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破锅求补费时误事

破锅求补费时误事 。林怀龙。

某方面为邀功以显突出,而制造种种节外生枝的事端,来形成机会,以显示自己的本领,来夸耀自己的功劳。这种手法在厚黑学中被列为补锅法。

所谓补锅法,便是将原本完好无损,或是略微破损的锅,先在没人觉察时弄破一个洞,或是把洞弄得更大,让锅主或用锅者发现时,为寻求修补而不得不向人求助。补锅人乘机而出,将破锅形容为极其严重的事态(其实也真的是严重,因为锅破了根本就不能用来煮食),然后又摆出克尽全力的姿态,费了一翻很大的功夫,才把锅补好了。于是,锅主及周围的人便感恩不尽,大加表扬,歌功颂德,凸现补锅人的丰功伟绩。补锅者成了大恩人,从此受到崇拜与赞赏。

锅主是普通人,通常只求解决问题,并不追究问题的来源。在我们今日的社会中,补锅例子随时随地可以见到,补锅人显身手,邀功索赏的机会越来越多。而当今的破锅子也在有势力有居心的政治集团中不断被发现。其中华人社会的破锅子似乎特别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是在华文教育的问题上,破锅子陆续出现,补锅的希求越来越殷切。锅主需要通过种种办法,寻求某些特殊人物出面“争取”,最后才能得到补锅者大发慈悲,开恩惠准补锅,而立下丰功伟绩,成为歌颂表扬的大标题。

首先谈最近在槟城州发生的改制国民型中学,初中一年级班数减少的课题。槟城州内有数间改制(前身为华文中学)的国民型中学,其中有四间是选择中学Selection School。所谓选择中学,是根据小六会考决定各华小被录取的人数,以配合有关选择中学中一班数与人数。各华小再以各生会考与校内考试成绩配合排名,而决定谁被选派进入有关选择中学。这种制度一般上是公平合理的制度,也促成有关地区各华小学生加倍努力,在小六会考中拼命争取出线。考到好成绩,便有机会进入有关选择中学。这种制度几十年来进行顺利,各方面满意无怨言。

去年小六会考成绩,各校表现特佳,所谓优秀生人数比往年增加,照理各选择中学如条件许可,应该增加班数,以多收优秀生,否则也应该保持原状。但是这些班数却在大家不明白原因的情况之下被减少。某选择中学去年中一开15班,今年只获批准开设12班,令许多优秀生之家长大失所望而发出怨言。经过华基政党合力“争取”之下,蒙教育部仁慈惠准多开两班成14班。虽然比去年还少1班,但是华基政党“争取”的功劳,教育部“惠准”的恩德,却完全收到“补锅”的效果。其中也有一两间选择中学,在被减少班级之后,经华基政党的争取而宣布“好消息”后,县教育局仍然宣布教育部不批准。破锅补不成,又能如之奈何?

从前学校搬迁重建,原本不需要什么“准证”。单就槟城州来说,明德分校从市区迁往日落洞,三山学校从调和路搬迁到郊外的大英义学路,北海励华从双溪浮由搬到峇东丁雅,北赖中华三校从旧街场搬到北赖花园,大山脚日新小学从市区搬迁到武拉必,高渊培德从市区搬到雅里古吉现址,根本就没有听过需要申请什么“准证”这回事。所有的教育法令或教育法案都不曾听过有这种条文规定。部长虽被 授权订立某些政策以内的规则,但应该也只是在于监督就正避邪,力求进步以提高教育素质,造福下一代而已。我们看不出教育部长有什么理由可以不批准经过几十年奋斗,而得到州政府协助获得校地,得到地方政府协助批准校地规划,得到公众人士支持捐献足够建校基金,而原校舍又简陋近乎腐朽,环境恶劣学子受苦的北海中华二校,在两公里的范围之内重建校舍的申请。这种不合理的不批准,便是“破锅”的例子。在各方面的合力“争取”之下,相信最终将会获得国阵政府的批准,或者届时将会由政治人物敲锣打鼓,持着准证,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前来移交,以表扬“争取”之功与“惠准”之德。只是好几年的时间被浪费了,多少学子在良好环境受教育成器成材的机会被延误了,到底谁能从中得到好处呢?

破锅求补,绝不是种族问题,我们看到异族同胞为中华二校的遭遇伸冤,对腐败偏差的行政发出不平之鸣,而产生各族同胞患难与共,休戚相关的温馨感觉。我们也不能怪罪华基政党的不是,一两位心胸狭窄的政客,使他们(华基政党)不得不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辛苦挣扎;他们为争取“补锅”而手忙脚乱,根本就没有时间再去为国家进行更有生产性的活动,这便是“破锅求补,费时误事”的悲哀。

20-02-2004 光华言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