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鬼 屋 魅 影

2010年11月27日发表于《星洲日报》星云<幽默文学>

鬼 屋 魅 影 。林华。

1957年春,我以一个17岁的青少年,离乡背井,到马来半岛北端,泰国边境的小山镇加基武吉去教书。那时华校师资短缺,初中毕业便可当临教。高中毕业教师薪金1百48元。初中毕业者则1百零3元6角,供宿自膳。

我被安排与原任赖老师同住一房,颜、符两位与我同来的老师则到校舍后面约半公里处,由董事部以每月5元租下的亚答屋里一个房间共宿。颜、符两人各睡一张帆布床。

这间破陋的亚答屋,夹在几颗古老的大树底下,夜幕低垂时,更显得幽暗凄清。屋里边住着两位年逾八旬的老翁,眼花耳聋,乱发长须,夜里提着恍恍惚惚的煤油灯,摸索摇晃而行,“夜半歌声”戏里宋丹萍毁容后的影子若隐若现,十分恐怖。

颜、符二位是来自槟城闹市的老师,处此情景,早已十分凄凉。更恐怖的是,他们在凌晨3、4点,夜静更阑时刻,屋里竟然响起明晰、清脆、悦耳的音乐,乐曲是明显的日本音乐。一连几夜过后,他们询问屋里两位老人,他们都说没听过。老人是广西人,乡音沉重,语言不通,容易引起误会,以为年轻教师心里有鬼,破坏他们屋子的“干净”。

两位老师只好告诉校中同事,消息很快传遍小山镇。据当地人说,日本占领时期,有位爱好音乐,夜间常吹管乐的日本宪兵被抗日游击队干掉,可能阴魂不散,夜里出来伸冤,听了令人感到更加恐怖。

当时我这个17岁的小伙子,为要表示自己有胆量,不信邪,便自告奋勇,献议前去与颜、符两位老师一起过夜,以期了解究竟。

于是,我们便在一个周末前去陋屋同宿,三人共睡两张并排的帆布床。颜、符两位各睡在凹下的帆布床上,我则躺在中间凸起的床架硬木之上。三人一夜谈话,毫无恐怖气氛。直到凌晨3时过后,正当疲倦要入睡时,音乐突然响起,声音就在屋里,几乎近在床下。声音那么清脆悦耳,悠扬中带些哀怨。颜、符两位各振臂推撞我,我回应表示听到。我一时周身感到毛骨悚然,泛起鸡皮疙瘩,甚至心跳加速。我想,世间真有许多不可理喻的事,不容你固执倔强。音乐声音历时大约1分钟便停止,四周恢复寂静。

第2天一早,我们三人一同找两位老人再探问究竟。我们哼出乐曲的声音,并做手势以表现节奏。问题是老人耳聋,无法领悟我们的询问,总是摆手作态,表示没有这回事,同时埋怨我们嫌他屋里有鬼。

我在学期结束时收到教育部来信,录取我进入槟城日间师训学院,我便带着鬼屋的恐怖印象离开了小山镇。

一两年后遇到老符,偶然谈起鬼屋的事,他忽然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日本兵士遗留给老人的一个古老的闹钟所传出的报时乐曲。老人只会上链让闹钟行走,却不理闹钟响起的时间,耳聋根本也听不到闹钟的声响。鬼屋留在我心中的恐怖感觉,就此消除。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贪 污


2010年11月27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两言凉语>专栏

贪 污 。林华。

贪污是指一个人利用其职权,通过非法手段,牟取自私的利益。这利益可以包括金钱、物质、股票、或生活上的其他便利等等。

一个国家的官员如果贪污,处事一定不公平,腐败的现象必然产生。为私利而贪污滥权的例子,从古到今,随时到处可见。从前看过一则笑话。中国古代没有三权分立的制度。县官既是行政长官,也是司法判官。某日县官审案,卫士押上小偷,案前下跪。县官听了告状,大声喊道:“大胆畜生,竟敢偷窃,来人啊!给我痛打20大板!”护卫正要举板用刑。犯人突然求向县官大人耳边细语。获准后趋前从腋下取出一只嫩鸡呈送大人。县官收了嫩鸡,再大声喊道:“无罪释放!”卫士不解,询问大人何故前后判词相抵触。县官喊道:“早前是无稽(鸡)之谈,现在是见机(鸡)行事。”护卫只好点头退下。县官就此宣布退堂。这是古代讽刺贪污的笑话,相信是杜撰故事,却有其用意。

