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5, 2009

北海德教会紫威阁思亲堂祭祖


主祭黄龙河,陪祭杨坤水等进行祭祖献礼仪式


左起:张振来,陈远藩,陈子意进行祭祖献礼仪式



思亲堂承嗣子孙热烈参与祭祖仪式




思亲堂祭祖仪式进行前的热闹场面



思亲堂祭祖仪式堂前布设





1969年思亲堂成立时首次祭祖仪式古装进行仪式


千秋俎豆,报德崇功
北海紫威阁思亲堂神主龛
祭祖仪式庄严隆重

林怀龙 2005年

神主龛奉先祖神位

北海德教会紫威阁设思亲堂神主龛,每年举行夏祭和冬祭两次拜祖仪式。仪式依照古代祭祀祖先的礼节与方式进行,庄严肃穆,十分隆重。

紫威阁思亲堂设有五个神主龛,计分为中龛,中龛左座,中龛右座,昭龛和穆龛。每一神龛,供奉阁友祖先神位,称为德座。将祖先灵位,供奉在德教会紫威阁思亲堂,涵有崇功报德的意义,每年由紫威阁董事筹备举办的祭祖庆典,承嗣人世代子孙,前来参与隆重的庆典仪式,显示千秋俎豆,孝思绵长。

发扬孝道维护传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视孝道,发扬孝道。德教以中华文化传统道德的价值观,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智”十项生活价值,作为宣德扬教的基础。其中孝道居首,是人人应该崇尚的美德。父母在日,尽心奉养;父母作古,祭祀
追思。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说:“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又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奉养父母,不必丰餐珍品,主要在于孝心。与其拜祭时摆设丰富祭品,不如当父母在生时,奉养以微薄的食物。虽然如此,我们还是看到思亲堂祖先德座的承嗣人,竞相以丰盛的祭品来拜祭他们的祖先。其实,拜祭先祖,意义在于缅怀追思,祭品的丰盛或简单并不重要。

思亲堂神主龛历史

紫威阁创立于1960年,从北海红毛井路的木板屋,到甘光孟加里路的双层店屋,都未能充分推展阁务。迨至1968年迁入堂皇的现有阁宇之后,便开始积极推展阁务,其中一个主要项目便是筹备设立思亲堂神主龛。

早在该阁尚未迁入新阁宇之前,吕纯阳师尊便于丁未年(1967)四月十四日圣诞良辰,降鸾安顺德教会紫逢阁,乩题“北海德教会紫威阁思亲堂序”。以勖勉紫威阁设立思亲堂神主龛,供奉祖先德座,以便追本溯源,缅怀祖德。

吕圣在序文中提及“。。。夫思本亲仁,追源广义,崇功昭孝,报德明伦,其中声孚气求,源长流远,岂止伦德明报,孝功昭崇,义源广追,仁本思亲之道而已耶!。。。”

祭祖仪式庄严隆重

思亲堂神主龛经过一番筹备,并从新山恭请德教前辈陈文耀德长,以及其他前辈德长,前来指导成立盛典以及拜祭之仪式。1969年(岁次己酉年)12月28日,思亲堂神主龛正式成立,并举行同德祖先德座升龛晋主仪式。全体董事,古装司事,承嗣同德,热烈参与,庆典隆重,庄严肃穆。

拜祭仪式,有司仪唱礼,通引引导,各龛位有主祭一人,陪祭二人。各龛位前祭坛,衣冠齐整的礼生分立两旁,根据司仪所唱传递及接收祭品。

仪式开始时,首先是“盥洗”,通引引导各龛主祭者先后排列,到洗脸盆前洗脸,以使身心净洁,表示对祖先的崇敬。

由通引引导主祭者环绕祭场一週,回到神位前下跪,这时挤满整座礼堂(祭场)的承嗣子孙全体就地下跪,然后“行初献礼”:奉香,献列祖考妣红帖,焚红帖。接着奠酒(敬土地神),献酌,献茶。行三叩首礼,兴(全体恢复站立)。初献礼到此便算完成。

接着便“行亚献礼”。除“盥洗”一项之外,其他仪式重复,惟所奉上的祭品不同。这次奉献的是献粢盛(饭),献园蔬,献五牲。而“行三献礼”时则是献发粿,献寿方,献财帛,献祭文,读祭文,焚祭文。致嘏词。献芙留,彻馔。全体三叩首礼后便宣告礼成,承嗣子孙有带财帛者,可到场外空地特设之大火炉焚财帛。

先祖安宁子孙兴旺

思亲堂成立至今,三十多年来,每年在农历四月廿九日举行夏祭,十一月廿日举行冬季,都是依照相同的仪式进行。只是董事们的服装已从古装改为西装。

凡是有意将祖先神位供奉在紫威阁思亲堂神主龛者,必须先参加为该阁之永久阁友,入会费1百令吉,此后无须再交付任何费用。至于选定神主龛位,则须另交费。每座龛位收费不同,阁友可自由为其先人选择龛座位置。

阁友在为其先祖选择神主龛位之后,不能随意将其灵位引上神龛。升龛晋主,则规定在每年冬祭,即农历十一月廿日进行。该阁恭请德高望重的德教贤达,主持点主仪式,以求先祖安宁,子孙兴旺。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华人讲华语在教育上的意义

华人讲华语在教育上的意义

林怀龙同学是槟城日间师训学院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槟城日间师训毕业教师会发起人之一,前后担任过大山脚侨光学校,北赖中华第三分校,武吉丁雅平民学校及北海光华学校校长。林同学对华文及华文教学法的潜研颇有心得。自一九七三年起,受邀兼任北马华文假期师训班华文教学法讲师。其所编著之《华文教学法讲义》几已成为全马各华文师训学院华文组学员人手一册的参考书。本文是林同学于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一日受平民校友会邀请,于该会所主办的一项教育研讨会上所发表的演词,原文曾刊载于南洋商报、星槟日报。在林同学发表这篇演讲词时,马来西亚华人讲华语的风气还不兴盛。其演词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人讲华语,以期华语成为华族的母语,而利及接受华文教育的下一代。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情况已经在马来西亚的整个华族社会完全展现。

