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初入学儿童的心态

教育圆桌:理解初入学 儿童的心态
2002/03/14 13:59:55
■林怀龙
儿童在家生活,由父母长辈呵护照顾,行动自由,不受周围环境约束,也没有与他人共同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一旦上学,情况便有所改变。

家里长辈虽然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灌输,但大多都是采取半开导半迁就的态度,对儿童并不会造成太大压力或约束。

学校生活则须遵守固定规则,而管教儿童,制定儿童学习规则者则是老师。在儿童的心目中,老师便如警察一般的严肃、可怕、高不可攀。

现代儿童几乎都有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体验。学前教育虽然不如正规教育一般认真严格,但也算是集体生活及学习的开始,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行为态度有所约束与指导。

儿童在初上幼儿园当天,刚投入陌生环境,心情必然紧张,家长也是一样。校内外都挤满家长,不时听闻哭声,显示儿童心中对新环境的恐惧感,他们不愿意接受,但却不得不接受。

我认为,他们的哭声既不是抗议,也不是想逃避,只是矛盾心态的表现,因为当儿童发现幼儿园的生活,与家庭生活无多大差别,并且在适应后认识许多新奇事物及新朋友,就会渐渐感到学校生活乐趣无穷。

学前教育的目的

老师此时便应该抓紧机会,逐步引导儿童遵守某些简单的规则,训练共同生活所应养成的好习惯,例如有礼貌、负责任、喜欢帮助别人、原谅别人不小心的错过、遵照老师的指示做功课、回答及发问问题等。这些都是进入正规学校之前所要适应的情况。

其实,学前教育主要在于引导儿童如何学习生活,培养遵守纪律的好习惯;而不是在于学习多少,或考到第几名。

一般而言,初入学的儿童心态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胆怯怕生,规规矩矩,没有捣乱的意图,甚至没有发言或发问的勇气;另一种则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多话好动,惹事生非,甚至欺诈狡猾。

当然,老师心目中最理想的学生并非在此两例,而是胆大不妄为,应该发言时发言,应该行动时行动,循规蹈矩,具有良好的品性与习惯,我们称之为好学生的一类。

但是,如果班上都是好学生,教师的教育任务,就不算神圣,也没有特别的意义了。

我认为,对于初入学的儿童,不论是在幼儿园或是小学一年级,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态度,来应付上述3种不同心态的儿童。

例如顽皮的儿童会瞒骗老师,闹着要去厕所,老师知其胡闹,可能便会很自然的说:上课不许上厕所!但是,原本有需要上厕所的胆小儿童,正再三考虑是否向老师请准去厕所,听到老师这么一说,自然便不敢提出要求。

依照个别情况处理

于是,这些胆小的孩子痛苦强忍一两节课,他们不但对老师的教导完全无心跟随,甚至可能撒尿在裤;而老师也可能不体谅儿童,而加以责备处罚。

有些儿童有经常要上厕所的习惯,老师越是不肯让他去,便感到越有需要,因此老师在未与家长沟通联络,彼此合作改变儿童的坏习惯之前,最好暂时给他方便。

身为教师,对于班上每一位儿童的心态,都应清楚掌握,依照个别情况处理问题。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就需要与家长联络商讨,设法解决问题。

身为家长,也应该充分了解子女的生活习惯,与老师配合力求改善。家长如知道子女明年要上下午班,今年便得开始改变他睡午觉的习惯,否则孩子每天上课时打瞌睡,试问如何有正常的学校生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