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6, 2011

星洲日报《大柔佛》专访林华

15-5-2011星洲日报《大柔佛》版


《夕阳、人生》封面



林华夫妇2011年4月旅游泰国留影





年轻时代的林华








星洲日报《大柔佛》专访林华
介绍《夕阳、人生》 。报导:林金兰

星洲日報地方版《大柔佛》之文藝專欄──《文化田》(刊於2011年5月15日)
退休校長林懷龍關心國內政經文教發展,《夕陽、人生》收錄60篇生活小品
----馬華作家林懷龍(72歲)曾在杏壇服務多年,他十分關心國內的政經文教發展,常投書到各大報章。

林懷龍與本地文壇老將馬漢是多年好友。最近,馬漢向他邀稿以出版文學專輯,並紀念兩人一段超過50年的友情。

平時喜歡寫作但不愛出書的林懷龍,因為老友馬漢的熱情獻議,這次破例答應。
這新出版的書籍,名為《夕陽、人生》。此書被編入《松柏文叢》內。

《夕陽、人生》全書共187頁,收錄了林懷龍於2010年間所寫的60篇生活小品,這些文章大部份曾在報章副刊發表。

魯迅當年棄醫從文,用筆作刀投入社會的改革運動。林懷龍的文章並不屬於文人風花雪月,無病呻吟的那類型。他的文章往往結合了時事和人生經驗,對人們有所啟發,或為一些社會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林懷龍的文章能為許多讀者帶來正面和積極的思想,讓人獲益良多。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從年輕到老,持續進行文學創作?

除了老友馬漢先生多年來的鼓勵和“推動”之外,筆者在想林懷龍年少時一定曾遇過哪位老師或親人,或看過什麼文章或讀物,讓他深深感動,而就此與文學結緣。

針對這點,林懷龍透露,他從小就對寫作有興趣,而他的作文常被老師當眾在班上宣讀。
全班同學總會靜靜听著,然后鼓掌讚許,這令小小年紀的林懷龍心裡覺得很“舒服”,並感到很有面子。這一切也使他不敢對作文馬虎,並打下寫作基礎。

1957年,時為18歲的林懷龍開始投稿。他看見報上副刊文章作者多用筆名,因此,也有樣學樣採用起筆名投書。

他常使用的筆名為“林華”。關於為何使用這個筆名,林懷龍已不記得了。他說,那也許是念起來順口,听起來悅耳的緣故罷。

他解釋,“林華”這筆名只在寫文藝創作或生活小品時採用。他在發表有關時事、生活、教育等言論文章時,則採用原名,這是表示他為自己的言論向社會負責。

他謙虛地說,他過去主要從事教育工作,即使寫作也是本著教育工作者的態度,通過所累積的生活經驗,對事物的認識,以個人智慧的辨別分析而歸納化為生活哲理,給讀者提供修養身心,豐富精神生活的養分。

他說:“這與偉大思想家、社會革命家、救國志士導師魯迅先生當年棄醫從文,用筆作刀投入社會改革運動的偉大事蹟相比較,只不過是九頭大牛中的一根小毛而已。”

他特別提到,他在念小學五年級時,校長任雨農每星期帶了文藝書籍到班上來,借給華文程度較高的同學。

“我在級任(華文)老師的推荐之下,每周都被分配借閱一本書,而交回該書時要准備回答問題。因此,不敢不閱讀,並且還得認真閱讀。這也是提升我華文程度的動力之一。”

他透露,他的寫作經歷並非持之以恒。當他停筆不寫,老友馬漢便會來信提醒、鼓勵、甚至鞭策。

“我知道馬漢對其他寫作人也是如此。因此,馬漢最大的成就並非只限於他本身的著作,而是對整個馬華文壇的推動力和影響力,以及馬漢不斷教導學生寫好作文的功績。”

*****************************************

林懷龍投書到報章的第一篇文稿,題目是《赴教記》。

《赴教記》寫的是林懷龍當時到馬來半島北端小鎮當臨教的情況,於1957年中發表在《南洋商報》的《商餘》版副刊。

林懷龍指出,他領到13元6角的稿費。有關稿費可吃一頓大餐和買好幾本文藝書籍。這使他對往后的寫作投稿信心十足。

**********************************

出版《夕陽、人生》是林懷龍“夕陽人生”中,深具意義之事。

林懷龍指出,正如他在《夕陽、人生》后記所說:“我喜歡寫作但不愛出書,這次破例是因為珍惜並接受老友,即馬華著名作家馬漢的熱情獻議,將此書的出版,列為其令愛孫彥莊所主編的《松柏文叢》之一,來紀念我與馬漢之間一段超過50年的友誼。”