槟城日间师训毕业教师会主办第27届日师联谊会特刊
~~编者~~ 08-12-2007

(一) 中国语言的统一

中国自从公元一九一一年,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成功,建立中华民国以后,便大力提倡推动统一中国语言,以期全中国各省各县的人民,能以共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打破语言的隔阂,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全民大团结,另一方面可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水准。但是中国文字虽然统一,而方言土音,种类繁多,要统一中国语言,非得要有一种发音清晰,容易为全民接受的国语不可。于是北京话便成为中国的国语,(在此之前中国虽有规定官场用语MANDARIN凭韵书及反切注音为准则,但未被普遍推行至全民)。公元一九一三年(即民国二年)中国教育部成立读书统一会,制成注音符号卅九个,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由教育部公布,一九二零年又增加一个符号,总共四十个,计声母廿四个,韵母十六个,专门用以标注统一的中国国语的标准读音,后来又增设国语罗马字,成为中国国语的第二种注音符号,与上述的注音符号相辅并行,为汉字以外一种国语音标文字,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中国大学院公布;字母即采用世界通行之罗马字。不论是第一式的注音符号,或是第二式的国语罗马字BPMF……都是用以标注中国国语语音的符号,中国语言,通过这些注音媒介,正式步上统一的道路。

(二) 华人,华语,北京话

目前我们称马来西亚的中华民族为华人,称华人统一的语言,普通话或中国国语为华语,华文便是华人书写的中国文字,我的讲题:华人讲华语,便是指马来西亚的华人讲中国国语。而不一定是指中国人讲北京话,在中国原有的字典词书上,并没有华人华语华族这些语汇,即使有也是另有涵义,例如华族这个词汇在辞书里的注释是“显贵的家族”或是“贵族的美称”而不是指华人,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说华人讲的标准华语,中国人讲的标准中国国语和北京人讲标准北京话,是应该有所区别的。我要特别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在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社会中,有一些人认为华语就是北京话,要讲华语就得学北京人讲北京话,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要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讲标准的北京话那简直是太苛求,也没有那种必要,因为统一中国语言运动的过程中,并没有强求我们生吞活剥把具有地方性语法习惯及特别腔调的北京话完全模效过来才算标准。现在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两则北京歌谣:
(甲) 小小子儿,不作活儿,人家偷牛,你拔角儿。
(乙) 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什么?点灯说话儿,吹灯作伴儿,明儿早晨起来梳小辫儿。
从以上二则歌谣中“作活儿”,“媳妇儿”,“门墩儿”,以及每句最后一字卷舌韵(儿尾韵)都是北京人特有的语法习惯与腔调,在整个中国的标准中国语来说,并不鼓励养成这种念起来怪蹩扭,听起来怪肉麻的北京口语,而对我们马来西亚华人所讲所写的华语华文来说,更没有必要去强调这些了。我认为目前许多华人失去讲华语的信心,可能就是误会以为讲华语就是要讲标准的北京话。在提倡“华人讲华语”声中,这无疑的是一种阻碍。不过,马来西亚华人讲华语,也不能不求合乎中国语法及语音的标准。例如“我先吃”而不是“我吃先”,“你上那儿去”而尽可能不说“你去那里”,“刚才”不能说成福建口语的“头先”,“解决”不应说成广东话的“搞店”;此外如变声词语像“校长校对”,“教师教书”,“难民难堪”,“闻人新闻”……等是应尽可能分辨正确读音的。

(三) 华语应成为华人母语

自从中国提倡统一中国人的语言,推动讲国语的风气吹起,马来西亚(前为马来亚)的华人(前称华侨)便开始通过学校教育教学讲华语(前亦称国语,独立后国语指巫语,中国国语改称华语),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但初期由于能操华语者为数有限,且带乡音,故在推行方面实有困难。到目前来说,如果我们马来西亚的华人要积极推动讲华语以统一本邦华人的语言,使华语成为本邦华人的母语,应该不是困难的事,因为我们应该了解到保存着传统的家乡方言,在我们今日的生活上并无多大意义,在教育上却有坏处,不过本邦华人讲华语的情形到底还未达到普遍,因为会讲华语的华人虽然多,但是并未养成讲华语的习惯。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尚未了解到华人讲华语的意义。有些懂得讲华语的华人见面时用英语来交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讲英语比较光荣,或是为了掌握练习讲英语的机会,前者大大要不得,后者尚情有可原。有些人喜欢以方言来交谈,这可能是感到以方言交谈较亲切,或是认为以华语交谈词难达意。其实这完全是习惯问题,习惯了便词能达意,便有亲切感。要养成讲华语的习惯,我们每天必须尽量以华语与人交谈。老板与工人,顾客与店主,教师与家长,父母与子女……大家应该以华语交谈。我们各自采取主动,不必担心对方讲不通或听不懂。其实现在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华人,应该有九十巴仙以上是能听讲华语的。因为这个年龄的华人多数土生土长,在本邦华校念书,只有极少数是在中国乡下受方言教育的。当然,这其中有一小部分因为某种原因而不把自己当华人,不曾听讲过华语的,我们不能勉强,这些人跟华人社会也不会有多大的关系,而且他们早把英语当作自己的母语了。这些人的子子孙孙看来也不像很有可能进入华校,因此讲华语对于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上来说并无多大的意义,至于有意让子女进入华校受教育的华人家庭,养成讲华语的习惯,努力使华语成为母语,对他们的子女教育前途是有很大助益的。

(四) 讲华语在教育上的意义

如果华人不能养成讲华语的习惯,不能使华语成为华人的母语,而一直保持着传统性的家庭方言,一直使方言延续作为我们子孙后代的母语,到了入学时,他们没有听讲华语的基础,一旦进入学校听老师讲华语教读华文书,他们将感到生疏,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的母语,不是他们所熟悉的语言。在学习上,他们就如进入马来学校或是其他语文媒介的学校一样,一点也没有占优势。这对于一个必须学习多种语文的马来西亚华人子弟来说是一种多余的负担。而面对着听不懂华语的学生,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一样困难,一样费力费时。学生不容易培养良好的语文基础。相反的,一个来自讲华语的家庭而习惯听讲华语的儿童,当他入学时,老师所讲的一切,他都听得懂。在诵读华文课文时,他能掌握正确的读音,又能理解所念出的文句。例如课文中的句子“运动的益处”,学生一念便知其意,因为他平日在家谈话中已惯用有关词汇,只是尚不懂其字形而已。如今老师一念,学生自然地把耳听“运动”这个声音与目视“运动”两字的字形交替配合,马上掌握了“运动”这词语的发音,字形,意义及其用法。套用教育术语,这便是“阅读准备”方面所占的优势,也是打好一种语文基础的先决条件。学习一种语文的过程,是先说话后读书,我们华人应该是先讲华语然后读华文,而不是读华文之后才讲华语。有一位家长抗议华校教师以华语与他初入学的孩子谈话。家长理直气壮地责问老师说:“我的孩子才进学校,还未读到书,怎么能讲华语呢?”显然这位家长并未察觉到他的孩子自从咿呀学语到进入学校这一段时间,并没有好好地被利用于阅读准备方面,而且还误会以为一定要念了华文书之后才能讲华语,真是太可惜了。
一个进入学校的华人子弟不能占到接受母语教育的优势,而不能打好华语华文的基础,便会影响到对其他科目的学习,甚至在对于其他语文的学习方面,也将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在马来文方面遇到一个生字,PENGALAMAN,翻查巫华字典,解释是“经验”,如果华文基础差,不认识“经验”两字,便得通过别的途径去认识这个生字的涵义,否则一目了然,省时省事。虽然有一些外国文字是不能直接被译为华文的,但打好了一种语文基础之后再来学习其他语文,总是会感到较为便利轻松的。我们身为家长的,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教育前途着想,在未入学时使他们培养听讲华语的基础,他们进入学校受教育时有了好的开始,当他们在学时,更要多多鼓励他们养成讲华语的习惯,使他们对于所读过的词汇有了复习而加强记忆的机会。