贪污现象,自古存在。权力在手,自然会有前来贿赂求助者。如果没有人自私贪图便利而进行贿赂,贪污事件便不会发生。因此,贪污有罪,贿赂者更是罪高一等。虽然如此,一些邪恶官员,为达到贪污的目的,可以主动诸多为难,怠慢拖延,让你无法解决问题时,便得想办法通过贿赂要求帮忙从速处理,以求达到你的目的。总之,任何掌握权力者,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滥权贪污的可能。

台湾前总统陈水扁,身居高位,生活优异,依然要滥权贪污,掠夺国家财物,犯下轰动世界的贪污案件,结果身陷囹圄,面对长期审讯。

贪污腐敗有時候也跟犯罪集團連繫在一起,在越繁华的大城市,当权者接受贿赂而協助犯罪集团进行各种非法勾当的例子随处可见。从电影戏上的上海滩,到今天报章上所报导的吉隆坡販毒、非法赌博、強迫賣淫等等。

贪污迹象在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较为显著。法治效率高的先进国家,贪污情况较不显著。要减少贪污,最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念正确,私生活勤俭简朴;其次是政府的高薪养廉政策,使公务员生活安定;再其次是公民意识的提升,不为贪图个人便利或为了进行非法勾当而进行贿赂。

有些国家政府对于处理贪污问题并不积极。当权官员以公款购买高于市价数倍的物品,法律并没有给予追究制裁,还申辩说是:willing buy willing sell.对于这种情形,我们只能说是官官相护,同流合污而已。

据说香港在英殖民地时代贪污情况非常严重,但是自从廉政署设立以后,肃贪效率特佳,立竿见影,贪污情况显著改善,目前香港廉政署的效率闻名世界。马来西亚的反贪污局如果能向他们看齐学习,相信我们的国家也能减少贪污,走上廉洁政治的境界。

爽 约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11日《南洋商报》<商余>副刊

极短篇 爽约 。林华。

马汉和我,都是1959年日间师资学院毕业,1960年开始执教鞭。他在柔佛我在槟城。1962年吧?他带毕业生到槟城旅行,并且带着初坠爱河的小鸟儿邱玉英(后来的马汉夫人)同来。事前与我有鱼雁相通,我当时已拥有一辆开蓬MORIS NINOR老爷车,准备载他们离队去跑跑旅行团行程以外的景点,同时品尝槟城小吃。

我们约定抵槟翌日在佛学院会合,我下午3时在该处等载他们。

事有意外,当天我从大山脚要开车出门时,老爷车居然罢工不走,好容易找来修车员,他说油门损坏,须半天时间才能修好。当时并无手提电话,无法沟通讯息。如果搭车、换车、走路又乘渡轮,非到黄昏不能抵达,内心何其紧张又内疚,不知如何是好。我只能写信向马汉叩头道歉,以求宽恕爽约之罪。

隔天正要寄出道歉信,却收到马汉由槟城寄出的信函,拆开一读,原来马汉向我道歉要求宽恕。他说当天旅行团突然改变行程,没去佛学院了,害我久等白等,真是对不起。他一时束手无策,只能马上写道歉信,要求导游即刻代为寄出,希望我原谅。

此事经历48年,我记忆犹新,不知马汉可还记得?

痛心的回忆

本文发表于2010年11月26日《南洋商报》<商余>副刊

痛心的回忆 。林 华。

1958年初,我 在 槟 城 某 校 进 行 实 习 教 学。 当 时 主 理 校 政 的 是 一 位 著 名 的 女 校 长。.

