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2

温馨的晚餐


温馨的晚餐
――侨光同学别后50年再相聚――
。林怀龙。
(本文发表于20121122日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

今年9月间的某一天,我忽然接到黄赛玉同学来电话,说是一位50年前毕业于大山脚侨光学校的同学从外国回来,希望见见老同学。她因此设法联络1963年侨光复办后第一届毕业同学来聚餐,并邀约我们夫妇出席。我珍惜这个机会,决定应约,希望能和我正式开始教育工作时最早接触到的一班学生相聚谈谈,以了解他们别后的生活情况。

我于1959年在槟城师范学院毕业,陈国宏讲师向教育局推荐,让我去当试验校长。记得当我在196014日,到侨光学校任职时,他们这班同学是在三年级上课,到1963年毕业。

侨光学校是在大山脚蔗芭,乡村地区人情味浓厚。当年这些在乡区成长的孩子(尤其是潮州人的子女),年纪小小便懂得人情世故。她们懂得协助父母料理家务,也对长辈和老师们特别存有孝敬的心理。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因为总是担任校长,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所以只有人数不多的侨光学生和我感情上比较亲切。

当时这班学生共有31位,毕业时剩下29位。他们都是在19501951年出生,今年已是6162高龄,其中有3位已经作古,目前只剩下26位,而黄赛玉同学却有办法联络到其中的24位,只有陈澄南与林文义两位同学联络不到。(其中陈福顺与黄保国博士临时有事未克出席)。我与太太一同到会。李光照老师和同事陈秋华伉俪也受邀出席。大家相见互相握手问好,非常亲切。

相别50年,从天真活泼的儿童,到今天两鬓霜白,老花眼镜两旁的皱纹,在欢笑起来更显得生动显著,但却是感情更加丰富的展现。老实说,这20多位同学之中,我记得姓名的只有约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完全认不出,其他可以认得却忘了姓名。他们都不在乎,见到当年的师长还健在,他们已经心满意足,纷纷前来作亲切的问候,场面真是令我非常感动。

这班同学出生的时代,是马来亚英国殖民地统治的最后时期,马来亚人民解放军(马共)对抗英国殖民地政府,政府为对付敌人而颁布了紧急法令,因移民而产生了许多新村。如大山脚的武拉必、峇章武莫、峇东丁宜、双溪弄武新村。那是一个恐怖的时代,但是他们当时年纪还小,没有感觉到什么恐怖的气氛。

马来亚在1957831日脱离英国殖民地宣布独立,1963916日成立马来西亚,也是他们小学的毕业年。当时教育还不普及,小部分同学就此步入社会,大部分升上中学。中学毕业后上大学的同学,只有黄保国得到奖学金去美国、黄玉凤去台湾、陈福顺去南洋大学,吴钻心去英国学护士,其他的我就无从知悉。

独立初期,经济还未发展,这些同学的青少年时代,找工作不容易,谋生困难。她们当中有些当过小贩或劳动工人,不过他们都能奉公守法、安分努力,过良好公民的稳定生活。

自从林苍佑医生引进电子工业,槟州带头,全国跟进,招来外国投资,使马来西亚从农业转型到工业发展,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素质改变。

这班同学生活在20世纪及21世纪的交替时代,既看到20世纪的事物,也可见到21世纪的事务。的确,这两个世纪的交替时代,事物的变化实在太显著了。单就科技方面,电子科学的进步真是一日千里。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非常的时代,科学进步、经济发展、教育提升、生活改变,使到前后大不相同,简直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这班同学离开学校之后,在各地各行业生活。现在年纪也都大了,很多人子女成才,当了祖父祖母,正是含饴弄孙的退休时刻,能够在今天相遇相见,这种机缘真是难能可贵。我们都知道这种机缘不多,临别依依,大家互道珍惜,也互祝珍重,希望后会有期!

