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宗教,政治,国家

宗教,政治,国家 。林怀龙。

宗教善化人心,教导人类遵循道德标准,过幸福美满生活;政治争取民心,领导治理民事,使人民过安定和平生活;国家是人民的大家庭,由政治立法治国,由宗教善导民心,两相配合,国家安定和平,进步繁荣;人民以正确价值观,奉公守法,乐业安居,生活美满。

我们的国家以回教为国教,国家的主要掌权者是回教徒,政府协助人民建回教堂,并落力推展各种回教设施,在国家行政事务上,渗入回教价值观,州宗教事务局设回教法庭,处理回教徒触犯回教法律事宜等等。马来西亚宪法第11章也明文规定不同种族的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国家如要修改宪法,须有三分之二国会议员赞成通过。根据回教学者的解释,阿拉从不逼人归依,阿拉要求的是真心的信仰,而不是在被威胁之下无可奈何的宗教决定。其实,所有的宗教都是一样,以其教义,导人向善,尊重所有人类的生存方式与自由信仰,没有强逼,没有冲突;如有越轨,纯属人为。

首相于去年9月29日对马来西亚是回教国的声明,引起行动党利用为政治课题,张贴标语,呼唤人民醒觉;结果该党主席林吉祥,受到警方逮捕,并将面对触犯煽动法令的提控。今年6月17日,首相在国会下议院,回答甲洞区国会议员陈胜尧的附加询问时重申:大马是原教旨主义回教国。首相也说:纵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我国将剥削非回教徒的权益。首相在国会的这项声明没有见报,也许有人认为可怕得不可思议,也有人认为首相的目的只是在于对付回教党,首相本身在第56届巫统大会上,似乎也有如是暗示。而行动党主席林吉祥则声称要为此控告首相。我们感觉到,目前我们的国家,正为宗教与政治问题,搞得人心惶惶,甚至有大雨欲来风满楼的敏感。

首相在今年5月13日至16日期间(应该是以回教国领袖身份)造访美国时,向各国表明了大马的立场,也同时更正西方国家对回教及恐怖主义的错误概念。在会见美国总统布什及政治议员时,首相向他们提出了大马对回教及恐怖主义的看法及立场,包括恐怖行动发生的导因。首相不胜其烦,风尘仆仆,去了美国又访问凡蒂冈会大主教,全是因为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温酿宗教敌对危机,有人把回教与恐怖主义联想在一起。首相乃为消除错觉,化解误会冲突。

诚然,回教并不是象征恐怖主义,也不等于暴虐无道的阿富汗“塔利班”独裁者的短暂政权;这些只是利用回教名义,而疯狂行使大逆不道的强权变态统治。这种与回教原始教义“不鼓励人们欺骗,主张和平及积极行善”(借用首相言语)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作为“主张和平鼓励积极行善”,世界最大宗教之一的回教,怎能与恐怖主义及塔利班暴政拉扯在一起。说到最近在我国多次揭发的所谓“圣战分子”,也并非回教徒专有的玩意,基督教不是也有“圣战分子”吗?历史上从11世纪到13世纪,为期200多年,明目张胆的“十字军东征”,所搞的就是圣战,所不同的只是规模,形式与对象而已。根据回教学者的诠释,圣战在广义方面来说,也可以被解释为对付自己的私欲,如克服自己对人类的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肤色歧视等而进行的意志斗争。

“回教国”在我国历史现实中,被拉出来套以恐怖的面纱,是最近三几年来的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坛上有个回教党,“回教国”的名称由回教党说出。他们宣扬人类平等及公正廉洁的策略,可能引起了一些人的认同与向往,使到另一些从政者感到不安,也许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利益,而一再将回教党所拟议的回教国,套上了一层层恐怖的面纱。其实回教党所谈的“回教国”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相信联他们本身也还没搞清楚。最简单的道理是,政党需要人民的支持,就象商人需要赚钱一样,有谁愿意失去民心或做亏本生意?

其实,从政者具有高超智慧与敏锐眼光,他们没有理由不知道在我们这个国家,永无了结的种族问题,将比宗教问题更为恐怖。前者对国家前途的威胁性更可怕,它随时可以残害人民,毁灭国家。种族问题没有获得协调或解决,各族人民及其世代子孙所过的安宁日子将无保障。在种族冲突事件发生的时候,任何种族的人士,随时都可能会因为肤色差别而面对生命危险;届时国家所拥有的一切成就,也可能被毁于一旦。这便是“人”比“教”更可怕的事实。虽然这些是消极的想法,而不足为训,但是假如我们因为担心“回教国”问题,而完全忽略了种族极化问题,我们便是对自己和对国家不忠实。

现在经过首相的一再声明,我们可以暂时不必再为“回教国”问题而忧心忡忡或争论不休。我们希望不论是国阵(巫统)的回教国,或是回教党的回教国,都不至于忽略我国是个信仰自由及多元种族国家的事实。各宗教信徒与各种族之间真诚的互相尊重,将永远是国家和平安定及走向进步繁荣的最佳保证。我们可否暂时搁下“回教国”问题的争议,而为消除嚣张跋扈的种族极端气焰,(虽然这种气焰已经不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为建立起一个真诚合作与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多元种族社会,来共同寻求一劳永逸的可行方案?因为这才是全民,尤其是从政者,真正为了国家前途,而应该冷静思考及积极探讨的问题。

(本文参考网络新闻及回教国论坛资料而作)

26-06-2002 光华言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