翌年 该 校 发 动 筹 款 扩 建 校 舍 , 举 办 娱 乐 市 . 我 钦 佩 校 长 领 导 推 动 发 展 校 务 的 魄 力 .

当 时 校 方 规 定 教 师 与 董 事 一 样, 每 人 须 负 责 售 卖 娱 乐 券 一 百 本,每 本 一 元。 而 学 生 则 每 人 须 负 责 售 卖 十 本 。 我 当 时 心 想 : 这 是 多 么 有 意 义 的 事 。不 过,在 此 同 时 , 我 发 现 小 同 学 们 大 有 困 难。 他 们 捧 着 那 十 本 价 值 十 元 的 娱 乐 券 , 不 知 如 何 是 好。 校 长 周 会 上 的 勉 励 。 使 他 们 小 小 的 心 灵 明 了 爱 学 校, 为 学 校 效 劳 是 一 种 美 德, 能 使 校 长 老 师 高 兴 。可 是 对 贫 穷 的 父 母 却 十 分 为 难。.

一 天 早 上 , 我 二年级班 上 一 位 学 生 陈 文 超 的 母 亲 来 见 我 。 她 头 戴 草 帽 , 身 穿 大 成 蓝 粗 布 衣 服, 显 然 是 要 上 建 屋 工 地 去 挑 土 劳 作( 上 世 纪50 年 代 建 屋 工 地 靠 女 工 挑 混 泥 土 建 屋)。 她 一 手 捏 着 娱 乐 券 , 一 手 抓 着 几 张 一 元 钞 票。她 用 带 着 广 西 腔 的 广 东 话 对 我 说 :" 先 生 , 文 超 没 有 爸 , 家 里 还 有 弟 妹 要 他 放 学 后 看 顾,我 每 天 要 做 工养 活 孩 子, 实 在 没 有 时 间 去 卖 娱 乐 券 , 文 超 年 纪 小,更 没 法 去 卖 券。 这 是 我 昨 天 一 天 做 工 的 工 钱 , 捐 给 学 校 , 娱 乐 券 请 您 收 回 , 我 们 穷 苦 人 家 实 在 没 有 办 法 , 请 多 多 原 谅 !" 说 着 把 手 上 的 钞 票 塞 过 来 给 我。 文 超则 拉 着 母 亲 的 衣 角 , 躲 在 后 面,眼 泪 早 已 夺 匡 而 出 。 我 想,在 他 小
小 的 心 灵 中 , 也 许 认 为 母 亲 这 样 做 是 羞 耻 与 罪 过 的 事 。

不 准 退 回 娱 乐 券 , 校 长 有 令 在 先,我 当 然 不 敢 做 主 。 不 过 我 想 , 这是 特 别个案, 加上 我 向 校 长 去 说 情 , 谅 能 获 得 例 外恩 准 吧。 那 知 我 话 还 没 说 完 ,校 长 便大 声 叫 喊 : " 不 行 , 不 行 , 一 个 都 不 准 例 外 ! "

那 家 长 呆 站 了 好 久 , 见 我 也 没 有 什 么 办 法 , 她 只 好 拉 着 孩 子 走 出 校 门, 从 此 文 超 再 也 没 来 上 学。我 后 来 冷 静 想 想 , 不 禁 痛 心 责 怪 自 己,为 何不 能 帮 助 文 超 售 卖 那 剩 余 的 六 本 娱 乐 券 呢 ?

Sunday, November 21, 2010

燕 子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22.11.2010

燕子 。林华。

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上学,由于日本占领时期没有华校,我上学时已略微超龄。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抗日的情绪余波未了,音乐老师居然以悲壮洪亮的歌声,教我们唱抗日歌曲――燕子。

