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3, 2010

巴刹


本文于2010年4月24日刊载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两言凉语>专栏

巴刹 。林华。

我家附近建设了一座新的巴刹。这座新巴刹并不只是蔬菜鱼虾及鸡鸭肉类的市场,而是包括了衣服水果,家庭用具及咖啡座与各种美食摊格的中心。

巴刹规模既然如此庞大,交易的种类又如此繁多,前来光顾的人便特别众多。

传统上巴刹原本是家庭妇女购买日常食物用品的地方,但我家附近这座新式的巴刹却并不仅限于此,有全家扶老携幼到来用早餐的,有朋友三五结伴前来喝咖啡聊天的,也有相约前来巴刹见面谈商生意的。

我是退休的乐龄人士,一星期三两天到来会见老友喝茶聊天成了不成文的协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华文坛上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作者宋子衡,退休的黄钟发老师与黄汉雄校长,我们都是经常在此相聚谈论此长彼短的退休同道。一杯浓郁香醇的咖啡,只不过90仙,天南地北,上古今时,是非成败,兴盛衰微,都付笑谈中。有发表兴致的,尽管口沫横飞,选择宁静的,也可洗耳恭听。有时老友经过,打个招呼,关怀问候,不必特地上门拜访,何其方便。巴刹里的咖啡摊上,当然也有许多过去的风云人物,他们宁可选择隐姓埋名,不愿多谈也不露真相,让过去的辉煌显赫悄悄敛迹。总之,今日的巴刹,不但能给众多人士提供多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在日常运作中,隐藏着无限的哲理故事。这岂是旧时代的巴刹所能相比。

时代进步了,巴刹里的交易方式也有所改变。过去流行的讨价还价,如今已不复存在。许多物品都是称好包装标价,交钱取货,不必费时多谈;即使现称现包,也是报价付款,没有罗嗦的必要。

经济情况改善,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水准提升,消费能力增强,彼此给对方便利,再也没有讨价还价的必要。教育的进步,也使人们认同及实践朱子治家格言:“与肩挑买卖,不要斤斤计较”的美德。

巴刹里各类贩商的众多摊格中,生意兴旺或冷淡各有不同。正如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有些受人欢迎而门庭若市,也有些少人光顾乃至门可罗雀。有人说这些差别是运气造成,也有人说是地点问题。但我却认为经营的方法和对待顾客的态度才是决定兴衰的最大因素。百物齐全,价廉物美,当然是顾客抢购的对象;态度和善亲切,待客彬彬有礼,顾客当然乐意前来光顾交易。
在巴刹走动多了,每次观察着来来往往的脸谱行为,留意着贩商与顾客的交易态度,欣赏着咖啡摊格上各人的态度言论,使我感觉到:巴刹,其实便是整个社会的缩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