,也有以德生名字冠首的。有时某阁新成立或新厦落成,师尊赐联以悬挂其间,以增其美观,并留永远纪念。

有些师尊所题对联,不但规格标准,音节铿锵,听起来耳感清脆顺畅,同时涵义丰富,充满道德真理,令人口诵心维,爱不释手。

吕纯阳师尊题新山紫书阁联:
紫德弘扬贯五教
书鸾普化达全球


北海紫威阁联
紫灵显北海
威脉贯南洲

德教联
德本十纲资化育
教宗五圣达圆融

德化群倫止于至善
教敷世界朝向大同

德典必遵循始称正统
教门无畛域乃致大同

紫蓬阁联
紫鸾降俗土 结缘渡人 慈悲化世 晨钟暮鼓发清音 聩聋震醒
仁智觉开 日月同久 古今奉尊 妙道灵机通宇宙

蓬阁载天宫 寄命扬德 明训守章 词赋敕文宣圣意 灾劫歼凶
奸邪慑伏 春秋谨严 忠义长在 浩然正气沛乾坤

“紫鸾降俗土”对“蓬阁载天宫”,“妙道灵机通宇宙”对“浩然正气沛乾坤”
,其他短句,皆工整对仗,平仄鲜明。此联可能是师尊所赐德教对联中最长者。

上述只是撰写对联肤浅及基本的要求,至于意境、哲理、技巧等的揣摩欣赏,难以详述,好此道者可就历代名联中探索品味。

了解以上所列格式,每个人都可以评审对联是否符合规格,每个人也可以遵照规格撰写对联。

(此文于2010年应合艾德教会紫南阁五福胜会特刊主编李光照德长之邀而作,
如有谬误还希大雅方家赐教。作者谨志。)

Friday, May 14, 2010

猪肉


(本文于2010年5月15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猪肉 。林华。

猪肉是世界上普遍的肉品之一。除了中东、亚洲、非洲等地的犹太教与回教徒不吃猪肉之外,其他各国各宗教信仰人士均有食用猪肉。据说,回教徒不吃猪肉是因为猪肉肮脏。

在回教徒占最多数的马来西亚,猪肉是很敏感的食品。政府对于宰猪场或售卖猪肉的地点环境,都有一定的规定与管束。有些政客喜欢利用猪肉问题挑拨种族之间的情绪,以引起信奉回教的马来人痛恨吃猪肉的华人。而执政吉兰丹州的回教党则不怀此种偏狭心态,他们颁发宰猪执照给华人,市政府属下的商店分配给华人公开售卖猪肉。这些虔诚的回教徒心知只要自身持戒遵守教规,别人杀猪、卖猪肉或吃猪肉,都不致污染其圣洁虔诚的心灵。这与虔诚佛教徒之所谓“万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據美國農業部2 0 0 1年的統計,当年豬肉總消耗量以中國内地最多。而若以平均每人食用的豬肉作比较,則捷克居第一,其次為台灣、波蘭。生產豬肉最多的地方也是中國,佔全世界豬肉4 6%以上,接下来則是美國的7%。

在民以食为天的华人食谱上,猪肉演化而成的佳肴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川味肉片、东坡肉、咕噜肉、回锅肉、叉烧肉、椒盐排骨、梅菜扣肉、香辣肉丝、香菇排骨煲等等,真是多得不胜枚举。此外,屠宰猪只產生的豬耳朵、豬腳、猪鼻子、豬頭、豬舌頭甚至豬內臟等部分,還可以與其他蔬菜炒成美味菜餚。

在马来西亚,著名的猪肉食品肉骨茶,汤美味香,是令许多老饕垂涎三尺的美食。豬肉也大量被加工製作成各式肉罐頭、火腿、香腸、醃肉,甚至寵物食品等。

根据科学化的分析:猪肉味甘、咸、微寒、无毒。从医学的角度上看,猪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是日常生活的主要副食品,具有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肌泽肤的作用。凡病后体弱、产后血虚、面黄饥瘦者,皆可用之作营养滋补品。其中猪肝能养血补肝,明目去翳,患夜盲、目暗、浮肿、萎黄等疾病者可常食之。猪皮性味甘凉,含有胶质成分,能营养肌肤,将猪皮煮熟成冻子食之,能使人皮肤光洁细腻。若治白癜风,可用猪胰1具,酒浸一小时,饭上蒸熟食用。猪蹄性味甘咸平,有补血、通乳、托疮的作用,可用于产后乳少、痈疽、疮毒等症。

普遍上华人都爱吃猪肉,因此过去马来西亚有位政界要人倡议通过吃猪肉以团结华人。这种倡议不但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我们甚至看到猪肉给华人带来许多争议。猪农和肉商经常因为生猪价格问题起争执,闹到肉商罢卖,猪农自宰生猪自行摆卖的尴尬局面。这些争执其实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问题,假如彼此能相让,相信问题便不会产生。

Friday, May 7, 2010

求学


本文于2010年5月8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求学 。林华。

求学是人生中最主要的阶段。我说最主要是因为求学的时间长,对往后生活的影响重大。

求学包括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和在外通过补习或生活中自我学习,以谋求提高资格增加学问。资格高低,学识丰富与否,是决定职位、薪金、以及生活情况的主要关键所在。

