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14, 2009

华校的搬迁与增建

教育视窗:华校的搬迁与增建
2002/03/08 17:27:35
●林怀龙

教育部的华裔副部长在执行任务时,困难重重,往往如履薄冰。一方面要执行国家教育政策,一方面则要兼顾华社维护华教的殷切需求。稍一不慎,破口失言或用意被曲解,便要遭受严厉的批评和攻击;倘若顾及族群的殷切期望,对华教的发展表现太热心,则又可能引来友族极端分子的敏感反应。

政府通常把棘手的华教问题,交给华裔副部长去处理。其实,政府不增建华校、不增加训练华文师资,华裔副部长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去平息不满,实在是是左右为难。

目前华校面对的严峻问题,是缺乏学校与教师。有学校没有教师当然不行,有教师没有学校一样不行。政府的政策虽让华校存在,却不允许华校自由发展;而且理由出自狭隘种族思想的微观角度,华社当然不以为然。

现任教育部华裔副部长拿督韩春锦,上任以来,风尘仆仆,为解决华教问题奔忙。他首先为解决华校师资问题竭尽全力,问题虽然尚未全面解决,但已见成绩。目前,他正在为华校迁校问题操心。据他指出,全国1千284所华小中,18间为超微型华小,学生人数少过10名。为了协助超微型华小迁校,马华教育局已要求各州行政议员关注微型华小的发展,并在必要时协助这些华小物色适合地点,进行迁校工作。

为了免使这项努力徒劳无功,我们劝勉以争取增建华校代替迁校,因为迁校计划不实际。例如北霹雳仁丹小镇的公立学校,某年入学新生7名,其中巫裔4名、泰裔2名、印裔1名。(资料得自公立校友彭胜福学士)。该埠华裔只有老年人,有生殖能力的年青人早已移居外地谋生,子女自然也在外地求学。公立学校的存在存特殊意义。而最靠近仁丹的市镇是高乌或宜力,两地均有华校,倘若公立学校要迁校,迁去哪里?其他微型华小情况相信也和“公立”大同小异。

韩副部长说:“在吸取大选前的教训后,教育部认为迁校计划必须制度化,欲迁校的华小,董事部首先必须收集家长的签名,过后物色地点,最后才把申请书提呈教育部。”这种制度恐怕难执行,因为学校既然萎缩到没有新生报读的地步,要董事部如何去“收集家长的签名”?即使剩下一两名学生就读,其家长也未必同意签名申请迁校。所以迁校制度化,恐怕只能适用于某些华小,并非全部。

假设我们让上述“公立”这种例子的华校自动关闭,作为换取政府批准在华人密集的地区建华校,这样一来,华校总数保持1千284间,没有增加,免违“政策”,而有志在华校求学者又能得其所,岂非更实际?惟关闭“公立”的建议,将遭受华教人士的围攻。假如免关“公立”而允许在需要的地区建华校,那是最理想的办法,希望韩副部长继续努力争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