Saturday, October 20, 2012

吟友诗作相传阅


吟友诗作相传阅

亲师近友学儒风
。马兴松。
缘至幸沾儒士风,勉言永志在心中
若承师圣通灵慧;俗子兴松也变聪

游新加坡海岸公园
。马兴松。

海岸公园花卉重,天边雨后现彩虹;
丹彤柳绿石雕皱,景色迷人陶醉中。
05102012

访新加坡金沙赌场所见感赋
。马兴松。

(一)
金沙赌馆满灯辉,明照桌前豪客围;
筹码万千为一博,不知能有几人肥。

(二)
金沙赌客万千盈,豪注下筹脸不惊;
十博九输成定律,其中道理几人明。


茅台佳酿献师尊
。马兴松。

亲献茅台敬济仙,陈年佳酿表诚虔;
抛砖引玉聆师训,受益终身仰圣贤。
07102012

访问仁岭火灾灾黎有感
。马兴松。

仁岭灾黎实可怜,晴天霹雳毁家田;
多年努力瞬间失,默默无言问上天。
10102012
明修职董访问仁岭火灾灾黎归途午餐
。马兴松。
访毕灾区已近午,饥肠辘辘声如鼓;
路边食档少佳肴,龙胆鱼头堪饱肚。
10102012

新民独中教学楼联合动土感赋
。马兴松。
树人之计千秋承,育德培才百代兴;
今日群贤齐动土,他年成器再传灯。

忆父车祸赋诗感恩
。马兴松。
七绝
回忆家严车祸冲,惊慌恐怖罩心胸。
友人报讯张兄助,送院恩情铭五中。
七律
回忆家严车祸冲,张兄送院不求功。
友人报讯知宏泽,槟岛谢恩表敬崇。
往事如烟绕梦境,恩情似浪荡心胸。
有缘行善施仁德,报应分明是警钟。

赴丹州参加德教会振心阁特鸾
。马兴松。
(一)赴丹州途中
路途遥远景覌丰,辟径颠簸轮破风;
幸遇巫人来协助 ,平安抵达感心衷 .

吉兰丹振心阁特鸾
(二)师尊赐诗步韵敬答
师尊赐诗勉兴松    兴松步韵答师尊

幸哉政賈習文風    振心师圣肇鸾风
夙愿今酬堪慰衷    生众得呈仰慕衷
善業長承心在社    东海岸边施惠泽
大千誓渡志登峰    丹州境内创高峰
隨缘闡教東西走    十章八则诚心记
应命弘乩中外通    德性仁怀善意通
指日猶多師任寄    立愿遵师扬教化
赏梅植竹再兴松    青梅翠竹伴苍松
27092012

迎接九皇大帝
。马兴松。
桂月刚完菊月迎,黄旗飘荡满街盈;
宣天锣鼓皇船丽,善信持香献至诚。
14-10-2012


庆祝九皇大帝诞辰赋诗
(农历壬辰年九月初一子时)
。马兴松。

一年一度皇爷诞,信女善男虔敬香;
四季丰收财运旺,风调雨顺万民昌。
15-10-2012

九皇大帝圣诞千秋
。马兴松。
九皇圣诞重阳天,大帝圣恩八节绵;
祈愿庇民福泽赐,平安欢庆丰收年。
16102012

九皇大帝圣诞千秋
依双溪大年明修善社社长马兴松原玉奉和
。林怀龙,

其一
圣诞皇爷庆九天,黄旗飘荡雨连绵;
虔诚茹素许心愿,顺利平安度盛年。

其二
诞庆皇爷历九天,诚心为善意延绵;
明修妇女施厨艺,义卖美名驰大年。



中秋咏月四绝
。香港姚庆才。(马兴松吟友)
(一)
人庆团圆月庆盈,花灯彩烛照温馨;
蛅宫丹桂故乡树,地北天南共此情。
(二)
开门一见笑盈盈,四朵金花满室馨;
都是同胞亲姐妹,有心公主任锺情、
(三)
仰望晴空月正盈,庆迎佳节感温馨。
升平乐土开心地,各族交融亲善情。
(四)
明月光辉似水盈,满园桂秀玉兰馨;
人逢佳节精神爽,珍惜良朋祝福情。