40多年前,我曾经在槟城柑仔园的足球场听李光耀演讲。他以伟大政治家的风范,令人望而生畏的气魄,高昂而洪亮的声调,在台上侃侃而谈。他说大马政府要抗拒共产主义的威胁,最重要的是让穷人有翻身的机会。穷人翻身的机会,便是由国家通过教育奖学金的提供,让穷人的下一代有充分求学以提高资格的便利与机会。

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与真知灼见,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求学对一个人前途的重大影响。

在我国独立之前,全国只有一间马来亚大学;中学每州也只有一两间。我们小时候(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上学校求学的机会不多,由于书籍及各种学习媒体的匮乏,通过自学求知的意愿也难以实现。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政府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国库以预算案中的大部分资源来进行教育事业的建设与推动。目前全国每个县属最少都有一两间的政府中学,官办大专院校增加到数十间,私立者更是如雨后春笋,到处林立。政府也实行了从小学到大学先修班的免费教育。这种成就,几可比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这是我国建国政策上值得夸耀的项目。

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开放,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到我们新的一代有更多的求学机会;而学习媒体的增加与进步,也给他们提供了为学求知的种种便利。

虽然如此,现在的年轻学子,却在求学方面产生了新的趋向。他们崇尚于高消费的私立学院或私立大学,而不愿意进入政府的先修班或大学。这些政府的大学,学费低廉,并且有许多奖学金的机会,但许多中学毕业生,特别是华裔中学毕业生,多不愿意申请进入求学。他们宁可付出高昂的学费进入私立学院。

有人投诉,政府大学的种族偏差政策,让非土族学生不能获得所要选读的科系。他们甚至连政府中学的大学先修班(包括改制的前身华文中学)也不愿进入就读,说是这些中学的老师教学不力,他们只顾招收补习生,以赚取课外补习费。

这些可能是百中见一的怪现象,其实可以通过政府或管理机构以求改善,不应该成为放弃应享权利的理由。求学靠人而非靠学校,更何况私立学院重点在于商业利益,也未必能全都办得尽善尽美。

谈到进入学费高昂的私立大专院校,如果家长经济情况充裕而能力有余,当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成问题。如果只因道听途说,或是为了在同学面前夸耀自己的背景,而让父母为难则不应该。我们知道现代父母多不愿意令子女失望,而宁可吃尽苦头去满足子女的要求。

Friday, April 30, 2010

感恩


(本文于2010年5月1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感恩 。林华。

阳历年快到了,N君又送来日记簿和日历牌。这是N君每年对我的送礼。有时也加上T裇毛巾或糖饼之类的食物,大多数是商家广告用品。他的重点不是在于所送的礼物,而是在于让我知道他永远记得我,是我的朋友,是他感恩的人。

在三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朋友K君带N君来找我,告诉我N君当时所面对的困境。原来N君受人诬告与当时的马共有联系,而受到警方政治部的调查。每周有三四天被传令到警局接受问话而耽误他家庭式的工业操作。N君开小规模的烧焊铁厂,专门为人围篱笆制作铁门。赶着迁进新屋的顾客限定他完工的日期,他却因被召到警局问话,而无法兑现诺言如期完工交货,引起顾客大大不满。K君要求我设法帮他解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泰马边境的马共分子还很活跃。许多政治部人员,特别是华裔政治部警长,一连多人遭受马共暗杀。那是非常敏感的时期,政府如接到有关马共活动的情报,必定严格认真调查。我看N君样子忠厚老实,粗黑的手脚和身躯,显示他为着一家生计而勤劳操作,我不相信他有参与共产党地下活动。

我当时认识警方政治部华裔警长C君和巫籍警长M君,便以电话与他们谈起N君的事。他们问我如何鉴定他没有参加马共地下工作。我说他白天工作如此忙碌,晚上身体疲劳必须休息来养足精神体力以应付明天的工作,我不相信他有时间去从事地下工作。也许警方对N君已经过许多时日的调查而无法找到证据,刚巧又接到我的电话,便叫N君到警局作最后一次的谈话,此后便结束对他的调查。

N君非常高兴,但对于陷害他的人还是心有余惧,便搬家改行。由于他勤劳省俭,加上品德佳,信用好,生意很快上轨道,并且逐渐赚大钱,一二十年后,便成为拥有许多产业的大商人。

N君虽然发达,环境身份改变,但他始终让我感觉到他把我当贵人恩人。他每年总是送日记簿日历牌等,表示永远记得我。虽然他送我的东西并不名贵,对我也不重要,但他为的是要表示对我永远的记怀感恩,使我深深感动。

在我的生活中,就和其他所有的人一样,帮忙过很多人,有些甚至为他作出很大的牺牲,但过后彼此忘记,即使有所感激,也只不过在短时间内而已。也有些人在受惠之后,就如“船过水无痕”,对你的帮助毫无感觉或表示。有些甚至怕你要他回报而把你当陌路人,更可恶的是恩将仇报。也有些人只记仇不感恩,如果你帮他七分成功,他只埋怨你没有完成的三分的缺点,而不感激你对他那七分的贡献。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能够像N君这样对于我那启口之劳的小小帮助,便永远感恩不尽的人恐怕少之又少,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