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15, 2010

孝 道


(本文于2010年10月16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孝道 。林华。

2009年11月28日报章新闻报导:年届85高龄的马共前书记长陈平的愿望是回到马来西亚的家乡。记者问他:“你为何要回去那不是你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的马来西亚?”陈平回答:“因为那是我的故乡,我的父母埋葬在那里,我要争取回去拜祭他们,以尽人子的孝道。”

陈平是个共产主义者,他18岁离开马来西亚实兆远的家乡和亲人,23岁出任马共书记长,长年为实现理想而斗争。共产党的理想是为主义为国家,而不重视自己的家庭与亲人。但是在经过了长期的斗争,在放下武器协议和平20年后的今天,竟然恢复仁慈本性,而期盼有机会回到家乡去奉行孝道。这种思维,代表着东方文化价值观的宏大力量。

孝道是东方圣人孔夫子所开创的儒家道德最高准则,百善孝为先。几千年来,孝道被视为人所应具有的天性,甚至是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孝经》把孝当着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百孝经》中有云“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

在五四运动时,也有些人诋毁孝道,认为强调孝道是封建家庭用以限制子女的桎梏。这种理论究竟站不住脚,很快便消失不再流传。虽然行孝的方式与标准,有需要随着时代环境的转变而调整,但孝道肯定是人类生活中最宝贵的道德准则。

周朝时代订立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大教条,及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都是为适应当时社会环境的需求而订立。这种规则全是为了缔造美好家庭,维持安定社会而立下的守则。不过当时所流传的君臣父子关系,有所谓:君欲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为不忠。父欲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为不孝。这种不顾人权,没有法律根据的忠孝规则,在今天看起来根本是太荒唐。

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人民世代靠农耕为生,年轻力壮者才有耕种的能力,年老体弱时便得靠人奉养。所以有“积谷防饥,养儿防老”的说法。身为子女的,孝道中最重要的便是尽反哺的责任。但今天的老人,有养老金,有些国家更有对老年人的诸多福利照顾,而没有需要孩子来奉养。虽然如此,并不代表子女已没有需要尽孝道。经常关怀父母长辈,嘘寒问暖,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最重要的是要循规蹈矩,奉公守法,过安定生活,不要令父母担忧挂虑。

古代也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说法,如今为生活到外地或外国工作,已非远游不可。不能与父母相处,便应该尽量设法回家探望父母,平日多通消息,多关怀问候,以使父母开心放心,这样才能算是有尽了孝道。

2 comments:

  1. 林怀龙老师,
    本人是前马来西亚居民,现居住纽西兰,通过网际网络向您学习了很多中文, 特别是旧文学如诗词, 对联等。 您对对联的解析使我得益良多。 我相信您的旧文学是自修的, 因为您没到过大学唸中文;这在马来西亚出生或生长的华人当中是罕有的,可见您有超人的天资与毅力。 我对詩词也颇兴趣,可是不懂如何入门,特别是词牌,词韵等;不知您是否可以写一些如作诗填词的文章,或提供一点资料以指点迷津?
    敬祝文祺。
    晚 黄定茂上。

    ReplyDelete
  2. 黄定茂先生,
    你对旧诗词有兴趣,可上网寻找学习资料。你可到google找”诗的格律“及”诗韵“;词的”格律“可找”词律“来参考。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