燕子啊,你来自北方,燕子啊,你来自北方,你知道哪一些村庄遭了苦难,哪一些城镇变成屠场?。。。。。。。。。。

那是我的生命中,第一次在悲壮的歌声中,与燕子发生感情上的交融。

燕子有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活泼、机灵轻巧的动作。

燕子既然是北方的飞禽,因何在南方生活?据说燕子不像其他飞禽,可以到处停歇啄食,而是必须在空中飞逐追食飞虫。冬天,冰天雪地的北方飞虫冻死消逝,燕子必须南飞觅食求存。因此,北方的燕子,秋去春回,过着流浪的生活。至于生长在南方的燕子,常年是夏,无需迁移流浪。

在热带的马来半岛,有许多燕子。森美兰的瓜拉比劳,是半岛上著名的燕子城。但我只是听说,不曾去过。我只知道在年轻时候,到吉打州南部的山城居林过夜,当过了黄昏,夜幕低垂,华灯初上的时刻,头顶上的电线,站满了成千上万的燕子群,高唱支支喳喳的燕子歌。它们在晨曦初放的黎明时刻,便纷纷飞向各方去觅食。

如今再到居林,白天也听到支支喳喳的燕子歌声,但却是空屋上播放录音片所发出以引诱燕子飞入屋内筑窝的歌声。

时代变迁,帮助人类消除害虫的燕子,如今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残酷的人类所利用。它们追随音响,飞入人类专为它们设备好的空屋,在里边住宿吐沫造窝,生蛋孵卵。当雏燕未出世或刚出世的时候,燕窝已被人采夺去当人类的补品。而窝内的燕卵雏燕,即被丢弃糟蹋。人类的自私与残忍,岂是燕子妈妈所能想象得到?

燕子多情念旧,守信专一。北归又南来的北方燕子,也会回到去年的旧巢。即使过去富贵人家的豪宅,如今主人家消沉没落,人去楼空,或者由平常人家居住,燕子还是回归旧巢,绝不趋炎附势,弃旧投新。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作者借“燕子依旧,屋主易人”的情景,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北宋宴殊《浣溪沙》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燕影加深了诗人寂寞孤单的感慨。

燕子啊,你可知道,人类知你有情,却又对你无情?如今养燕者越来越多。你们是否担忧,你们的后代,将会因为人类的自私与贪婪而逐渐衰微?

Friday, November 19, 2010

著 书


2010年11月20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著书 。林华。

一般上,文人写文章,除了在报章杂志发表之外,便是累积作品编印成书。在先进国家,名家写作,如无立约,文章经过发表,版权便归发表其作品的报章杂志所拥有,作者没有权利再将之编印成书。即使要出版成单行本,也是有关报章杂志的权利。外国名作家著书赚大钱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国则不同,尤其是华文作品,市场根本不大,出版书籍一般上都是赔钱蚀本,所以即使你将发表过的文章再出版,也没有人去管你,除非你是很有名气的作家,事前有立约规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有一家名为“艺美图书公司”的出版社,为了提拔鼓励东南亚华文写作青年,而为许多青年作者出版单行本的短篇小说或散文集。当时马来西亚便有很多青年作者受惠而出版专集。出版人志在奖掖后进,而非图利。当时本人初期发表过的作品,也被编辑出版短篇小说集《不再倔强的人》。

在科技进步,电脑网络发达的今天,许多好书名著都可在网络里找到读到,看书的人不多,买书的人更少。著书打字排版印刷等需要费用,著书须负担成本,但卖书则不容易。除了赠送朋友,剩下的只好置放在书商的架子上迎接灰尘,等待偶尔有人翻阅光顾,再不然便是堆积家中,过几年后交给收旧报纸的贩商处理。

我有一位写作朋友,其作品如短篇小说、散文及哲学论文等,公认有相当水准。如果不编印成书以保留长远,未免可惜。他经济能力许可,自掏腰包出版三本集子。他住在高级公寓,又时常到外国子女家小住,不方便推展发售其著作,又懒得找书商协助,除了送朋友三几百本之外,其余两千多本书留在家中,占地不少。其夫人纯受英文教育,看不懂无法欣赏而以此为患。她上巴刹总把丈夫一些著作置放菜篮中,遇人便问:Do you read Chinese? (你懂华文吗?)凡懂华文者便获赠书。