(结语)

华人讲华语,统一华人的语言,消除华人与华人之间在语言上的隔阂,进而促使华人团结,这是一般上的意义,在教育方面华人讲华语,能奠定母语教育的基础,为子孙后代的教育拓展光明的前途。而华人讲华语,养成习惯。使华语成为华族的母语并非困难不易做到的事,我们在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时,应该不要忽略了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子子孙孙能真正受到母语教育的实惠,那么,大家讲华语,让我们互相勉励吧。

汕头大学对林怀龙作品的评述

中国汕头大学
海外潮人文学研究中心出版
近现代海外潮人文学
第三篇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潮人文学

林华(林怀龙)作品的评述

林华,原名林怀龙,193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广东普宁。在20世纪60年代曾用林华、马龙、虹影等笔名,著有短篇小说集《不再倔强的人》、《悲喜之间》(与蔡文超等合作)、《记得当年年纪小》(与人合作);评论杂文;《华文教学法讲义》。在这些创作中,林华主要是以现实主义的视觉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借文学作品传达自己的主观情绪、理想和意图,体现中国传统的“诗言志”文学思想。他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以其敏感细腻的文学感受,淡泊明志的创作心境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抹上浓重的马来西亚当地色彩,作品中融入了高涨的时代呼声。他的文字清新隽永,感情真挚热烈,视野开阔,因而成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
进入了21世纪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林华,将更多关注的目光和精力投入到爱的教育、儿童和青年成长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时政、社会事务中,他继续拿起笔,关心国家和社会,将自己的思绪形诸笔墨为诸多杂文评论和哲理言谈。林华的视野开阔,见解犀利而独到,他写作的题材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内容大致分为“生活言谈”、“时事言谈”和“教育言谈”三类。
“生活言谈”类的文稿主要是透过值得公众注意到生活现象和社会事件进行哲理性的追问,以启发读者理性和智性的思考。有从形而上的诗性探索为切入点谈人生心境的,如:《观彼顾此说人生》、《佛教靠我》、《一失足成千古恨》、《机遇与人生》、《谈心境与生活意念》、《人生与命运》等篇,宽容、豁达和平淡之感贯穿于这些文章,成为了林华“生活言谈”的主要基调。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认为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掌握的对自己生活的选择权和决定权是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的。他提倡兼爱平等、和谐共处——他多次提到“人应该过着怎样的生活,才算是理想而又有意义,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人生的内容因为各有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彩,“人生在世,首先必须建立本身的生活理念,要过平淡的生活,或是要轰轰烈烈干一番。……人生二字写起来简单,但经历起来则千变万化”。林华鼓励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淡泊平静的心态,他说:“过于强调物质而忽略精神生活的今日社会,人类生活必须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强烈竞争。患得患失,战战兢兢,使得一个人终日以诚惶诚恐的心态过日子。久而久之,人的精神便趋向紧张而毫无宽松的感觉。”此外,林华针对一些青年的不良行为发表评论,对青年的发展施以更多的关注,如《谈年轻人的工作态度》、《青年人的志向与计划》、《青少年热心崇拜偶像》等篇中,告诫青年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规划,并且勉于事而慎于言,孜孜向前,只有不断努力靠近目标才能有所作为。虽遥居海外,林华对于祖籍国仍有着深厚的亲情,他不忘中华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呼吁华人团结,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团结。同样谈得较多的是关于个人的修养问题,林华期望人与人之间能够融洽相处,相互督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他遵从孝、敬、礼、义、爱的儒家思想,推崇理性的生活方式,告诫人们诚信、宽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林华非常关注民主动态,他肯定了社会给予文人的自由言论空间的制度,同时也指出“珍惜自由言论的权利”应该成为文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从上述言论中可以看出林华崇善的品格,他相信温顺的力量,追求亲善、和谐氛围,也正因如此,更体现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对现实生活的深切观照。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催化剂,通过教育可以提高效率,改善生活,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林华对教育问题事事关心,他不仅把教育当成一种职业,更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殚精竭虑地投入关注。在他的言论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关及教育问题,涵盖了教学活动和教育制度的方方面面:从宏观上呼吁社会关注教育以及期待国家完善教育制度,到细节上对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发展提出一系列系统的意见和建议。林华首先倡导平等开明的教育制度,鼓励政府废除大学固打制,扩大土著学生的学习名额。林华认为,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各族人民应该同舟共济,理智良知超越种族情绪的迹象”。在马来西亚,由于华人人口总数居其第二,因此为了有利各族人民的沟通和交流,林华提倡在普及华语的同时发展华语教育,这样才能完成华人与各族的和谐共处,密切往来。在多篇文章中,他谈到,“不论何种族,除了学习自己的母语母文之外,多学习其他语文,是绝对正确,对将来的前途发展,是绝对有利的……各族之间互相学习,使更进一步互相认识各别的文化,更进一步促进各族之间的亲善团结,肯定是有万利而无一弊的”。林华从马来西亚的国情以及世界大团结的趋势出发,强调了要“热爱华文,学习华文”的重要性——“马来西亚文是我国人民的共同语文,华文则可以成为我国人民的经济语文。”他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并提出希望: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以及道德教育,为孩子走向未来美好的前途护航。他鼓励家长与学校进行定期良好互动,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以及学习情况。此外,还非常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应该具备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和专业化的教学技能,能敬业乐业、真诚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他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指出了教育制度、教学实践中有待改善的方面。难能可贵的是,他并非停留在批评谴责的层面,而是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在《中学生纪律问题与教育制度》、《母语教师专职化》、《教育与治安问题》、《作文的教与学》、《缩短中学课程》等篇目中,他根据马来西亚的不良教学现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坚持认为帮助学生开导思路,启导积极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融会贯通的敏捷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乐观、友善的生活态度,是理想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历史是一种符号,标识着时代的痕迹,承载着后人给予的无限阐释,而当其被怀念和记忆的时候,需要的是严肃认真的思考。林华对时事历史非常关注,在“时事言谈”中,他持以热忱于历史进程中国家的民主和谐发展,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人性化。值得一提的是,林华对时事政治的介入,始终以“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为前提,坚持理性的知识分子的立场,秉承着高度的理智,保持从容,主张冷静交流和明智裁决。从强调遵从政团纪律到倡导宗教自由,从呼吁国家安定、经济稳定到献策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充分体现出他对于马来西亚的炽热真诚。
应该注意到的是,林华在这个时期的评论及人生言谈中没有了他在上个世纪文字中的沧桑和苦难,没有了郁积的满腹辛酸,也没有了一种飞絮浮萍的漂泊感和陌生感,更没有口诛笔伐的尖锐,他并不是把文字当作精神寄托或者灵魂的避难所,相反,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怀,充满了温馨而安谧的人文关怀,彰显出崭新的时代精神,饱含了对于社会的美好理想和对于真理、正义的热情歌颂。从这些平和而真挚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当今马来西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地居民和华裔后代融为一体的团结和睦、人们平定而有序的生活节奏和欣欣向荣的精神文明,林华对于马来西亚各方面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充满了自豪之情,同时,他深情的眷恋着中华民族,仍不忘对祖籍国的发展以及血浓于水的祖籍国人民的生活抱以诚挚的关注。