2012826日(星期日)七时晚,明修善社社长拿督巴杜卡马兴松局绅与几位社友约同本人欢聚于北海紫薇火锅餐厅,与此同时邀请北海德教会紫威阁教育主任林怀龙先生,德教联谊会执行秘书黄钟发老师前来同欢共叙。感赋诗一首,词一阙。
。郭丽华。

盛情难却意难违,风水课完上紫薇。
闹市餐厅舖客满,明炉海味蜇鱼肥。
沏茶联谊佳肴品,论道谈心雅兴飞。
欢聚今宵时恨短,依依言别载星归。
注:“紫薇”乃“紫薇火锅餐厅”

词: 调寄  醉花阴

拿督谦恭情谊厚,电约黄昏后。
云集火锅厅,故友来临,众士相迎候。
紫薇园里灯如昼,日暮凉初透。
论古又谈今,道义真经,仿佛言传授。

读林怀龙词长大著『夕阳、人生』感赋
。郭丽华。
(一)
珠玑立立耐研磨,二字短篇箴谏多。
时有缅怀年少事,夕阳绚烂也欢歌。
(二)
潮州才子乐吟哦,松柏文丛竞笔戈。
崇善人生留警句,规箴青少莫蹉跎。

201291920日,林怀龙词长刊登泰马诗人雅集的历史回顾。读后有感而赋七律一首。
。郭丽华。

重温历史荡诗肠,泰马鸥俦聚一堂。
雅集当年人踊跃,梦萦故友兴高昂。
今时又报天声起,此届欣闻韵事扬。
吟柬相邀同唱和,传承薪火意深长。

承蒙诗人郭丽华女史引荐,拜识明修善社社长拿督巴杜卡马兴松局绅硕德于北海紫薇餐厅。三生有幸,乃依郭女史原玉赋诗留念。
。林怀龙。

大名久仰叹暌违,有幸今宵会紫薇。
诗友诚心相引荐,佳肴美味笑增肥。
政商两界曾登极,善德双修正起飞。
怀畅欢谈如旧识,广收教益满囊归。

词: 调寄    相见欢

良宵相约“紫薇”,沐霞晖。
美巽佳肴,欢叙畅心扉。
善社务、明修史,圣鸾飞。
硕德虚怀,领导著声威。

郭丽华女史读拙著《夕阳、人生》感赋,谨此步韵回敬
。林怀龙。
其一
精彩人生任研磨,美言虚颂赞夸多。
知音兴致同分享,志趣相投共讴歌。
其二
抒怀励志寄吟哦,才女诗情未息戈。
伉俪齐心扬艺术,黄金岁月不蹉跎。

郭丽华女史读拙作《泰马诗人雅集历史回顾》感赋,谨此步韵回敬
。林怀龙。
观今忆昔动枯肠,吟苑芬芳沁画堂。
意境清新尤俊美,诗声荡漾感轩昂。
鸥盟合力天声震,鹭侣齐心汉粹扬。
才智如君堪启后,承先源远看流长。

宋大峰祖师赐诗,依韵敬答 

祖师赐诗             怀龙敬答
文坛泰斗翁,      敬呈圣祖翁,
赐句了师衷。      答谢褒扬衷。
林木耸高长,      宋代德仁长,
子孙至孝从。      大功慈善从。
怀开胸豁达,      峰巅终抵达,
龙舞运亨通。      祖泽畅流通。
勉范鸾风振,      师道全球振,
之功必册封。      赐诗胜册封。