著书在我们这片文化沙漠既然是如此的可悲可怜,还是有很多作者趋之若鹜,原因据说是为了纪念,纪念自己曾经有过这番兴趣与用心,希望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有这么一位有文学造诣的长辈。

许多华团商业机构,为了鼓励华文写作而提供出版基金,让作者出版书本,实现“出书”的愿望与理想。也有些写作朋友,出书后东拜托,西讨情,要人买上10本20本去送朋友,或是代他发售,以期捞回多少出版成本。也有人向好友征求赞助出版费用,奖励办法是将赞助人的照片印在书中,以尽表扬责任,而令赞助者获得热心慷慨赞助文学出版的美好声誉。

爱护我的文坛朋友,多人多次鼓励我将发表过的文章出版成书。写马华文学动态及文学史篇的马仑先生,甚至告诉我他乐意协助我将剩余书本发送到全马各华文独中,不必担心存书占地方而防碍住家的舒适感。他们的一番好意令我感动,但我始终还在三思而未行。

Friday, November 12, 2010

考 试


2010年11月13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考试 。林华。

偶尔翻阅孙子的作文簿,在《读书的乐趣》一文中,发现了这样的句子:“读书,如果不是为了考试,那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我不知道他的描写,是否有经过老师的提示,或者是出于他内心的感慨。不论如何,我都同意并同情他对读书的感受。因为我是过来人,我现在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因为我不必再参加考试。想当年我在学校,每当考试来临,在日夜探索死背强记功课以应付考试的时刻,总是希望考试快点过去,然后便可以阅读小说、传记或游记等自己喜爱的书本。

我们明知道考试是影响读书乐趣的勾当,是给读书人造成压力的活动,但是我们却不能废除它。因为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经过程度的评审来决定升级转上另一学习阶段;我们的国家社会需要以资格决定适当人选执行适当职务。程度与资格,必须依赖考试来裁定。虽然这种经考试对程度与资格所作出的评定未必完全标准,但是在还没有更理想的遴选方式之前,考试制度还是不可能被废除。

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人民生活简单,没有今日这么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国家政府的部门不多,治理政府事务的人才也很少,但是为了遴选适当人才处理各项事务,也得经过考试来作出裁决。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用以选拔人才的考试。当时的考试科目当然没有像现在这么复杂,所以只要“十年窗下”便可“一举成名”,“无人问”的十年苦读,便可换来“天下知”的美好成果,算来也是值得。因为当时考试一过关(即中举),马上便由朝廷委派出任官职而“衣锦还乡”。升官发财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所以当时鼓励读书的勉语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始,一直实行到近代清朝光绪31年(1905年),前后经过了1300年。在这过程中,历朝考试制度和考到的资格名称不断改变,当时考试除了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曾经有短暂时间停止之外,其余时间延续举行。即使在1905年废除科举之后,也是由其他考试来代替。

在科举考试制度之前,皇帝以“察举制”选拔(由各级地方官员推荐才德兼备人才)来治理国事。结果发现举荐之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弊病。结果还是科举考试选拔较为合理实际。科举考试制度曾经严格到如考官徇私,将可能遭受抄斩九族的严重处罚。

在我们今天文明社会的教育制度,依然重视考试。家长千方百计,学子废寝忘餐,死读恶补,为的是考得好成绩,可以升读名校或分配到理想科目。尤其在教育政策以种族为考量的国家,考试成绩以不同诠释的“绩效”为选拔进入大学科系的准则,使到非土著子弟须挣扎死拼,以最好的成绩才能争到就读理想学科。这种情况使到原本已经可怕的考试变成更加恐怖。

Thursday, November 11, 2010

收 获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12.11.2010

收 获 。林华。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强调因果效应者的说法。宗教规人行善,劝人戒恶;同时也训人以“厚德载福,天道酬勤”的哲理。多耕耘多收获,少耕耘少收获,没有耕耘,没有收获。老天所推行的道理,是肯勤力耕耘者,必然得到优厚的酬报。好像《守株待兔》寓言中不劳而获的例子,毕竟是少有的意外收获。