Tuesday, October 13, 2009

激励教师勤树人

重视教育施良策 激励教师勤树人

2001/12/06 南洋商报 ■林怀龙

政府采取多项特别奖励办法,如在学校及教育局,增设升级职位,给予教师更多的升职机会……

人不论从事任何行业均有不同的表现。商人当中,有者惨淡经营,有者业绩平平,有者营运得法,管理有方,业绩优异,甚至飞黄腾达。为人办事者,有者糊涂懒散,有者得过且过,有者智慧加勤勉,表现杰出,连年升级。

力求建树好老师

从事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的神圣教育工作者,既有一小撮人在教学工作上敷衍塞责,误人子弟;也有少数照章行事的教书匠,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为数最多的,应该是认真尽责,力求建树,受人敬爱的好老师。

我国教育部,过去将教师与其他公务人员一视同仁;升级制度,年功加俸,以及其他福利措施,均无多大差别。只要工作顺畅,不犯错误,行为没有违反公务员的纪律规则,到了适当时候,其上司便推荐加薪或升级,无甚特别奖励。

至到90年代初期,舆论界经常非议政府没有给予教师足够的嘉奖激励,乃至教育工作不受垂青,枉称神圣,却无实惠,精神物质,两相匮乏,如何引起人们对于神圣教育工作的重视与兴趣。

有鉴于此,政府采取多项特别奖励办法,如在学校及教育局,增设升级职位,给予教师更多的升职机会;为教师分设普通加薪,特别(二级)加薪,以及跳级(三级)加薪。

加薪奖励设奖项

教育部也为教师设立了专科教师,以挑选出对各科教学有专长技术的老师 ,并给予适当的加薪奖励。除了以上所述,教育部还为教师们设立了杰出教师奖。

虽然杰出教师奖,对于一位小学教师来说,每月只是加薪50至80零吉,但能够获得这项荣誉,等于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表现受到肯定。因为杰出教师奖,毕竟比其他奖励项目更难获得。

根据教育部总督学拿督阿都拉欣近日所公布的数字,教育部自从1993年设立杰出教师奖以来,全国只有1千318名中小学教师获得这项荣誉。

由此可见,杰出教师奖,名额非常有限,得来确是不易。可能是教育部发现杰出教师奖的名额太少,难以应付对适当教师所应施予的奖励,所以决定增加名额。

目前在全国的26万3千名教师当中,已有了2千600名教师获得杰出教师奖,但这只是教师总人数的1%。

我们当然不能同意在100名教师当中只有1名是杰出的。我们相信政府必定能采取各种有效的奖励措施,逐步落实,以使所有认真教学的老师们,都能得到认同及获得应有的奖励。

正如拿督阿都拉欣所表示,教育部仅批准2千600项杰出教师奖,并不意味着政府吝啬,他说只要教师能证明本身是杰出的教育工作者,增设有关奖项不会成为问题。

由此可见教育部重视教育工作者,时时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励。身为教师,更应该敬业乐业,尽力做好份内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最有意义的贡献。

谈年青人的工作态度

谈年青人的工作态度 。马龙。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工商各业生气蓬勃,欣欣向荣。对人力的需求殷切,失业率降低,即使工作能力不高,甚至懒散怠慢者,也都不难找到工作。这种情况,往往影响到人力资源的效率表现。

我国是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不论在制造业或服务业的领域,都需要起用大量的人材,包括蓝领或白领,因此造成了处处有“工找人”的情况出现,使到受薪阶级身价提高。有者甚至因此而表现得态度傲慢,认为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东家不打打西家,谁能奈我何。加上我国劳工法律,偏袒于职工,对于因工作表现欠佳而遭资方辞退者,工业法庭所作出的判决,往往都是要雇主作出很大数目的赔赏,使到老板们更加穷于应付。对于不合作,工作效率差劣者,也不能随便辞退。这种情况,已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职员的工作态度。

其实工作态度懒散不积极,不论是对人对己,都不会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年青人来说,更是损害自己,坏了前途。

年青人资格有余,经验不足,在在需要努力进取,多多学习,才能不断拓展知识范围,累积各方面的经验。在累积增广了经验知识之后,便等于提高了自己的身价。当时机到来时,便会受到赏识而升级增薪,即使是离开岗位,另谋高职于其他机构,也会多得贵人提携扶持,可谓无往而不利,受惠的终归是自己。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此充满工作机会的时刻,认为自己应该多占便宜,处处偷工减料,时时就逸避劳,不事进取,不作积极贡献,甚至讥笑挖苦别人,以为别人是傻瓜,自己最为聪明。那么,此君必定长久依然故我,知识经验毫无进展。这种情形,同事看在眼中,老板心知肚明。即使一时不便炒你鱿鱼,也会伺机行动。最低限度,升级加薪的机会,绝对不会轮到你。这种人一旦离开职位,想要另谋高就,已是所向无门。因为过去的同事,如今已是其他机构的当权人物,他们对你往日的工作态度,留下深刻印象,避之忧恐不及,那有可能再来聘请你呢?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小小,而我们周遭的眼睛又偏偏是那么多,那么雪亮。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形象态度,完全被摄入他人眼中,毫无躲藏的余地。一旦坏了象形,要再从头来过,已是不容易。

