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教會的創立與發展
林懷龍
「德」字的古文是由「直」與「心」二字上下結合而成。會意可知「德」乃指一人擁有正直而不邪曲的心地與行藏。一個人心地正直,光明磊落,沒有欺詐邪惡的意念,便是「有德」。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觀念中,德有消極與積極的兩個層次。「心直」無害于人,只是消極的一面,如能加上濟世濟人之心, 便是有德性,如將此心化爲行動,則成爲德行。德性即是善性,德行即是善行。德性德行須遵循某種規則,這種規則便是道,可能因時代地域族群的不同而改變。這種規則的改變是人類以其智慧來劃定的。
德教的「教」字含有宗教與教育兩種意義。在世界五大宗教尙未創立之前,中華民族即有"信仰"表現。一是以神道爲主的拜祭賜予人類五谷的土地神,以及保佑平安的山神河神等。同時也設宗廟以祭祀祖先。他們認爲信仰, 敬奉及拜祭這些神明,即可得到幫助與保護。祭奉祖先則可使其靈魂安適(含有孝道),并可祈求降福庇佑子孫。一是以人類智慧所規劃出來的道德准則爲信仰與教化的標准。人類的善良習俗教化..即德教的不成文教義,早被先王引爲至德要道,用以順天下,成爲民用和睦的國規。孔孟表揚先王之道,也就是在表揚先王之德。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四書,道儒相彰,是宣揚德性德行以教化群衆的哲學理論,都是德教經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和學說,是應人類社會進化而日益需要并且更加明顯的德教理論。
后人把中華文化内涵所強調與表揚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定爲八德,作爲民族道德教育的綱領,后來在德教正式通過組織宣揚時,再加上了「仁」與「智 」而成十德。仁出本心,智不迷惑,確是意義深長,奧妙至極。
釋耶回三大宗教相繼創立之后,積極宣揚,各擁有廣大的信徒。但究其經典教義,皆不出于德教理論中所提倡過的道德標准。不過,上述各大宗教通過 其經典的演譯,確是更具體更詳盡地闡述 道德准則。德教因此本著儒道綱領,再融匯各大宗教經典要義,成爲宣揚推廣的准則。這就是所謂「五教本同宗」,「萬善歸一德」。
德教意識,存在已久。但通過正式的組織來宣揚,卻是始于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受到日本軍國主義的竇武精神,以其精良武器肆意蹂躪。全國各地烽煙彌漫,民不聊生。饑荒處處,餓殍遍地。廣東省潮陽縣和平區英西港鄉的楊瑞德,「爲祈禱戰爭早息,地方安寧」,乃設香案,祈禱上蒼,并以家藏柳枝爲媒,禱請仙佛降臨訓喩。數月后得揚筠松及柳春芳二師尊乩喩訓示,乃積善立德,在其家中創立紫香閣,籍以宣揚道德,醒化人心。紫香閣除宏揚德教之外,并且贈醫療疾,施賑恤難,成爲往后德教會的典型福利工作。
根據鄭良樹博士「德教的草創與南播」一文所述,德教南播的大功臣是馬貴德與李懷德兩位德長。馬貴德于一九四零年赴和平村,獲得機會參緣于紫香閣,回棉城南熏鄉后,就在自已的家創立紫清閣,成爲德教的第二閣。一九四二年,馬貴德與陳德榮,陳立德在汕頭市潮安街創立紫和閣。當年五月二十二日,諸佛衆仙降鸞于紫和閣,颁賜「德教心典」經文,成爲日后德教信徒參拜師尊時恭誦的經文。紫和閣也派人到澄海創立紫澄閣。德教南播的另一位功臣是李懷德,于一九四四年得機緣參證了紫清閣后,就在潮安的龍溪區創立了紫陽閣。紫陽閣在李懷德的主持之下,爲德教的教義和内涵奠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礎。將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老子)推崇爲德教的主神。將八十一章的道德經改爲五言的「德教意識」。
在德教草創期間,馬貴德的紫清閣及李懷德的紫陽閣可謂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經過他們二位的領導努力,使德教在潮汕一帶發展迅速,先后總共成立了二十六閣,三間善社及兩間學校。