我们生活在今天这个科技昌明,物资丰富的世界,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人类的智慧或劳力,辛勤努力的耕耘而得来的收获。虽然,老天赐给我们以丰富的资源,但矿物宝藏也要靠我们勤力去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也要靠科技加人工去探测钻取,才能有所收获。开采矿物和钻取石油所用的工具,也是要靠人类的智慧研发制造才能达到工善其事的效果。
在上古的农耕时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一年只有一季的耕种与收获,经过农业科学家的研发改造,今天的稻农,可以耕种收获两造甚至更多,这便是人类通过智慧努力研究而得来的成果。这些收获绝对不是从天而降。即使是依靠森林或海洋给我们提供的资源,也是需要靠我们勤力去猎取动物或捕捉鱼虾,才可能有所收获。

时至今日的工业社会,我们在父母抚养之下,上学校受教育,长大之后投身社会,各人担任一个职位,服务性质也好,生产性质也好,我们各尽所能勤力服务。我们的工作便是我们的耕耘,到月领薪,便是我们的收获。资格高职位重要的,薪金高收获多;低资格而担任普通职位的当然领取普通的薪水。因此,今日社会,人人注重教育,家长想尽办法,督促子女克尽所能努力求学。希望子女考获最好成绩,考到最高学位,将来在职场上职位高,薪金丰厚,收获最丰富,生活最美好。这种心态,是人的进取心所使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积极的现象。我们除了同情孩子们没有机会尽享儿童时代活泼快乐的生活之外,并没有其他可以埋怨的理由。

我们所担忧的,是社会上一般只想收获而不愿耕耘者。这些人生性懒惰,学无成就,工作不肯做,只想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攫取别人经过劳力血汗换来的收获。我们日常报上所报导的强盗小偷攫夺匪、邪门恶霸依靠弱小女子谋财自肥的奸犯人物、或是依靠某种关系获得固打或执照而转让出租以坐享其利的特权人物、政府部门凭权干捞的贪官污吏,这些人都不是靠自身耕耘而有所收获者。他们的不劳而获是靠剥夺他人的耕耘而得之。这些收获是不正当的收获,是我们所鄙视的所谓不义之财。

社会除了法律的约束之外,人文教育中还提倡并特别强调道德教育,道德是人类为和平幸福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契约。法律讲求证据,道德注重本心。我们坚信有耕耘必然有所收获;而勤力又有道德的人,不但有更好的收获,同时也会有更幸福的生活。因为他对于所有的收获都有问心无愧的满足感,对于周围的人都有感恩纳福的亲切感。

Monday, November 8, 2010

探 病

本文于2010年11月9日刊载于《南洋商报》<商余>版副刊<片叶回甘>专栏

探 病 。林华。

日前我到某私人专科医院去探望一位生病的亲戚。病人年纪80余,个子壮硕高大,已经有一段时间行动不很方便。据说这次是因为呼吸困难,家属便将他送院求医。

病人看到我的到访,似有高兴的表情。他躺在病床上,很积极地叫我取张椅子坐下,我照办后,他便开始与我谈话。病人起初气定神闲,谈吐清晰正常。谈了一会儿,他开始对我投诉,说是医院设备不足,这么多病人只共用一个活动便桶。他要如厕,已经诉求很久,却不见护士送来便桶。我向护士探询,几位护士报以微笑,然后向我解释:病人不稳定,不能起身,恐怕跌倒;她们已为他置放尿片,可随意排泄,她们将代为清理。病人还是不满,说是不习惯,坚持要移动便桶。我再找护士理论,护士说病人昨天在医药刺激下大量排泄,今天无粪便,只是心理作用而已。护士并说她们了解病人心态,再过一会儿便没事。我不知谁是谁非,只知道病人到此境界,境况堪怜;而护士面对这种情况,也是困难重重,她们的确需要爱心、耐心和苦心,才能履行如此神圣的任务。