因此,年青人应该记取:投机取巧,懒惰自私,自认聪明,到头来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15-04-2001 光明言论

Friday, October 9, 2009

志强畅游槟城升旗山


上下槟城升旗山的缆车,在四分之一路程时互相闪避


志强畅游槟城升旗山 。林华。

志强畅游了槟城的旧关仔角,蛇庙,极乐寺和峇都丁宜海滨之后,父亲的生意洽商和应酬也已经告一段落。在晚餐时,父亲对志强说:这几天够忙碌,天气又闷热,在回吉隆坡之前,最好上避暑胜地升旗山去住一晚。志强听了非常高兴,拍手赞成。父亲又说:我这几天忙着生意上的事,不能亲自陪你去玩,要麻烦舅父和表哥表姐带你畅游各处名胜。明天,我们招待他们一家上山度假,算是回报他们这几天来对你的热忱招待与照顾。

志强的父亲,随即以手提电话,拨通升旗山上唯一的酒店BELLEVUE HOTEL预定了3间客房,再拨电话邀请舅舅他们一家四口,明天一同上山度假。

第2天早餐过后,我们便收拾行李,父亲办完城市海湾酒店退房手续之后,便在酒店大堂等待舅父的车子到来接我们。

不多久,舅父他们的车子到了,舅母和表哥表姐跑下来帮我们搬行李。舅父的车子不大不小,父亲在前,与当司机的舅父同座;我们四个人挤在后座。舅母说,路途不远,挤一挤没问题。平日忙于家务的舅母,今天能够忙里偷闲,陪我们一起上山度假,也是一件开心快乐的事。

车子行驶了约20分钟,便抵达阿依淡升旗山下的缆车站。我们搬下行李,舅父去泊车,父亲去排队购买缆车票。看顾缆车站的值班人员,见我们行李多,豁免我们排队的麻烦,允许我们先从旁门进入候车室,等待父亲购票后列队上缆车。

舅父说:槟城升旗山的缆车,工程浩大,世界少有。这项工程建设于1923年,已经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控制缆车的机器和电缆,虽然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照顾维修,但是经常发生故障,虽然没有造成危险,但却引起诸多不便。

我们上了看起来倾斜的缆车,车内坐位却平正,但座位不多,坐的人少,站的人多。万一有人忍不住偷偷放个屁,车内的人便得忍住呼吸。

缆车开动之后,粗大的钢缆,拉着沉重的车厢缓缓上升。车道两旁有石壁,石壁上有梯级。表哥说:山上人家,多是帮助富翁看顾别墅的穷苦人家,他们一有时间便在别墅附近的空地种花种菜,收成之后,挑着产品走石级下山去贩卖,多得收入,少花车费。

缆车行了10分钟左右,便到达双轨分叉又复合的轨道。原来下半段路程的上下两个缆车厢,在这里互相闪避,擦身而过。两个车厢内的人,互相摇手招呼。原来小小车厢,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彼此有缘在这里相会,大家都珍惜这半山相遇的机缘。

在半山换车厢之后,再向上进发,半途照样有两车相避的情景。全程大约费时40分钟,便到达山顶车站。

缆车抵达山顶,周身顿觉一阵舒适清凉,空气清新,令人精神振作。步出车厢,鱼贯走到绕山小路的起点。有些人登上可载数名游客的小汽车,慢行驶向迂回曲折的山径而去。我们一行六人,提着行李,步行绕过一座小山峰,经过迷你型的警察局及邮政局,以及一些摆卖纪念品的小摊阁,便到达BELLEVUE旗山酒店。酒店前有一座小规模的飞禽公园,一眼望去,可见里边飞禽不多,可是他们吱喳周啾的啼叫声,却是给静寂的山颠平添生气。

办完手续,入住酒店。客房简单布设,没有冷气设备,但气温不高,大约24-25 摄氏度。志强心想,难怪爸爸选择到这里来避暑度假。

黄昏,他们走出酒店,沿着弯弯曲曲的柏油山径寻幽探胜。到处是高耸的树木,疏疏落落的别墅洋房,洋房周围鲜艳茂盛的奇花异卉,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目不下给。山上的柏油小径,可谓四通八达,可是我们只沿着最高的一段直路步行,如进入支路左道,也不敢行走太远便倒回头,因怕迷路惹麻烦。古人名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本便是形容山野间四通八达的小路情景。

晚间,他们在酒店餐厅吃火锅围炉。他们特别要求餐厅侍应生将火锅摆在庭院露天的草地上。这样可以一方面进餐,一方面欣赏升旗山上美丽的夜景。

舅父乘着晚餐之便,向我们讲述升旗山的历史。原来英国人来特于1876年登陆槟城,将槟城列为英国的殖民地,并开发为通商口岸。当时航海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为使从欧洲及其他各地来的商船容易辨认目标,便在槟城最高的山上升起英国旗作为标志。这便是升旗山命名的由来。后来,到槟城或马来半岛做生意及开发树胶园的英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嫌这里的天气太热,便开避道路,上升旗山盖别墅,来做为他们避暑度假的地方。后来又建设缆车,使大家都能上山游玩。我国独立以后,这些英国人的别墅,由州政府公共工程部管理,各级议员或政府公务员可以租用,每间别墅每日租金只收10多令吉,非常廉宜。

吃过火锅,又听完舅父的讲述,志强和舅母及表哥表姐,跑到庭院边沿的围栏处,向下眺望槟城夜景,只见灯光闪烁,五彩缤纷;好像千颗万颗夜明珠,在一片银光灿烂的大海中闪耀;而流动的车辆灯光,又如川梭不息的营火虫,在忙碌的飞行,真是美丽得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晚,志强怀着美丽的槟城夜景入梦乡。第2天,他们个个心情开朗,精神饱满,在凉风习习的吹拂中,在和煦清朗的照耀之下,带着满足与欣喜的心情下山。



