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汕头大学对林怀龙作品的评述

中国汕头大学
海外潮人文学研究中心出版
近现代海外潮人文学
第三篇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潮人文学

林华(林怀龙)作品的评述

林华,原名林怀龙,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广东普宁。在20世纪60年代曾用林华、马龙、虹影等笔名,著有短篇小说集《不再倔强的人》、《悲喜之间》(与蔡文超等合作)、《记得当年年纪小》(与人合作);评论杂文;《华文教学法讲义》。在这些创作中,林华主要是以现实主义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借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主观情绪、理想和意图,体现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学思想。他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以其敏感细腻的文学感受,淡泊明志的创作心境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抹上浓重的马来西亚当地色彩,作品中融入了高涨的时代呼声。他的文字清新隽永,感情真挚热烈,视野开阔,因而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
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林华,将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投入到爱的教育、儿童和青年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时政、社会事务中,他继续拿起笔,关心国家和社会,将自己的思绪形诸笔墨为诸多杂文评论和哲理言谈。林华的视野开阔,见解犀利而独到,他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内容大致分为“生活言谈”、“时事言谈”和“教育言谈”三类。
“生活言谈”类的文稿主要是透过值得公众注意到生活现象和社会事件进行哲理性的追问,以启发读者理性和智性的思考。有从形而上的诗性探索为切入点谈人生心境的,如:《观彼顾此说人生》、《佛教靠我》、《一失足成千古恨》、《机遇与人生》、《谈心境与生活意念》、《人生与命运》等篇,宽容、豁达和平淡之感贯穿于这些文章,成为了林华“生活言谈”的主要基调。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认为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掌握的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是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的。他提倡兼爱平等、和谐共处——他多次提到“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才算是理想而又有意义,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人生的内容因为各有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人生在世,首先必须建立本身的生活理念,要过平淡的生活,或是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人生二字写起来简单,但经历起来则千变万化”。林华鼓励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淡泊平静的心态,他说:“过于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今日社会,人类生活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强烈竞争。患得患失,战战兢兢,使得一个人终日以诚惶诚恐的心态过日子。久而久之,人的精神便趋向紧张而毫无宽松的感觉。”此外,林华针对一些青年的不良行为发表评论,对青年的发展施以更多的关注,如《谈年轻人的工作态度》、《青年人的志向与计划》、《青少年热心崇拜偶像》等篇中,告诫青年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并且勉于事而慎于言,孜孜向前,只有不断努力靠近目标才能有所作为。虽遥居海外,林华对于祖籍国仍有着深厚的亲情,他不忘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呼吁华人团结,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团结。同样谈得较多的是关于个人的修养问题,林华期望人与人之间能够融洽相处,相互督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他遵从孝、敬、礼、义、爱的儒家思想,推崇理性的生活方式,告诫人们诚信、宽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林华非常关注民主动态,他肯定了社会给予文人的自由言论空间的制度,同时也指出“珍惜自由言论的权利”应该成为文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从上述言论中可以看出林华崇善的品格,他相信温顺的力量,追求亲善、和谐氛围,也正因如此,更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照。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效率,改善生活,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林华对教育问题事事关心,他不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更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殚精竭虑地投入关注。在他的言论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关及教育问题,涵盖了教学活动和教育制度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呼吁社会关注教育以及期待国家完善教育制度,到细节上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系统的意见和建议。林华首先倡导平等开明的教育制度,鼓励政府废除大学固打制,扩大土著学生的学习名额。林华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各族人民应该同舟共济,理智良知超越种族情绪的迹象”。在马来西亚,由于华人人口总数居其第二,因此为了有利各族人民的沟通和交流,林华提倡在普及华语的同时发展华语教育,这样才能完成华人与各族的和谐共处,密切往来。在多篇文章中,他谈到,“不论何种族,除了学习自己的母语母文之外,多学习其他语文,是绝对正确,对将来的前途发展,是绝对有利的……各族之间互相学习,使更进一步互相认识各别的文化,更进一步促进各族之间的亲善团结,肯定是有万利而无一弊的”。林华从马来西亚的国情以及世界大团结的趋势出发,强调了要“热爱华文,学习华文”的重要性——“马来西亚文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语文,华文则可以成为我国人民的经济语文。”他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并提出希望: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为孩子走向未来美好的前途护航。他鼓励家长与学校进行定期良好互动,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以及学习情况。此外,还非常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该具备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专业化的教学技能,能敬业乐业、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指出了教育制度、教学实践中有待改善的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停留在批评谴责的层面,而是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中学生纪律问题与教育制度》、《母语教师专职化》、《教育与治安问题》、《作文的教与学》、《缩短中学课程》等篇目中,他根据马来西亚的不良教学现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坚持认为帮助学生开导思路,启导积极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融会贯通的敏捷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乐观、友善的生活态度,是理想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历史是一种符号,标识着时代的痕迹,承载着后人给予的无限阐释,而当其被怀念和记忆的时候,需要的是严肃认真的思考。林华对时事历史非常关注,在“时事言谈”中,他持以热忱于历史进程中国家的民主和谐发展,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林华对时事政治的介入,始终以“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前提,坚持理性的知识分子的立场,秉承着高度的理智,保持从容,主张冷静交流和明智裁决。从强调遵从政团纪律到倡导宗教自由,从呼吁国家安定、经济稳定到献策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充分体现出他对于马来西亚的炽热真诚。
应该注意到的是,林华在这个时期的评论及人生言谈中没有了他在上个世纪文字中的沧桑和苦难,没有了郁积的满腹辛酸,也没有了一种飞絮浮萍的漂泊感和陌生感,更没有口诛笔伐的尖锐,他并不是把文字当作精神寄托或者灵魂的避难所,相反,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了温馨而安谧的人文关怀,彰显出崭新的时代精神,饱含了对于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对于真理、正义的热情歌颂。从这些平和而真挚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当今马来西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地居民和华裔后代融为一体的团结和睦、人们平定而有序的生活节奏和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林华对于马来西亚各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充满了自豪之情,同时,他深情的眷恋着中华民族,仍不忘对祖籍国的发展以及血浓于水的祖籍国人民的生活抱以诚挚的关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