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7, 2009

吉诞岛的人文风采






















吉诞岛的人文风采 图与文:林怀龙

吉胆岛以盛产螃蟹而得名

吉胆岛,或称浮罗吉胆(Pulau Ketam),意思就是螃蟹岛。顾名思义,吉胆岛便是以盛产螃蟹而得名。

吉胆岛的位置,是在雪兰莪州吧生港口对面的两个海岛之一。目前吉胆岛与吧生港口每半小时便有船艇对开,约半小时便可抵达对岸。听说过去速度慢的船只,航程需要1个多小时。

我们一行7位退休人士,包括魏亚汉校长,潘程瑞校长伉俪,陈淑意老师,邱贤锡先生以及40年前曾经在吉胆岛华联学校执教的黄汉雄校长,于2004年3月29日上午9时30分,乘搭船艇到吉胆岛游览。除了观赏风光景物之外,当然也想看看岛上居民的生计及人文风采。

大约30分钟之后,船艇靠岸。我们步上码头,一眼望去,与其他海岛一样,是麕集在海岛边沿密密麻麻的水上人家。旁海建屋,主要是方便自家的鱼船靠岸起卸货物,以省却远程搬运的麻烦。

当我们决定要来吉胆岛游玩时,我便先审查网际网络。网络上的资料展示,早在1972年,有3位渔夫从吧生港口到吉胆岛来捕捉螃蟹,发现此地螃蟹特多,收获非常丰富,有如发现宝藏。但是路途遥远,往返需要一整天的时间。于是决定搭起茅屋在此过夜,翌日才返回吧生。后来其他渔夫也相继在此造屋居住,又有人前来专事收购鱼虾螃蟹,运往吧生贩卖。从此居民渐增,住屋多数旁海而建。由于海岛无山,全属平地,涨潮时便成沼泽。因此,陆地上的房屋,须离地面3至5尺而建,这是吉但岛居民房屋的特色。

岛民渐增,形成经济活动中心

岛民增加之后,便形成了经济活动中心。除了捕鱼虾螃蟹,为满足居民需求,其他行业也应时而兴。而岛民几乎全是华人,这也是吉胆岛的特点之一。

我们进入市镇,向左转便是商业最发达的一条街道。这里商店林立,店里物品充足,生意兴旺。

我们走过直街横巷,参观庙宇学校,也看到不少的社团公会。发现这里的居民几乎全是华人,只有少数受聘协助劳作的印尼工人,以及警察局的马来警员。这里的警察局共有9名警员,负责岛上的治安。

祈望神明保佑平安顺利

早期到吉胆岛的人,全是靠海谋生,风吹日晒雨打,还要逃过狂风巨浪翻船坠海,以及海盗侵袭夺命的危险。再加上岛上没有医药及救护设施,居民如果意外受伤或高热疾病,则除了依赖简单的成药以及传统的医疗方法之外,便得求神护佑,以渡难关,以保平安。因此,随着岛民而兴起的,是供奉各种神祗的道冠庙宇。其中福龙宫所供奉的李府童子爷,被尊为是当地的镇港之神。历史悠久,据说吉胆岛有人居住时,便有李府童子爷的供奉。

供奉李府童子爷的福龙宫,确实的开设年代已无可稽考,但公认是百年以上的宫庙。根据福龙宫特刊资料显示:公元1995年5月21日至5月28日,一连8天,福龙宫庆祝成立100周年纪念暨李府童子爷圣诞千秋。庆典隆重,节目精彩,其中包括舞狮舞龙,南狮在狮艺场上作翻山越岭的惊险表演,有歌台及酬神戏的演出,有五行梅花鼓的表演,送天公及联欢宴会等,盛况空前,是吉胆岛上集中财力人力,表现空前大团结的一次盛会。在送天公的庆典中,众神明通过乩童大展神威,舞刀弄剑,利刃切舌,铜针穿肉,威武灵赫,见者庄严肃静。