――――――――――――――――――――
图片说明:上下槟城升旗山的缆车,在四分之一路程时互相闪避

志强畅游槟城峇都丁宜海滨

志强畅游槟城峇都丁宜海滨
。林华。

槟城的峇都丁宜海滨,是在槟岛的西北角。志强和表哥表姐,一同乘着舅父所驾驶的汽车,出了槟城市区之后,便沿着海滨道路,向西北行驶进发。

最初一段道路十分宽阔,看来是刚刚修筑完成,一些路段的修路工具还没有被移走。道路左右两旁,有许多高楼大厦。其中多数是高级公寓,也有商业大楼,购物中心,酒店餐厅等等。舅舅说:“这地带以前并没有这末热闹,最近十年来建筑业发达,许多地段都盖起高楼大厦,人口突然增加,路上车辆多,交通也显得非常拥挤了。”舅舅接着又说:“由于槟城这个小岛,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山明水秀,风景优美,各族人民亲善和谐;同时又是本土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民风醇厚,文化多彩多姿的槟城,不但成为各族人民所乐意居住的地方,同时也吸引了世界各地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所以槟城岛上,固定的居民和流动人口,都在不断地增加中。”

车子大约行走了5-6公里之后,公路逐渐弯曲狭窄,好象龙蛇扭腰一般蜿蜒曲折。幸亏舅舅的驾驶技术高明,轮盘左右旋转,总是得心应手,纯熟老练。大家坐在车中,虽然略有左右倾斜,但是依然气定神宁,毫无晕眩的感觉。车窗外的碧水蓝天,尽入眼帘;碧波上风帆点点,蓝天里白云丝丝,细浪浣沙,飞鸟翱翔,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车子越行越远,出现在右边海滨的景色,越来越是优美宜人。志强看到一连经过了好几座的海滨酒店。表哥告诉志雄:“这些都是四星级以上的国际豪华酒店。其中有香格里拉酒店,金沙酒店,假日酒店,御苑酒店,还有松涛,海湾,珍珠酒店等等,都是气派豪华,设备齐全,静洁幽雅,令人置身其间,有如处于皇宫仙境一般的舒适开怀。”

他们几乎在每一间酒店都有停车进入观光,虽然是走马看花,但却见到处处都有美不胜收的景色。由于这里的酒店都是国际大集团所经营,每一间酒店都有其引人入胜的景致。不论是自然景色的协调,或者是人工装饰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手法。

志强跟随着舅父与表哥表姐,在御苑酒店的餐厅用午餐。这是自助式的自由餐,按人数计算餐费,食物种类繁多,有正餐前之开胃热汤,沙勒冷食,正餐则有牛肉,羊肉,鸡鸭鱼虾,饭,面,空心粉等等;甜品水果冰其淋等,则是正餐之后的辅助食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开始进餐之前,舅舅告诉他们,享用自由餐,最重要的是放松心情,不慌不忙,少量取食,尝到美味时再加添,千万不要多拿,不要吃到饱。因为吃饱了,即使更美味的佳肴,也不能再吃了。原来这便是享用自由餐的秘诀。

这餐厅对着海滨,顾客可以一面用餐,一面观赏海滨景色。虽然是炎热天气,却有许多蓝眼睛白皮肤的外国人,只穿着游泳装,赤露身体,扑身或仰卧在沙滩上晒太阳。据说在他们的国家,这时候正是寒冷的冬天,难得见到这样骄艳温暖的阳光。相信这便是他们宁愿牺牲进午餐的时间,而去曝晒在阳光底下的原因吧!。

志强他们一伙人用过午餐之后,便信步走到外头去看看。酒店与沙滩之间,绿草如茵,草坪上有椰树遮荫。椰树的叶子,迎风飘荡,发出沙沙的声响。草坪与海水之间,隔着一道洁白宽阔又绵长的沙滩。马童拉着马儿,向游客招揽生意,一次骑马付款10令吉。有些家长,把孩子抱上马背,坐着拍照留念,好不开心!。

酒店在海滨设有水上俱乐部,出租游艇,降落伞和水上“士古特”(摩哆车),供游客作刺激性的游乐。这些情景,便是热带海滨的特别请调,也是几乎每一间海滨酒店都备有的设施。

听说这些酒店,到了夜晚情调更加美好。不但处处张灯结彩,并且笙歌舞蹈,魔术杂技,舞龙舞狮等等,各酒店竞相展示马来西亚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可惜的是志强并没有机会观赏到这些海滨的夜景和艺术表演。

他们在黄昏时分,当西边的太阳依然呈现一片炎热的金光时,便离开海滨,驱车回返市区的酒店。

志强平日常听老师说起,槟城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文化多彩多姿,是我国马来西亚,最具昧力的旅游胜地。这次跟随父亲到槟城,在舅舅与表哥表姐们陪同之下畅游槟岛之后,印象美好深刻,发现果然名不虚传,证实老师的话一点儿都没有夸张。

志强畅游槟城极乐寺

志强畅游槟城极乐寺 。林华。

槟城寺庙众多,其中极乐寺最为雄伟壮丽,并且最富有中国寺庙的特色。极乐寺不但范围广阔,建筑宏伟,并且富有文化艺术的气势。

那天,志强随着舅舅和表哥表姐,游览槟城郊外的蛇庙之后,便驱车回到市区近郊的阿依淡市镇用午餐。阿依淡便是远近知名的极乐寺所在地。这里有许多槟城著名的小食,其中有槟城福建虾面,咖哩面,叻沙,香炸卤肉等等。志强他们一行人,就在布满小食摊格的咖啡店,一面品尝香喷喷的小食,一面谈着极乐寺的历史与文化艺术特色。

舅舅告诉志强:槟城寺庙众多,其中极乐寺最为雄伟壮丽,并且最富有中国寺庙的特色。极乐寺不但范围广阔,建筑宏伟,并且富有文化艺术的气势。其中画栋雕梁,诗词对联,书法绘画,木雕石刻等等,多是出自中国或海外巨匠名家的功夫手笔;其中有皇帝公侯的墨迹,也有达官绅士的作品,真是集天下名家艺术于一隅。

午餐过后,志强跟着舅舅与表哥表姐,驱车到半山的停车场停泊之后,便进入极乐寺观光。他们最先经过万佛宝塔的前面。这座宝塔,里面供奉着1千多尊的佛象,所以称为万佛宝塔。经过宝塔底下,再沿着走廊拾级走向极乐寺的旧建筑物,看见许多妙联佳句,也有劝善格言或诗章,配以雄浑壮丽的书法及木雕石刻,布满了建筑物周围的石壁,石柱,门楹等处,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给。