赠明修善社社长马兴松
其一
祖师宠爱赐机缘,应约驱车赴大年。
品茗论诗钦气度,明仁修德乐神仙。
热情豪迈无骄气,典范昭彰种福田。
款待馈赠饶盛意,愧无回报敬高贤。
其二
扶风裕后更光前,家学渊源道德延。
从政经商皆得意,明修立范又尊贤。
输财仗义如心愿,扬教施仁不息肩。
松柏长青添福寿,妻贤子孝乐无边。
121012
敬步香港姚庆才词长原玉成五绝四首
。林怀龙。
(一)              万果之王
水果香甜味道鲜,任君品尝各随缘;
毛丹山竹皆多汁,万果之王是榴莲。
(二)              西域取经
玄奘率徒往西行,万苦千辛为取经;
大漠风沙林野兽,河山湖海尽精灵。
(三)              黄山胜景
云海松涛令醉疵,黄山景色美如诗;
登高望远光明顶,曲径旋归日已迟。
(四)              三顾茅庐
卧龙岗上有奇花,刘备求贤访亮家;
三顾茅庐尝夙愿,孔明睿智本无涯。
如忙中有打错字,敬希指正,谢谢!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我家的鸟巢



我家的鸟巢                          。林华。
(本文于20121011日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副刊新风版)
     我家门外走廊上摆放着一些盆栽,其中有一盆栽高约1公尺半,最近发现常有小鸟飞来栖息。后来发现小鸟来时衔着小草置入盆栽枝桠间,原来是在进行筑巢工程。
      小鸟选择在此枝叶茂密的盆栽中,而不在凉蓬外七里香树上去筑巢,相信一定有其道理。小鸟长久生活在我家的周围,一定已判断屋里的人不会伤害他们;同时,鸟巢筑在这里,会有风吹不掉、雨打不到的安全。
      我们注意到有两只小鸟轮流进出输送小草,合力同心编织爱巢。不久,鸟巢逐渐成型。在编制过程中,小鸟躲进已放好的草中烫压成为平滑的内层,虽然外层看去不很整齐,而内部则是细致平滑,十分精巧。
      孙子们知道鸟儿造巢辛苦,便出入小心谨慎,以免“打巢惊鸟”。鸟巢形成之后不久,孙子们发现巢中已有好几粒鸟蛋。鸟蛋单然是母鸟生的。由此可见鸟儿已在夜间入住巢中,有时白天也见到鸟儿突然飞出,想是白天也回来执行孵化鸟蛋的任务吧?
      再过不多久,我们听到鸟巢中发出唧唧的雏鸟鸣叫声,不用说,孙子们也知道小生命已来到了鸟世界。于是,大家急着从鸟巢的洞口探望巢中的小生命。雏鸟闻声,以为是鸟妈妈送食物来了,三只雏鸟儿纷纷开口鸣叫得更加紧张。当他们发现不是鸟妈妈送来食物时才缩头平静下来。后来,鸟妈妈急忙飞来,冒着被人们发现的危险,钻入巢中去亲热安慰一番,雏鸟儿发出的叫声,既如投诉又如欢庆。经过一番呵护与喂食,母鸟才一冲飞到前面院子里的七里香树上去,巢中的雏鸟也安静下来,想是睡着了吧。
      夜间,母鸟回巢陪雏鸟睡眠,大清早便飞出去觅食及带回食物来喂养雏鸟。母鸟把嚼碎的食物藏在囊中,反刍回吐喂养雏鸟。这一段母鸟呵护喂养雏鸟的活动,经过了好一段日子。这期间只见鸟妈妈而不见鸟爸爸。相信鸟爸爸尽了传种的任务之后,已飞到别处去另筑爱巢了吧。我们见到路边的野狗也是如此,当小狗出世之后,狗爸爸就不见了,只剩下狗妈妈在表演着母爱的动人情节。这就是禽兽世界的特有现象。而在万物之灵的人类世界,偶尔也会发现这种情况,但毕竟不多见。
      经过了一段时日,鸟巢中的雏鸟逐渐成长,羽毛逐日繁密,翅膀慢慢的健壮起来,母鸟便鼓励及带领他们飞上对面七里香树的枝头。这时小鸟只是学习短程的飞翔,还没有寻觅食物的能力,鸟妈妈还得继续克尽喂养的责任。在树枝头,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母鸟将藏在囊中的食物经过辛苦的运动反刍,回吐出来喂养张开大口嗷嗷待哺的三只小鸟,直到他们羽毛更加丰满,身体更加健壮而能作远程飞翔觅食时,鸟妈妈的责任才算完毕,真是不简单啊!

