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2, 2009

谈称呼

谈称呼 。林怀龙。

人对人有称呼,是最基本的礼貌表现。遇到朋友,总要先呼一声“陈先生”,然后才问:“近来好吗?”;或是“老黄,许久不见,你近来忙些什么?”缺少了对“陈先生”或“老黄”的称呼,便显得不够亲切,甚至老土。

在会议上或是大庭广众向人发言,得先称呼;不是对每一个人的称呼,而是称呼主席或主持人,一两位特别贵宾人物,接着统称全体同道,会友或先生女士,然后开始讲话。老师指导学生上台演讲,其称呼是:“校长,各位老师,各位亲爱的同学。”或是。。。“以及亲爱的同学们。”然后即开始演讲。庄严又亲切,恰到好处。

在社会上,有些人总爱借机会讨人欢心,而在说话之前,对许多大大小小的人物,加以一一称呼。单就称呼,已经花去很长的时间;有时说话已经开始了,半途突然想到遗漏了某些人,又再停下来补充,甚至还要加上道歉,展现心中的内疚。这些人所持的理由是“礼多人不怪”,这话虽然没错,尤其是那些原本没有必要被称呼而被特别称呼者,心中或许会有无限舒适的感觉。但也有些人会认为你既然连某人也称呼,怎么又不称呼他,难到他比那人“小粒”吗?

据说某地某发展官,因苦心孤诣,图谋在政治领域有所突破,乃时刻处心积虑,设法提升自己的地位。每到盛会,总要求主人安排他讲话,即使无法安排他讲话,也得要求讲话者上台时不要忘记称呼他。久而久之,此君大名,果然家喻户晓。这是“称呼”的妙用。但效果可能只收到一半,若要成为人民衷心支持的好官,相信除了“出名”,还需要加多一些努力吧。

其实,不论在什么场合,称呼应该适可而止。太过周全或夸张的称呼,虽然被称呼者感到满意,但那些等着听你话入正题者,则难免觉得不耐烦,甚至怪你婆婆妈妈。例如某公会总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来者都是各地精英,皆是满腹经纶,口才滔滔的人物。所要议论的,是关系会务发展以及政经文教大事,与会者皆感到时间宝贵,最好发言者均能珍惜时间,言之有物。但是偏偏有代表要借机会对某些重要人物展开讨好运动;在称呼时,不但力求普及,并且在称呼的前面还尽量加上诸如“我们最敬爱的老前辈,我们德高望重的贤达,”等等字眼,使到与会者感到肉麻与沉闷。

在一年一度的代表大会中,主持会议者,应该尽量操控时间,让更多人有发言的机会,并且希望发言者能切入正题,言之有物。对于称呼,应力求简化。最好能规定发言者只称呼:“大会主席,各位代表,”然后发言;自我介绍只说:本人是XX分会代表XXX便可,无需谦虚客套。这样将不会有人因为你没有称呼他而埋怨,也不会感觉到太浪费时间。省时省事,庄重大方。

有些社会闻人,经常在受邀上台致词时,是用别人事先替他准备好的演讲稿,里边写好被称呼的人临时没有出席,演讲者还是照稿诵读,令听众莫明其妙。
既然是经常要登台说话的社会闻人,照理上台时应该懂得随机应变,只称呼有出席的贵宾便可。对演讲稿的依赖性太强,有时难免闹笑话。

我们听外国人演讲,只称呼女士先生 Ladies and Gentlemen,直接了当,毫不噜唆。英国人3岁小孩对80岁老人直呼名字,连uncle anti 也省了,这是不同国度的不同文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当然是礼仪的民族,所以华人的礼节特多,称呼也复杂。尤其是对亲戚的称呼,叔伯舅丈,姑姨妗婶,长辈又分舅公姑婆等等,有时要子女称呼长辈亲戚,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如何能教导子女。过去要写一封家信,须称呼:严父大人尊前或膝下,然后才开始有固定格式的问候及写出信的内容。如今这些书信格式已被革新简化,称呼也改为“ 敬爱的爸爸,”亲切又简单,实用多了。

时代进步,科学化的社会讲求实用效率。我们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一方面要保持某些有价值的传统,一方面也要力求简化实用。在会议或演讲时对人的称呼,应该力求缩减,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

16-11-2002 光华言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