李府童子爷传姓不传名,传奇颇多。有者说是太上老君炼丹时之丹房童子,有者说是玉皇三太子,也有传说是看管托塔天王玲珑宝塔的塔童,总之要有准确之考证已不容易。据说李府童子爷有另一封号,即“玉封十三省巡按钦差大人李府大元帅”。童子爷屡显威灵,使众善信同沾法雨,共仰神光。据说在英殖民地时代,吧生港口常闹虎患,官方除害无功,民间乃求乩祷告童子爷,童子爷大显神威,上表天文达上苍,下祭地理社稷,为民请命;一枝乌令旗到处,虎迹尽消。英殖民地政府大感神奇,乃拨地建庙,即今之吧生港口天福宫李府童子爷庙是也。

虔诚奉神建庙,热心发展教育

除了上述的福龙宫之外,岛上还有供奉妈祖及海南公公的的昭应天后宫,有南天宫,济公仙师庙等,据说总共有20多处的神庙。其中南天宫右后方义洞祠所供奉之拿督公,居然有华巫印三族同台,虽然岛上几乎清一色是华人,但却存有尊重其他种族领袖的心理,这也可算是华族文化所涵融的优秀素质。不论任何宗教或任何神仙,只要可能赐予庇佑的,便敬仰而恭拜之。由此可见岛上居民一向虔诚善良,总是祈求神仙庇护,保佑风调雨顺,合境平安。这种心态代表着华人冒险拓荒,披荆斩棘,期望平安顺利,利己利人的仁慈心态。

华人一向注重子女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拓展建设,可谓不遗余力。到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吉胆岛的同胞也不例外;相信岛上自有人烟,便有教育活动的进行。至于正规学校的开办,相信也已经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友人黄汉雄校长,于1963年在槟城日间师训学院毕业之后,即奉教育部之委派到吉胆岛的华联学校执教。当时的吉胆岛,各方面之设施尚属落后,但是华联学校却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学生900多名。除了华联之外,还有五条港的新民学校,与大港尾的竞智学校。当时吉胆岛上三间华校学生的总数已经达到1千多名。而目前,华联学校只有学生400多名,新民学校100多名,竞智学校则只有不到100名的学生。这三间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数升学到华联学校附近的政府中学,也有到吧生或首都吉隆坡等地去寄宿升学的。

年青岛民有外移倾向

根据当地人透露,吉胆人口最多时,约有1万5千多名,如今却只有8千多名。岛上的居民,看来还有再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原因是海岛与内陆相隔,靠着船只来往,虽然只是半小时的航程,却也令岛民感到往返的不便。岛上的发展永远追不上内陆,外界的繁华以及生活上的种种便利,加上谋求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多,所以岛民有逐渐外移的倾向。尤其是年青一辈,如果经济境况良好,便想移居内陆,以便让子女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也让生活上有更多更好的享受。至于经济情况不好的,则想到外头闯世界,以便谋求发展的机会。

这些年来,虽然吉胆岛的人口逐渐减少,但屋子却建得更多更好。从前的木材锌板,现在已经变成绿瓦粉墙。子女出外发展,赚到钱衣锦还乡,修建屋子让双亲住得舒服,算是循孝道尽孝心。木板的桥梁道路,目前已经大部份改成石敏土的坚实走道。走道全是高架的,大约3尺之下是烂泥沼泽,退潮时发出乌泥夹杂着垃圾的臭味;但本地居民早已习惯成自然,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便是这个道理。

我们在镇上走走看看,探访商店,参观学校;在各神庙里上香拜神,又与当地长老谈谈说说,不觉已过中午时分。我们到一处餐馆用午餐。午餐当然以海鲜为主,鱼虾螃蟹,自然新鲜肥美,而价钱则与外界相差不多。运输方便,货物流通顺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假如还有人想花往返11令吉的船费以及1小时的航程,便能享受到特别便宜的海鲜,那是不实际的想法。

我们乘搭下午2时的船艇离开吉胆岛返回吧生港口。岛上的人文风采,给我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图片说明:

Ketam 1 : 往返吧生港口与吉胆岛之间的船艇
Ketam 2 : 吉胆岛旁海建屋的水上人家
Ketam 3 : 吉胆岛大街一片繁荣景象
Ketam 4 : 吉胆岛福龙宫供奉李府童子爷乃镇港之神
Ketam 5 : 南天宫是吉胆岛20间神庙中最具规模者之一
Ketam 6 : 吉胆岛华联学校,前为40年前曾在此执教之黄汉雄校长
Ketam 7 : 维持吉胆岛治安之警察局,内有9名警员


30-05-2004 光华日报

1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