Sunday, September 30, 2012

是时候检讨华教政策


是时候检讨华教政策
(本文于2012101日发表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林怀龙。

926董总华团到布城向首相提呈华教八大诉求,表达我国华裔心声,这是民主国家人民对政府下情上达的方式。
诉求备忘录由资深的首相署部长纳兹里代表首相接领。过程中部长与董总领导人彼此表现友善亲切,交流顺畅;部长并表示认同来者诉求的项目内容,同时表示知道其中所诉求的某些问题存在已久,应该获得解决。
我们不论部长这种谈话是“外交词令”、是“哗众取宠”、或是真心诚意的谈话,都是值得表扬赞许的态度。政府与领导华教事务的董总,或甚至是申诉华教问题的华团,一向在所表现或是令人感觉到的态度,都是相对或存有顾忌心的。今次纳兹里的表现是友善、亲切、毫无敌意的。
身为民主国家的政治人物,纳兹里有表达心声、发表意见的自由。当然,他的意见或想法,不能代表国家宣示政策,这是理所当然。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没有需要因为纳兹里同情华教处境的谈话而感到尴尬或难做事。谁都知道,不论部长或执行官员,做事都是根据政策所产生的法案条文,而不是根据部长本身或谈话的纳兹里而行事。备忘录中所提呈的八大诉求,将被接受实行或部分被接受实行,或备案留待逐步实行,完全须由内阁决定再经国会通过方为标准。
马华做为代表华人利益的政党,在其所参与的国阵政府中,可能代表华人所提出的申诉不尽被执政的内阁或立法机构所接受,但是其心理必须是期望他们的提议或申诉能够得到越多人赞成支持越好。尤其是像纳兹里这样资深的内阁成员,能够表现出与代表华族利益的马华持有相同意见,能协助使马华的诉求得呈,那应该是马华求之不得的事,绝对没有理由对像纳兹里的这种国阵领袖的开声支持华裔诉求而感到酸溜溜,或感到置疑。
根据纳兹里的谈话,我国副首相兼教育部长,应该是诚心检讨对华教政策的时候了。
独立至今,或是从1961年教育法案执行到现在,华文教育,不论是国民中学、国民型中学对华文的教导,或是华文独立中学所栽培出来的华文人才,全是对国家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绝对是国家的资产而不是负担。假如说华人子弟在华文独立中学深造就有碍民族和谐团结,那是毫无根据的说法。华文独中毕业生与宗教学校毕业的马来学生,或者是拥有淡米尔文资格的印度人,他们在社会上不论是私人界或政府部门共事,绝对可以和睦相处,亲切共事。政府可以设立独立委员会,在这方面进行调查,看我们的人民是否会因为来自不同源流的学校而阻碍他们亲切融洽相处。实际上影响国家人民亲善团结的,是煽动种族情绪以捞取选票的政客,以及显著偏袒的施政问题,便是影响国民团结的最大障碍。政府应该将之与教育政策一样进行检讨。
我们了解部长与官员必须根据政策法案条文处事,但我们也应该了解法案是死的,人是活的,尤其是身居国家领导高位的内阁成员,更应该敏感灵活,随着时代潮流的演进,而对政策法案条文经常检讨、修改、增删,以符合人民的需求。