舅舅告诉志强和表哥表姐,槟城的极乐寺,是在中国清朝,光绪皇帝时代的公元1891年开始建设,距离现在已经有112年的历史。

舅舅又说:根据历史的记载,槟城是早期华人从中国南来,最喜欢居住的地方之一。古时候的槟城,也称为槟榔屿,是一个还没有开发的小岛,岛上只有几处小小的渔村。初期华人到这里,除了从事农牧业之外,也随着英国殖民地政府的统治开发,建立起通商口岸,而与各国商人来往做生意。由于华人机智勤敏,刻苦耐劳,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高度成就。其中有些成为富商巨贾,他们“穷则独善其身,达而兼善天下”,于是从中国引进文化宗教,以充实当时华族侨民的精神生活。

公元1889年,中国福建省有一位高僧,法号妙莲禅师,受到槟城华族侨民领袖的邀请,到槟城来游历视察。他发现这个美丽的小岛,山明水秀,气象不凡,是建立寺庙,宣扬佛教的好地方。所以便和其他高僧商议,得到大家的同意,将平日善信施舍而保存下来的衣钵钱款,在清静山麓,买地建庙,称为极乐寺。极乐寺周围的山,因为山的形状象白鹤,所以称为白鹤山。这便是槟城阿依淡白鹤山极乐寺兴建的开始。

一百多年来,槟城极乐寺历届住持禅师,佛法高深,主持有方,得到各方善信支持,香火鼎盛,每日前来进香,或到来游览观光的善信游客,多如过江之鲫。在全东南亚各地热心善信,不断捐助缘金,扩展修建之下,槟城极乐寺范围逐渐扩展,并增加了许多雄伟的建筑物。早期建筑的万佛宝塔,和近期落成的观音圣象,是极乐寺最宏伟,最突出的建设。现在,极乐寺不但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同时也是槟城,甚至是我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国家赚取了不少的外汇。

他们走走站站,一面观赏泥塑石雕的名家诗词书法,一面听舅舅的鉴赏分析;不知不觉已经来到大雄宝殿。前殿四大金刚威严雄伟的塑像,手执大刀,宝剑或琵琶,正襟危坐,令人敬畏三分。正殿是供奉观音菩萨和其他副神的圣殿。

志强喜爱华文书法,也喜欢欣赏诗词对联,他认为这些都是中华文学艺术的精华。所以当表姐在大雄宝殿之前焚香膜拜,默默祷告时,他便取出小小记事部与原子笔,跑去抄录下一些对联。其中如:

佛法本无边,十万户烟火楼台,共仰灵光普照。
俗尘浑不染,数百里青山碧海,都从宝座回环。

思广大,诵慈悲,紫竹林中常观自在。
救灾厄,离苦难,红莲池上果现如来。

对联和劝善诗词的内容,都是教人领悟人生真义,不要为钱财势力所引诱,而作出违背良心危害他人的事。应该早日醒悟,发慈悲心,救苦救难,以求身心舒畅,安度宁静生活。志强从小看到父母上寺庙求神拜佛,但本身并未曾正式归依佛教。他知道所有宗教都是劝人弃恶从良,多行善事;就如极乐寺中所有诗词对联所给予人们的启示一样。假如人人都能接受宗教的启导,做个善良的人,这个世界便成了和平美丽的世界!

从大雄宝殿左旁,根据箭头指示,再向上行走,便到达登上鹤山观音圣象的缆车站。缆车只有一个车厢,可容纳10名搭客,只需约5分钟时间,便可抵达鹤山观音圣象所在地。圣象慈祥,竖立于宏伟全新的建筑物之上。对着山下槟城市郊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护佑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他们只在圣象前面瞻仰数分钟,拍了照片,便乘搭缆车回到旧寺庙。

走进寺庙的人,总会受到鼓罄凡音的启示,以及香火烛光的熏染,而心归仁慈,立意行善。将近走完极乐寺的志强,便有这样的感觉。他站立在万善箱前,从袋子里取出一张5令吉的钞票,折成小方形,轻轻塞入万善箱,心中便感觉到无比的快慰与舒适。

他们在售卖佛象及其他纪念品的摊格前面徘徊观赏,花去了好多时间,最后买了一些小小的三宝神象,准备回到吉隆坡时,送给同学朋友。当夕阳金光洒向白鹤山巅时,他们便拖着疲劳的脚步,离开了极乐寺。

志强游槟城蛇庙

志强游槟城蛇庙 。林华。

从槟城市区家乘坐汽车向南行,大约15公里的路程,需要花上20分钟的时间,便可到达槟城旅游胜地之一的蛇庙,蛇庙又称清水岩,是一间古老的神庙。

神庙里供奉着清水祖师,相传祖师的金身及香火,来自中国福建省安溪县,已经有百多年的历史。

志强跟随爸爸到槟城的第2天,因为爸爸有生意上的应酬,便由居住在槟城的舅父,到酒店来带他出去游玩。舅父和表姐表哥,一早便到达酒店。当他们在酒店用早餐时,舅父说是要带志强去参观蛇庙,表哥便先把蛇庙的地点和历史大略告诉他。

用过早餐,他门一行4人便开车上路。首先,在槟城市区的一段路程,交通十分拥挤。表姐告诉志强:由于槟城山明水秀,风光明媚,又有许多富有历史性的名胜古迹,是一处相当吸引游客的旅游胜地。所以每次到了学校假期,马来半岛内地,甚至新加坡的游客,都纷纷带着子女家人,驱车到这号称东方花园的槟城来观光游玩;再加上从世界各地闻名而来的外国游客,便使槟城这美丽的小岛,特别是岛上的市区,显得车水马龙,人潮拥挤。

舅父是老槟城,他驾车技术高明,路途熟悉,不多久,便已离开市区,驱弛在笔直的滨海大道上。大道的左边是海滨,海水拨弄着沙滩,溅起雪白的浪花;右边首先是布满一座座高楼大厦的住宅区,接着是工厂林立的工业区。这些土地被充分的利用,却又显示出妥善的规划,使人看了,心中产生舒服的感觉,也兴起无限的赞赏。

在表兄表姐的指指说说间,舅父的车子已在古庙前停下。泊好车子,他们便拾级走上神庙的正门。只见两旁摆卖的小贩正在向游客招徕生意。小贩之间,有卖香烛的,有卖纪念品的,也有卖纸扇和鸭嘴帽的。这些摊格之中,最吸引游客注意的是在米上写字的“米艺之家”毫芒书法家,这可以说是此处独有的民间艺术。年纪轻轻的少女,可以用很精细的笔划,在小小的白米上题诗写字,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只是观赏的人多,购买题字米粒做为纪念品的人则不多。

