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学习他人语文不必丢根忘本

学习他人语文不必丢根忘本 。林怀龙。

4月14日,我从澳洲经新加坡转机回槟城,在新航机上的新加坡英文星期天时报The SundayTimes第24版偶然看到一则专题,报导一个马来孩子在华族同胞协助下,完成中学及大学华文教育。

这则专题所报导的人物,乃是在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浮罗德港 Pulau Tekong 华文小学, 1971年毕业于南洋大学中华语文及文学系,现年57岁,担任新加坡国家回教协会公共教育及公共事务处主任的Encik Jaffar Kassim,(华文译名)耶亚华先生。

耶亚华是半个世纪之前,新加坡外岛浮罗德港一个马来渔夫的孩子。父亲捕鱼为生,家境清寒。养育13个子女,耶亚华是老大。他的父亲坚持把他送进当地的华校,理由是新加坡有很多华人,许多华人富有而成就不凡,所以应该学习华文。

1960年8月,当耶亚华将要从小学毕业时,他立志要继续在华校深造。但当时浮罗德港并无华文中学,要升学,须负笈新加坡本岛。他自知家境贫寒,无法负担升上中学所需费用;但是他并不气馁,他写信给南洋商报,希望华社帮助他实现理想。当时担任南洋商报记者的马来文学者杨贵谊先生,写了特别报导,连同耶亚华的求助函制成电版刊登于1960年8月7日的新加坡南洋商报。当时得到热心家李光前先生的关注,他老人家告诉南洋商报编辑,如果华社不协助他将协助。

报导刊登之后,得到新加坡华社的热烈反应,不但使耶亚华能实现升上华文中学的理想,并且于较后时在南大完成了大学的华文教育。

当时为耶亚华写报导的杨贵谊先生,是著名的马来文学者。他后来受聘担任南洋大学马来文系讲师,前后出版了多本的华巫大辞典及其他著作。在促进华文和马来文的互相对译互相交流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当耶亚华于较后升上南洋大学时,得有机缘再会见杨贵谊先生。他们彼此肝胆相照,坦诚交往,各为学习对方的语文文化,为促进两族之间的交流,了解,团结而作出努力。

现年57岁的耶亚华,以及现年71岁的杨贵谊,两者都是目前新加坡华巫文化交往的媒介。

新加坡乡团联合会于4月13日邀请耶亚华先生,就华巫文化信仰的共同点以华语发表专题演讲,他流利生动的华语,使在场听众赞叹不已。

60年代的中国尚未强盛,中华语文尚未受到世人的重视,许多华人本身都宁可舍本逐末,抛弃华文去学习英文,有者甚至不让子女沾染到华语华文,以显示对洋化的忠心与决心。而耶亚华的父亲,以一介渔夫,竟能眼光独到,决定送子女进华校接受华文教育。纵然华文教育在后来的新加坡逐渐萎缩没落,几乎仅存语言的躯壳,不见语文文化的内涵,但是象耶亚华和杨贵谊这等人物,却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品质与人格。他们不但深入了解别人的语文文化,同时也充分掌握了自己的语文文化。

耶亚华进华校学华文,深入潜研中华语文及文学,但他并没有忽略学习自身的语文,并没有疏离自己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所以他今天能在竞争激烈的新加坡社会扬眉吐气,为族人,为国家贡献高尚的服务。

学习他人语文是优点,也是美德;趋炎付势,投机取巧,学习他人语文而抛弃自己的语文文化,是忘本,是失根。这些人最高的成就,也只能以物质夸人。其实,我们要学习他人语文,应该向耶亚华看齐,不要忽略自身的语文文化,不必丢根忘本。

14-04-2002 南洋言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