Wednesday, September 26, 2012

關丹中華獨中與統考


星洲日报

言路

林懷龍關丹中華獨中與統考

2012-09-26 08:17
董總署理主席鄒壽漢說:董總不可能承認關丹中華獨中的華文獨中"地位,也不可能讓該校學生報考統考。
這項聲明,相信會給關丹申辦中華獨中當局感到十分為難。假如說維護及發展華文教育是全體華人的願望與責任,那麼互相合作,互相容忍,共同努力,齊心面對困境,那才是深受中華優秀文化所熏陶的民族應有的素質與智慧。假如說要互相為難,互相爭鬥,而感覺到略佔優勢時便非置意見不同者於死地不可,那真是太不文明瞭。
世界上任何一種公共考試,不管考試主辦當局是官立還是私立,都沒有理由限定只給某些人參加。實際上也沒有需要這樣做,因為考試的用意在於測試程度、在於鑒定資格。世界上著名的英國劍橋文憑考試,雖然考卷全是英文出題,但並沒有限定只有英校生才准參加考試。假如你沒有達到程度,不能考到標準成績,當局自然不發文憑,這對任何人都不會有影響。即使我國的所有官方考試也是一樣,不管你是政府學校的學生、私立學校的學生、華文獨立中學的學生、甚至是沒有在學者,都准予參加考試。你能達到所需程度、考到所規定之成績,便發給文憑;否則你便得不到文憑。
我們不明白為何獨中考試局可以規定不准某些人參加統考。除非是為了要以此來置關丹中華獨中於死地,來展示董總的專權霸道。既然關丹中華獨中的學生在該校將教導國家課程以外的其他科目"之後又不被接受參加統考,然後再以沒有參加統考"來判定這不是一所華文獨中",華社不能給予支持。熱心華教而有智慧的華人摸摸良心想一想,這是公平的理論嗎?
學生參加考試是自由的。不管是英國的A水平(A Level)、O等級文憑(O Level)等等,當然獨中統考也不例外。政府不必特別聲明關丹獨立中學學生可以參加統考,也沒有權力限定學生不准參加統考;有這種權力的,相信就只有董總的鄒壽漢罷了。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林懷龍)

Thursday, September 20, 2012

泰马诗人雅集的历史回顾


泰马诗人雅集的历史回顾
。林怀龙。
(本文于2012919日及20日连载于槟城《光华日报》副刊新风版)

当今旧诗词创作风气鼎盛

我最近接到两张诗人雅集的请柬。其中一张是怡保山城诗社发出的《壬辰中秋海内外诗人山城雅集》请柬,雅集日期是2012106日;另一张则是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发出,将于20121117日,在马六甲举行的第38届马来西亚全国诗人“唱天声”壬辰重阳雅集。请柬照例附上主持人的诗、词和对联各一,接到请柬的诗友一般上都要有所回应。回应的诗可以步韵,也可自韵;词可依照柬诗的词牌,或自选词牌填谱。对联亦可自选冠首文字。

各地诗社及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除了主办雅集,如端午节雅集、中秋雅集、重阳雅集等之外,平时还有主办各种提倡鼓励诗词创作,发扬诗教的活动。

目前在全马各地都有诗社的组织,而且社务相当活跃。诗词作者也很热闹,几乎蔚成一股炙热的风气。在半个世纪之前,旧诗词几乎只是一般受过古文教育,来自中国国内的老学究的玩意,而如今则是老中青男女皆有参与的普遍文艺活动。这种风气并非起于一朝一夕,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旧诗词创作及雅集的发源地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或相信,诗词创作风气起于雅集,而雅集风气则起自泰南合艾及槟州大山脚。这已经是几乎被人遗忘的旧事。

我于1960年到1969年在大山脚侨光学校担任校长,课余到国际书局饮茶座谈。初时书店老板是来自中国,曾经参加抗日武汉合唱团的洪志辉,另一位股东是擅长写作旧诗词的叶蔼园。叶老平日唱酬的诗友是蓝田玉和叶福源。他们三位都是年达古稀的老前辈,有很好的旧文学根底。我在196324岁时加入他们的吟唱行列。有人说文人相轻,但我们当时不但没有相轻,甚至互相标榜。蓝田玉是诗翁,叶蔼园和叶福源是诗伯,我则被套上才子的谬誉。后来加入了郑志明、孙少卿,以及来自北海的洪钦敬、巴东色海的陈重丕、陈夏火、双溪大年的许峥嵘、太平的梅连科等,阵容逐渐扩大。我们常有诗作在当时的报章副刊发表。在相同副刊发表诗作的,还有泰南合艾李荫桐、李慕轼(MR.BLACK)、郑国旗、曾德华等。偶尔也互相步韵酬唱,促近诗人感情上的联系。