志强看到一位计程车司机,用不很流利的英语,向一位外国游客,讲解蛇庙里的各种布设。原来外国人喜欢单身出外旅游,他们如果为了要省钱,而没有雇佣专业导游员当向导,便只好由计程车司机滥竽充数。但是由于司机长久累积经验,熟能生巧,大体上都能满足一些普通游客的需求。

走入蛇庙正殿,只见神台上清水祖师的金身端坐其中,两旁是其他神明的金身圣象,桌上香炉香火鼎盛。香炉旁有特为蛇群而备的灌木架子,青蛇盘旋其上,露出三角型的蛇头,呈冬眠状态。前来膜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而进出参观的游客则穿梭其间,有如过江之鲫。

进入正殿之后向右转,便进入专供游客摄影留念而备的蛇厅,厅中设有灌木盆景,灌木上盘曲着青蛇多条,或大或小,都是驯良静伏;尽管游客抚摸,甚至抱起摄影,都是服服贴贴,任由摆布。难怪到这里来参观的游客,都会啧啧称奇。

向着蛇庙后方走去,是亭台楼阁,花园蛇池。所谓蛇池,是一处四边围墙,中间种满花木,清幽凉爽的小花园,专共蛇群前来静养休息的场所。据说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清水祖师圣诞千秋的日子,蛇庙左右及后面灌木林中的青蛇,便都涌入庙里向清水祖师进行朝拜,过后又再向四方八面悄悄消失。庙后蛇池,便成了众蛇群的宾馆。百多年来都是如此,这是传奇,却又是真实情景,不由你不信。只是近年来蛇庙前前后后,都已被开发,经建设了许多工厂和民房,蛇群的隐居场所,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时至今日,众蛇群已经来到走投无路,藏身无所的地步。它们的坎坷命运,就连清水祖师,也无法保佑了。

庙后另一座神龛,供奉观音佛祖。凡是到神庙来的善男信女,也顺便在此添油保运,祈求平安多福,所以香火旺盛。

志强他们走走看看,已经将近中午时分;炎热的天气,使到他们不想再作兜留。于是,他们在门外喝了椰子水之后,便上车开足冷气,向着回返槟城市区的道路驱驰而去。

志强畅游槟城旧关仔角


航行于槟城北海之间的渡轮


志强畅游槟城旧关仔角 。林华。

黄志强这次趁着学校假期,跟随做生意的爸爸,从吉隆坡来到槟城游玩,心情愉快又兴奋。

他们到达槟城的第二天,爸爸上午没事。他们在住宿的城市海湾酒店, 用过早餐之后,爸爸便带他到旧关仔角去游玩。

从酒店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走去,清洁的街道,虽然不算宽敞,但是设有人行道,迎着习习凉风,走起来不但不觉得辛苦,甚至还感觉到很舒服。

向左绕过一间看来已经十分古老的学校,围墙内清脆的钟声,吸引志强向大门望去,看到头戴白巾,身穿白袍的妮姑,朝向建设在学校中的教堂走去。爸爸告诉志强:这是一间由天主教会开办的女子中学,俗称妮姑庵学校。

志强问爸爸:“是不是在这里念书的,将来都要当妮姑?”

“不”,爸爸说:“英国人把天主教带到槟城,尽量宣扬教理,培养信奉天主的良民,使大家奉公守法,不要为非作歹。”爸爸稍微停了一下,又继续说:“教会通过妮姑或修士,开办学校,教育儿童和青少年,使他/她们成为有用的人才,但却没有要求这些学生,学成长大后成为尼姑或修士。”

“爸爸,这所妮姑庵学校,是否有招收男学生呢?”志强问。

“没有。”爸爸回答:“尼姑庵学校只收女生。刚才我们走来时,离酒店不远的右边,不是有一间圣芳济学校吗?那就是专收男生的教会学校。”

他们父子两人,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已经来到海边。他们走在海边的长堤上。一眼望去,正是海阔天空,白云飞鸟;远处鱼舟游艇,穿梭交织,谱成动中带静的优美图画。原来这里便是闻名已久的旧关仔角海滨。

他们站在长堤边,在一座古老建筑物对面的纪念碑前,回头看看两座并立的新旧建筑物。听了爸爸的讲解,志强知道那座新的建筑物便是槟州大会堂,许多大型歌唱或舞蹈戏剧等艺术演出,都是在这里举行;至于那座古老的建筑物,是从前槟城市政局办公处;在英国殖民地时代,是乔治市(英国政府称槟城岛为威尔斯太子岛,称槟城的首府为乔治市)政府办公厅。目前是代表英国文化遗迹的古董建筑,成为游客参观摄影的槟城名胜景点之一。

志强跟随爸爸,越过马路,走在古建筑物前面大草场的边缘。爸爸说:“这片占地广阔,绿草如茵的大草厂,周围种植花树,是目前全槟城州内最大的草场之一,也是槟城人民早晨和黄昏,甚至夜晚,到来散步散心的好地方。许多由政府或民间主办的盛大集会,也都在这里举行。我国历任首相,都曾经在这里向成千上万的槟城民众演讲。”

他们走了不久,便来到草场的另一边。志强看到一座城堡,城堡上面置放着朝向大海的大炮。

志强问爸爸:“这些大炮是用来打战的吗?”

爸爸说:“这座城堡,也叫康华利堡,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当英国到东方来做生意的东印度公司,在1786年占领槟城时,槟城这个小岛还是人烟稀少,到处荒芜,只有一些滨海的村落,居民靠捕鱼为生。英国政府委派官员法兰西斯莱特,前来治理槟城。莱特一方面开设海港,方便商船停泊,起卸货物做生意;一方面建设城堡,驻扎军队,设立炮台,防御海盗,也抵抗可能前来犯境的暹罗海军。城堡上设有灯塔,向海上船只传达讯号消息。

这里是槟城岛上的东北角,也是保护槟岛的关口,所以华人称它为“关仔角”。后来,槟城华人把距离这里约2公里的另一处海滨长堤,称为“新关仔角”,所以原本的“关仔角”,便自然而然的成为“旧关仔角了”。现在,旧关仔角这座古城堡,以及城堡上的大炮,已经成为需有其表的历史古迹,只能摆设供人参观,而没有实际的把关作用了。”

志强一面观赏美丽的风光景色,一面听爸爸讲述古城堡的历史。他内心领略到,在许多名胜地方,都有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值得我们去认识,了解与缅怀。

志强虽然对这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旧关仔角,有着留恋与怀思的心情,但是太阳已升高,天气已炎热;况且爸爸约谈生意的时间已经接近,所以只好拿起照相机,选择角度,拍了几张照片之后,便和爸爸坐上具有槟城特色的三轮车,回到酒店。