“我認為這是夕陽階段的人生中,一項溫馨、快樂而有意義的事。”

更令人鼓舞的是,在《夕陽、人生》出版之后,此書便被林懷龍的朋友分批認購一空。《松柏出版社》可能考慮增加印刷。

林懷龍透露,有學校董事長每次購入三五十本或百餘本《夕陽、人生》送給學校的華文老師。

另外,一些工厂或大企業的老板也買下這本書,並將之送給職員。

*******************************

《夕陽、人生》這本書收錄了林懷龍過去在報上發表的文章,每篇文章的題目皆為兩個字。這樣的安排是為什麼呢?它有何象征意義?

林懷龍說,該書所收錄的文章主要是2010年,他應《光華日報》副刊編輯主任尤美琴之邀,為該報新風版的《兩言涼語》專欄而寫。

他說,這版目不是報館所獻,而是他的老同學陳雅秋所獻議。既然是“兩言”,所以,便全以兩字題目寫作。一方面也象征他的寫作資料充足,范圍寬闊。

另外,《夕陽、人生》中,有5篇文稿即《夕陽》、《女儿》、《收獲》、《燕子》和《鬼屋》,是在星洲日報副刊星云版發表。當時通過郵電投去這些文稿時,主編蔡興隆在回复的電郵中給林懷龍這樣動人的鼓勵:“怀龍,你好。讀你的文章,是很好的享受。文字簡約,但里頭透出來的生活味道,卻無窮無盡。有一种過盡千帆,再回過頭來細細体會生活的愜意。”。

************************************
從林懷龍的文章中,可了解到他與兒孫的溫馨互動情況。尤其在《老鼠》這篇文章,可見他心思細膩地安排,把老鼠放生到森林公園,巧妙化解了兒孫與長輩對事物不同主觀看法的矛盾問題。

通過有關小故事,林懷龍也勉勵許多老人去思考該如何與兒孫相處,該如何用智慧來化解彼此對事物不同看法上的矛盾。

林懷龍說,我們的上一代沒有高深的教育和文學修養,但是有很好的家庭教育。

“我們秉承並維續良好的家庭教育。雖然時代背景不同,但生活理念可以隨時代變遷而調适轉變,以收縮代溝,拉近兩代的不同思想。”

他覺得,我們的上一代可能由於生活上的痛苦掙扎而忽略仁心善性的体現。現代人物質生活條件改善,應可加強文化素養,使人類生活更加趨向真善美的境域。

他認為,樂齡人士與世無爭,應該盡量享受天倫之樂,與年輕年幼之后輩作精神交融。
“樂齡人士也應對時代的轉變具有敏感性,老人的人生經驗是寶貴資產,可作為後輩參考的資料,而不是用來作為發號司令,堅持固執己見的本錢。”

*******************************************
目前已退休的林懷龍過著寫意的生活。他早上晨運,與老友喝早茶之後,回到家中與兒孫一塊兒用餐,下午小休和看看書報。

繼《夕陽、人生》出版之後,林懷龍准備暫時停筆一個時期,之后才考慮再寫。
林懷龍有專屬的部落格,網址是:http://www.limwl.blogspot.com/。他過去所發表的文章,大部份收錄在這部落格裡。

**************************************

林懷龍創作無數,為何不喜歡將之出版呢?

他覺得文章在報上發表,已有人看過,現在科技發達,又能將之收入部落格,有興趣的人自然會去開閱。

他謙虛地說,智慧高思想杰出的作者很多,他的作品只不過是泛泛文字,不值得出版。

“過去寄給中國汕頭大學《海外潮人文學研究中心》以供研究批評的文章也只是剪報影印而已,他們照樣可以審閱,並作出長篇評論。有關評論有附錄在《夕陽、人生》書后,讀者可參閱。”

******************************
●作家林懷龍簡介:

林懷龍於1939年出生於檳城,祖籍廣東普寧。他曾用林華、馬龍,以及虹影等筆名創作。
他畢業於檳城日間師資訓練學院後,曾擔任大山腳僑光學校、北賴中華三校、武吉丁雅平民學校,以及北海光華學校校長。

在1973年至1982年間,他兼任北馬華文假期師訓班華文及華文教學法講師。
他早期主要創作短篇小說,到了後期則多寫言論雜文,內容涵蓋教育、生活、時事評述,以及舊詩詞等。

1962年出版短篇小說集《不再倔強的人》、1975年出版《華文教學法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