泰马诗人中秋雅集的首创者

当时在报上的新闻以及副刊诗作上,知道1965年及1966年一连两届,在合艾及宋卡有诗人中秋雅集的美事和诗作。雅集的盟主(主持人)是李荫桐和李慕轼,他们两位都是南益树胶有限公司合艾分行的重要职员。当时大山脚的这些诗友曾经受邀参加,蓝田玉应邀出席,并受促于翌年(1967年)在槟城主办第三届中秋雅集,命名为《丁未年泰马诗人中秋雅集》。

蓝田玉在返回大山脚之后,便联络诗友,包括一些槟城的诗友如黄晚香、陈习庭、杨自牧(永谦)、李典谟、沈高标、张少宽等人进行磋商筹备工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由年老诗人领导筹办一项跨国集会,不免感到任重心焦;况且,主办雅集。招待来自泰马两国诗友嘉宾,虽然旅费宾馆开支,由参加者自行负责,而宴会、纪念品、请柬刊物印刷等需要一笔开销,所幸在筹备过程中,获得吉打州南部巴东色海儒商陈重丕慨然答应负责宴会开销,于是雅集经费已无问题。家居大山脚的蓝田玉,以兴奋的心情、坚毅的魄力,经过一番领导功夫,筹备顺利,丁未年第三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终于在槟城丹绒武雅,山坡上依山面海、风景优雅的怡园酒家顺利举行。主办当局以柬诗相邀,参与者步韵奉和,诗作丰富,白雪阳春、珠玑锦绣,美不胜收;编印成册,传阅吟咏,弘扬诗教,传承文化,意义深长。

雅集当晚,美酒佳肴,鸥盟相聚,宾主联欢,纸笔相传,联吟赓句,酬唱之声四起,交杯雅兴频传,极尽雅集之崇高兴致。这是马来西亚诗人雅集的首创。马邦中华旧文学,诗词对联之文风就此掀开序幕。

丁未雅集当晚,怡保有多位诗友前来参与其盛,深受诗兴文风熏染,回怡保之后,与当时怡保诗人沈亭、王光国、张英杰、吴起陛、彭士麟、赖甲贵、何继昌。白瑞祥、白成根、麦衮华等商议,乃决定主办第四届(1968年)泰马诗人中秋雅集于怡保,并公推儒商白成根与麦衮华为主持人。第四届雅集在山城怡保顺利举行之后,原本决定第五届在柔佛麻坡举行。当时麻坡诗人李冰人、苏和生、周庆芳、李怀德、吴金谷、林心青等人皆乐意筹办第五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于麻坡,只因当年不幸发生513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影响了筹备工作,而不得已放弃主办。结果改由泰南合艾再次主办。因此,合艾的李荫桐和李慕轼,总共主办了第一、二、五三届的泰马诗人中秋雅集。

第六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在泰京曼谷举行,由陈广深主持。当时马来西亚有众多诗人前往参加,并且答应承接主办辛亥(1971年)第七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于槟城。
                                           
图片说明:1 泰马诗人中秋雅集第一至第七届主持人
            由上而下  1.1    李慕轼(左)、李荫桐 (第一、二、五届)
1.2              陈重丕(左)、蓝田玉  (第三届)
1.3              白成根            (第四届)
1.4              陈广深            (第六届)
1.5              许平等(左) 竺摩上人(第七届)