病人接着很兴奋地和我谈话,果然把如厕的事忘了。从他对我热心谈话的态度,我理解到病人虽然疲倦,但并不希望我快离开。后来他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我当然也无从对答,只能劝他好好休息,我便告辞了。

我曾经多次生病住医院,了解病人心理。虽然我们说不要去打扰病人,这只是薄情懒惰者的借词。其实躺在医院的病人,喜欢看到朋友亲戚来探病,尤其是临危病人,他很想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记得他、想念他、关心他。

我61岁那年才出水痘,水痘从体内暴发,痛苦异常。我当时肚内痛到无法忍受,呼吸困难,连呻吟的声音也很脆弱。假如说我痛到死去活来,谁都会认为夸张,但除此之外,我又想不到其他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后来,医生见我痛得可怜,便下令护士给我注射吗啡。这种神奇毒品,力量真是强大无比,一针下去,不但立刻止痛,而且轻松兴奋,朋友谢君来访,我口沫横飞,滔滔不绝,护士看了也笑。我住的是隔离病房,外人不准探病,谢君是院方相关人物,进出方便,才能前来听我在病中大发伟伦。我后来水痘从体内发到体外,满脸全身鸡皮疙瘩如癞蛤蟆,当时任何亲友如来探病,恐怕都认不得我了。

探病也可能给病人带来为难。有一次我到医院探望一位患了癌症末期的中年朋友,见到有位女性也在场,床上虚弱的病人向我介绍说是旧同事,我除了问候病人之外,便与他们两者交谈。不久,病人的妻子来了,病人同样介绍我与旧同事给他太太知道,但是他的太太脸色呈现冰冷不悦,显然是妒忌引起。我不知道那位旧同事探病,是基于普通友谊、是曾受同事相助之恩、或是曾经有暧昧之情,但病人太太显然是认定为后者而打破醋瓮,对丈夫不悦,对来者表示痛恨。那位旧同事见此情况,只好匆匆走了。病人此时脸色苍白,尴尬而痛苦,他内心的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女 儿

本文发表于<《星洲日报》活力副刊<星云>版9.11.2010

女 儿 。林华。

晚上九时左右,电话铃响了,家里的人都知道是谁的来电。太太早有心里准备,却偏要假装若无其事,慢条斯理,洗手擦干,等孙子叫婆婆,才来接起电话。是女儿找妈妈煲电话粥,一煲就是半小时一小时。过后太太会似真似假的说:女儿真麻烦,那么多话,电话费又不便宜。。。。话虽那么说,但是过了九点多没电话来她却坐立不安,忍不住便打回去,一煲又是半小时一小时。我不知道女儿会不会嫌她的妈麻烦。

女儿漂亮活泼又调皮,虽然年逾三十,每次回家,总要在沙发上依偎着老爸O-LOH (闽语撒娇)一番。还有那学到他妈一样顽皮性格的小外孙,一回来总是增加了家里充满笑声的热闹气氛。幸亏女婿忠厚寡言,否则天下更乱。
太太虽然口中说着:“乱死了!”但是女儿一回来,总要多添几样她爱吃的菜肴。总之,今日的女儿之于母亲,便是那么的亲切,那么的重要。

朋友一连生了四胎男孩,做母亲的多么希望有一胎女的,但却偏偏不能如愿以偿,奈何!巴刹里卖油条的阿嫂,多么渴望有个女儿,将来可以和妈妈悄悄话谈心事,但却一连生了六个男儿,心慌又心急。顾客开她玩笑,说阿嫂啊,你天天炸油条怎么行,为何不试试炸些大饼?搞得油条阿嫂哭笑不得。

养儿防老的时代过了,传宗接代的观念也淡薄了,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似乎已经完全转变。
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是普遍的现象。在教育不普及的时代,只有男孩子有机会受教育,女儿上学的机会很少。而在科举时代,女人根本就没有读书参加考试的机会,否则也不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悲剧发生了。女子无才便是德,根本不必上学读书。那时代的女儿家与今天的来相比,真是地狱比天堂。

