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 2014

卢沟桥上凭吊战争祈祷和平

                                                   作者在卢沟桥上凭吊战争祈祷和平
                                    左起林怀龙、陈淑意、黄汉雄、黄汉义在卢沟桥入口处


卢沟桥上凭吊战争祈祷和平    
。林怀龙。
(本文于212014 发表于槟城光华日报新风版副刊)

20131126日早晨,我们四位年逾古稀的老人(黄汉义、林怀龙、黄汉雄、陈淑意),冒着冬天零下2度的寒冷天气,来到北京市郊,宛平城外,我们仰慕已久的中国抗战圣地《卢沟桥》。

早在1949年,当我还在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的音乐(当时称为唱游)老师,谢庆忠老师,便以悲壮激昂的歌声,教导我们唱“卢沟问答”这首纪念抗战的歌;并且还向我们讲述日本侵略中国,引起八年抗战的悲惨壮烈故事。在那光复后学校重新开办不久,学生没有年龄限制的年代,二年级学生已能理解歌词的意义,并且对日军的野蛮残酷行为,有了敌忾同仇的愤慨。

“永定河,为什么叫卢沟,卢沟桥又是什么时候修,桥有多长,多宽。。。桥上的石狮子有多少头?。。。。。。。。十三年,这儿打了一次战,只杀得,白骨如山水不流;自相残杀,遗臭万年哟!只有那抗敌救国,才千古美名儿留,伊呀嘿!。。。”

后来读中国抗战历史,知道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对中国东北发动突击战争,3个多月便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图谋长期占领中国整个东北地区。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京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被中国驻军严词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全面展开了抗战救国运动。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决定动员百多架轰炸机,40万配备精良武器的大军,以强大武力及声势,全面进行灭亡中国的举动。
当时的中国国力衰弱,军队缺乏配备,以数量有限且残旧的步枪,要对付日本的的飞机、战舰、坦克、大炮、机关枪等精良武器。纵使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志及爱国情操,也只有留下战死沙场的可歌可泣史迹而已。这就是国家贫弱人民任人欺凌的历史教训。
如今的卢沟桥,依旧古意盎然,展现着民族敦厚的本性,以及当年国家保守、落伍的淳朴面貌。啊!卢沟桥!这令我缅怀已久的血泪标志,曾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无可奈何地挺起胸膛,让敌人的子弹穿胸而倒下,铺满了桥上,让两旁的石狮子,见证了当年无人性的日本军人,踏尸而过的情景。他们配备精良的军队在中国的大地上势如破竹,长驱直入。五个月后,他们开入中国首都南京,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1937念的1213日,一天杀掉30多万的平民妇孺老幼。这便是日本大和民族历史上最『光荣伟大』的一页。
20131213日,南京纪念大屠杀76周年,日本爱好和平的僧人,为大屠杀死难者诵经,希望死者安宁,生者维护和平。他们希望政治人物不要为权力地位而进行挑衅,激起战乱。因为战争不论胜负,人民总要遭殃受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资源开放,公开给有智慧有能力的国家,包括日本,投资牟利,以满足其人民的需求,根本没有需要通过侵略占领来满足自己。我们就是不明白,为何他们的人民要支持、要选出强蛮好战的领袖来领导国家。
站立在卢沟桥中央,望着远处四周的高楼建设,冥想火箭升空、卫星运行、婵娥奔月、为自卫而发展的武器。。。。看着今日的中国人民,能从几千年的苦难中站起来,迎接美好幸福的生活;他们也能维续礼仪之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民族传统美德,希望全世界的人类,都能维持和平共存共荣,过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虔心祷求,以过去战争所带给人类的苦难为借镜;以最高的真诚,共同维护世界的长久和平,给嚣张跋扈,企图以言论行为挑衅、激起战争的政客,从政坛上彻底消灭!

1 comment:

  1. 几位老友同游历史胜地,是最写意不过的事。林先生这次去了卢沟桥,想起过去音乐老师谢庆忠教唱的《卢沟问答》,还把歌词也记下来,让我们可以复习。这篇游记还勾画出卢沟桥七七事变的历史事迹,当时日本军人蛮不讲理,强占了卢沟枪并发动战争,中国人民虽然枪炮设备落后,但为了国家,人奋勇战斗,死伤无数,日本趁势发动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这个史实任谁看了只要还有一点良心的人都会不齿日本的所作所为。文中也提到中国开放资源,研发科技,利己利人,无需利用战争来强占别人的土地。本文最大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缅怀过去英勇坚强的中国人,鼓励人们以“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美德,以维持世界和平共荣共存的美好憧憬。这是作者的心愿,也是我这个读者的梦想啊!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