                      (上)
第七届中秋雅集阵容浩大

1971103日假槟城安顺律树胶公会礼堂所举行的辛亥年第七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是自雅集创办以来,阵容最浩大,范围最广阔的一次。参与者除了泰马诗人之外,还有来自日本的何本休三郎,以及来自香港、台湾、菲律宾、新加坡、澳洲、印尼等国诗友如易君左、胥端匍、郑鸿善、王素琴、陈心彬、许统正、何文廉、陈宝书、刘楚才、蒋长安、黄景荣、宋崇基、神州客、逸尘、许清思、黄大可、张肇仁、杨震田、张直端、萧瑟风等大雅,投诗响应或亲身莅临参与盛会。其他诗友参与者计有泰国各地共111人、马来西亚114人,其他20人合共245人,加上文教界及艺术界嘉宾总共约400人。当年最杰出的前辈诗人兼书法家教育家任雨农、周曼沙、萧遥天、湘江才女彭士麟等均有出席。是晚宴开40余席,场面热闹,盛况为历届之冠。是次雅集盛会主持人为槟城儒商兼艺术协会主席许平等,及佛教高僧竺摩上人。槟城著名诗人杨自牧(永谦)在其雅集诗中写道:
词田大有又丰收,泰马诗人喜聚头。结社无忘明月约,飞笺满看秀囊稠。凌云气压旗山兀,吐凤才高鹤屿秋。六届赓盟今第七,更期届届比前优。

是次雅集盛会节目前后共有三天,首日迎宾,第三天是招待远地诗友观光槟岛名胜。雅集高潮,当然是在中秋夜,即阳历103日晚上假树胶公会礼堂举行的联欢宴会。宴会司仪由本人担任,当时我年方32岁,风华正茂,且声音清晰洪亮、思绪敏捷、口齿伶俐。对节目的宣布及场面的操控,可谓得心应手,恰到好处,陈习庭前辈不顾我的尴尬,当众高声盛赞,并乘机自炫我操控场面的情况,与他早年在中国向数千军人训言时的效果一样。只是他当时是十分严肃,而我则是亦庄亦谐,轻松又活泼。过后出版的雅集特刊中对当晚司仪的表现也有所表扬(我当时那种满足愉快的心情至今仍旧感觉到飘飘然,余韵未了―哈哈!)。

辛亥年第七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并非只是作诗填词、联吟酬唱而已,而是节目丰富精彩,富有文学与艺术韵味、多彩多姿前所未见的盛会。在丰富精彩的节目当中,包括由陈君玉、陈火炎领导的槟榔屿平社京剧演唱、竞猜谜题文雅高尚巧妙的谜语、各籍贯诗人以其乡音吟诵诗词、历届雅集主持人致词、名士致词者包括诗书画三绝的五四运动健将、当代杰出文学艺术家易君左,来自法国的汉学家高世石龙宝氏亦以华语致词。

主持人许平等致词时倡议各地区成立诗社,并且将泰马中秋雅集扩大至东南亚中秋雅集。第一、二、五届主持人李慕轼提倡“旧瓶装新酒”,献议将旧诗词内容涵入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以符合时代潮流,使生动有活力。竺摩上人在其致词中表扬诗教与佛理的亲密关系。上人认为诗的无邪情趣,是表现高度艺术的真境,与佛学上的荡执成智、迁恶为善,亦可息息相关。诗词是汉粹之一,是华族传统最优良美善的文化,更涵有人生高度的意义与价值。

薪火相传蔚成风气

在第七届泰马诗人中秋雅集,来自各地的诗人,深受诗词艺术美善效果的影响,响应主持人许平等的献议,而接着纷纷在各地区成立诗社,甚至已成立了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并且每年轮流举办中秋雅集,号召各地欧盟鹭侣相聚联欢,疆界不再限于泰马,甚至来自世界各地诗人亦在所欢迎。而雅集也不只限于中秋节,端午、重阳也都被各地诗社选为举办雅集的节日。除了雅集之外,诗社也主办讲座会,定期举行诗课创作、诗词对联创作比赛等等,并且编印成册,分赠各地诗友。

至于各地诗社领导人以及雅集主持人,也经过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演进过程。例如原本由许平等领导的槟城艺术协会诗词组,先后由周子善、刘作云继续领导推展诗教活动,并且力求发扬光大。槟城其他诗社及各州各地诗坛组织亦然,虽然经过时光冲击,人事变迁,但是马来西亚各地的诗人只见增加不见减少,因为诗词创作的活动,已是薪火相传,蔚成风气。

                                                                 (下)


图片说明:
        
 1.泰马诗人第七届辛亥中秋槟城雅集全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