在那个时代,那家媳妇生孩子,如果生男的,大家都争相道贺说“恭喜”;如果是生女的,只有以安慰的口气说声“也好”。曾听福建人前辈说过一个笑话:某日乡下有人迎亲,四个年轻力壮的男子抬着新娘的轿子经过,鼓乐随行,一片喧闹。屋里有人问什么事,外面的人回答说:四个“恭喜”抬着一个“也好”经过这里。由此可见在那时代备受重视的大男儿也未必成才成器。

在今日的朋友当中,还是有人把媳妇生男生女看得很严重。喜抱男孙的爷爷,往往给怀孕的媳妇心里上增加压力。特别是家财亿万的大富豪,总是担心将来财产落入别姓人家手里。有些甚至以大笔奖金来奖赏生男孙的媳妇,女儿嫁到如此富豪家中,一旦怀孕便忐忑不安,生活也不见得轻松。

每个理想的家庭,都希望有男有女,全男全女当然不算理想。但其实也无大碍,儿子成人娶了媳妇,或是女儿长大嫁了乘龙快婿,不也是有男有女吗?只要把媳妇当亲生女儿,把女婿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不就行了吗。

Friday, November 5, 2010

稿 费


本文于2010年11月6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稿费 。林华。

我念小学时,在老师的鼓励安排之下,投稿到报章的学生园地而被录取发表,不久之后收到报馆寄来的稿费单,稿费5角,非常高兴,也令许多同学羡慕不已。

到了中学时代,记忆中《光华日报》的文艺副刊,是由当时的文坛老前辈温梓川先生主理。温先生乐意提拔后进,当时的“青年文艺”版便是为鼓励青年文友写作而开设。稿费每千字3元,一篇的短篇小说3000-4000字,可以得到10元左右的稿费,这对报馆来说,可能已经算是很大的付出。当时除了“青年园地”,其他报章其他副刊版位的稿费每千字大约是5元至7元。

近年来这些报纸副刊的稿费,大多数已经提升到每千字30至50元。从2001年2月16日到2009年4月9日的八年之间,我以不同笔名陆陆续续在本地各华文报章的副刊,总共发表了252篇文章,文字总数大约30万字,所得稿费累积总额9119令吉70仙。其中最多的是2001年4月份,共发表了22篇文章,获得稿费644令吉30仙。2001年受邀约为《南洋商报》言论版写“千字文”专栏,每则70令吉,是我写作以来所领过的稿费中最高的。

我的写作朋友当中,有些勤写作多发表,又将发表过的文章编印成书出售,他们的稿费所得必然较多。但是稿费即使更多,也无法靠稿费维持生活。所以大家都在埋怨本地报章杂志所发稿费太低。不过我们也得谅解,马来西亚华文报章杂志读者本来不多,副刊文章的读者可能更少,发稿费是一种负担,报章如果抄录转载大陆或港台文章,或可免发稿费。

在自由经济自由企业的国度,一切价值都以供求的情况来决定。文章自然也是如此。假如文章读者多,能帮助到报章杂志的销路,征求稿件者自然会付出更高的稿费。就华文读者来说,13亿人口的中国大陆,阅读市场自然广大,所以近年来中国大陆也有靠写作致富的作家。2009年11月30日所公布中国富豪作家计有“童话大王”郑渊洁年入版税2000万元人民币,其次是郭敬明写稿年入1700万元,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年入1200万居第三。由此可见华文作家在中国大陆也是有发达的机会。

中国近年来虽然有作家靠稿费发达,但是如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名作家相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1997年9月2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全世界收入最高的10名艺术家,其中位居第4名的美国作家迈克尔。克里奇顿,他在1996年和1997年的稿费收入是1.02亿美元,折合马币约3.5亿令吉。美国著名侦探小说女作家帕特里夏。康韦在出版7本畅销侦探小说之后,宣布自己要再写3部小说时,便有出版商抢着预付给她1.44亿美元的稿费。至于英国著名女作家,Harry Potter系列书籍作者 J.K.Rowling 的稿费收入,更是难以统计的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