一九四六年某日,清陽二掌馬貴德及李懷德在紫垣閣聯合執乩。突然,柳枝分裂爲二,是清陽二掌分道揚教的徵兆。于是,德教從此分二路向南傳播,馬貴德往香港,李懷德則南下越南星馬。一九四七年,馬貴德在香港首先創立紫苑閣。隨紫苑閣先后成立之德教組織有紫蘭,紫因,紫蓉,紫香等閣。香港在六十年代德教蓬勃興盛時期共擁有紫蘭,紫因,紫蓉,紫香,紫靖等閣共超過二十個單位。且有香港德教總會的組織。而目前保持活躍推展閣務者則僅有紫靖,紫香,紫和三閣。
李懷德與友人鄭長豪,楊文基及陳世泰等領導于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五日在新加坡創立紫新閣。德教以此爲基地,向星馬各地迅速傳播。德教在星馬傳播初期,可以說是全憑著師尊乩喩的訓示。最先成立馬六甲紫昌,柔佛紫英,檳城紫云,霹叻紫明,雪蘭莪紫芳,安順紫蓬,利豐港紫光及新山紫書閣。達致九紫圓周,是爲前九紫。紫新阁乃領導成立南洋德教總會。總會于一九五七年七月十日,獲得新加坡社團注册局批准注册。南洋德教總會通過乩務弘揚德教,繼續推動在各地創閣。于是紫霞,紫威,紫森,紫邦,紫儀,紫登,紫平,紫生及紫孚,所謂「后九紫」也先后成立。一九六七年(丁未年九月十八日)安順紫蓬閣乩文頒示:南洋德教總會所屬十八閣焚盤化柳,從此永不复鸞。有關宣揚德教善業之神聖任務,全靠十八閣賢能德友奮力推展之。「德教千秋,紫鸞圓周,精诚推展,人事善謀。」此項乩示,引起德教人事劇烈震蕩。有者尊師喩焚化乩盤,有者對乩文所示半信半疑,樂于扶乩者相聚共謀,另起爐灶,于是德教新閣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十數年間,全馬德教組織,增加兩倍。這是德教再次一分爲二的玄機妙理。
在南洋德教總會成立的同時,北馬大山腳創立了贊化閣,贊化閣后來領導北馬地區一些德教組織成立德教聯誼會。
一九七二年馬來西亞政府頒布新條列國內社團不得與國外組織相聯系。南洋德教總會在馬來西亞境內的十七閣,原先已在柔佛州以「馬來亞聯合邦德教聯合會」注册,后又改爲馬來西亞德教聯合會。
新條例頒布之后,新馬兩地德教組織會務分道揚鑣。至今新加坡德教組織已從紫新一閣增加了六個單位,他們正在籌組新加坡德教總會,依此情勢,南洋德教总會將來可能發展成爲南洋區域的德教機構。德教善社的組織衆多,顯示人心向善好德。這些組織大部分參加馬來西亞德教聯合會,小部分參加德教聯誼會,更小部分不參加任何機構,只求默默耕耘,爲地方福利慈善事業盡些棉力。有心人認爲所有德教組織應該謀求團結,所謂德教圓融,在統一旗幟之下揚教布德,力量必然更大,效果也必然更好。一九八六年安順紫蓬閣慶,適逢輪値總會。德教聯誼會諸賢達造訪黃錦添會長初提圓融要義,德教聯誼會會長唐希如認爲德教聯合會和德教誼會其名雖异而意義相同,人事雖殊而宗旨則一。他引述玄機聖意,證明促進德教圓融,是「天與神明神聖使命。」他認爲「我們需要更理智來爲德教而工作」。唐會長呼吁整體有識德徒,共同扣開眞正圓融團結之門。
一九八七年二月廿二日, 馬來西亞德教聯合會假怡保濟德閣召開大馬德教圓融大會,會上通過吁請馬來西亞德教聯合會易名爲「馬來西亞德教總會」(保留注册國英原名)。一九八七年三月廿七日在新山紫書閣舉行之馬來西亞德教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上,曾針對有關易名問題熱烈討論。最后經談商而同意易名「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總會廣招各地德教會及善社加入爲會員。目前(一九九六年)馬來西亞德教聯合總會共有七十三個會員閣。
註:本篇錄自林懷龍德長於大山腳紫濟閣之演講稿 (1996年)
注2:此讲稿乃北海德教会紫威阁阁友林怀龙于20世纪末受马来西亚德教联合总会宣教股邀请在大山脚紫济阁主办的德教研讨会上的演词。是根据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资料编写而成。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本人已遗忘。幸得紫济阁现任阁长拿督马良发德长于6-10-2024从手机上传来,重新阅读,感于拿督马热心费神之德而将之上载部落格,方便同德参阅。并谨此向拿督马良发阁长敬致谢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